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縣市教育資源對學習共同體擴散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3-??) 阮孝齊; 王麗雲; Hsiao-Chi Juan, Li-Yun Wang擴散指一項創新從一地逐漸散布到其他地區的過程,在政府部門中代表決策受到別處創新的影響。目前臺灣在政策及方案擴散的模式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相當有限,其理論仍待探究。在國外研究中,在地政府的鄰近縣市影響以及內在資源,被視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透過空間分析以及事件歷史分析的模式建構,探究臺灣學習共同體擴散的過程,分析其中的資源影響因素。研究主要發現為:一、各縣市存在不同學習共同體採用時間及方式;二、學習共同體擴散在研習次數上具有鄰近效應;三、資源影響因素包括教師負擔、財政依賴度、平均教育水準、相關研習辦理。據此,本研究對中央財政及縣市教育實務提出相關建議。Item 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12-??) 卯靜儒; 方永泉; 游美惠; 王麗雲; 林文源教育學門過去20年來,由於各種教育改革的積極推動以及教育系所與師資培育中心的開放設置,使得投入教育研究的學術人口大幅成長。不過,也因為教育學門的學術生態環境與知識應用的特質,致使研究能量的開展受到侷限。基於教育學知識的形成倚賴實務經驗,大量研究人力投入實務現場服務,卻也同時負荷沉重的實習與專業進修課程,無法專研基礎研究。而有些專注投入於研究的人員,又在快速生產的學術環境中,忽略教育學研究扎根於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參與,使得研究成果難以引起教育現場的共鳴。Item 教育政治歧見之處理:由A. Gutmann民主教育觀點反思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與出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9-??) 王麗雲; 賴彥全; Li-Yun Wang, Yen-Chywan Lai2014年高中課綱微調爭議成為全國焦點,法律與歷史攻防鬧得沸沸揚揚,對於課程內容、課程決定的程序、課程決定的權威,都有對立與激烈的討論。本文跳脫法律與歷史爭議,由政治面出發,討論教育政治歧見的處理方式。教育內容常位於政治十字路口,如何在嚴重歧見中繼續教育下一代,實為重要議題。本文以A. Gutmann的民主教育理論為架構,在有意識社會再製的前提下,根據不壓迫與不歧視原則,分析課程綱要歧見的處理方式。由程序面、內容面、決定權威面,討論課程綱要的決定原則。而回到教育面,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進行公共思辨與公共參與的能力,以踐行民主社會。Item 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12-??) 卯靜儒; 方永泉; 游美惠; 王麗雲; 林文源教育學門過去20年來,由於各種教育改革的積極推動以及教育系所與師資培育中心的開放設置,使得投入教育研究的學術人口大幅成長。不過,也因為教育學門的學術生態環境與知識應用的特質,致使研究能量的開展受到侷限。基於教育學知識的形成倚賴實務經驗,大量研究人力投入實務現場服務,卻也同時負荷沉重的實習與專業進修課程,無法專研基礎研究。而有些專注投入於研究的人員,又在快速生產的學術環境中,忽略教育學研究扎根於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參與,使得研究成果難以引起教育現場的共鳴。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Ⅳ/Ⅳ)(2011-03-31) 劉美慧; 譚克平; 鄧毓浩; 黃美筠; 王麗雲; 顧忠華; 陳麗華; 宋曜廷; 陳柏熹; 陳淑敏本計畫團隊旨在參與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 IEA)所主導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簡稱ICCS 2009)而組成。至目前為止,IEA 共執行三次國際公民教育研究,第一次於1971 年執行,共有9 個國家參加;第二次於1999 年執行,共有28 個國家參加;本計畫團隊參加第三次研究,共計38 國參與。研究目的主要針對13 歲半(相當於臺灣八年級)學生,進行公民學習成就調查,評估其公民認知、態度與行為,以瞭解參與國家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公民,並進行各參與國家研究成果之比較。ICCS 2009 各國的調查樣本包括150 所國中校長、3000 位以上八年級授課教師及4500 位以上的八年級學生,從校長、教師及學生三方面,以態度問卷、認知測驗等工具進行調查,深入瞭解各國公民教育現況。此外,考量ICCS 2009 所發展之國際性的研究架構和工具未必能顧及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臺灣的研究團隊結合香港、泰國、韓國、印尼等亞洲參與國,共同發展適合亞洲的公民素養模式,深入探討在亞洲地區獨特的文化脈絡下所延伸的公民教育議題。亞洲模組將以ICCS 的公民素養架構為主,進行分析與討論,並探討亞洲共同文化與核心價值,發展亞洲公民素養模式,進而發展亞洲模組問卷。本計畫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四年的補助經費,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負責執行臺灣ICCS 2009 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擔任研究主持人(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並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優秀學者擔任共同主持人,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分為「總計畫組」、「試題發展組」、「深度分析組」、與「亞洲模式組」共四組,研究團隊專長互補、陣容堅強。目前ICCS 2009 為增進國人對於研究計畫結果之了解,臺灣研究團隊特於2011 年11 月19 日舉行計畫研究發表會,ICCS2009 計畫已於同年11 月30 日結案。藉由ICCS 2009 研究計畫之執行可深入瞭解我國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成效,並對本土公民教育改革提出具體建議。此外,透過國際比較累積臺灣在國際公民教育之研究成果,亦有助於臺灣公民教育學術研究之國際接軌。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Ⅲ/Ⅳ)(2010-07-31) 宋曜廷; 劉美慧; 林世華; 陳淑敏; 譚克平; 王麗雲; 鄧毓浩; 黃美筠; 陳柏熹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Ⅱ/Ⅳ)(2009-07-31) 劉美慧; 王麗雲; 鄧毓浩; 宋曜廷; 陳麗華; 陳淑敏; 譚克平; 林佳範; 林世華; 董秀蘭本報告為「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09)第二年之期中報告。本計畫執行期限由2007年至2011年,共計四年。本報告共分為三部分。一、研究進度說明:目前已完成主試資料蒐集,共施測200所學校,約7000位八年級學生受測。二、亞洲模組發展:ICCS2009最大的特色在於發展區域模組,以回應各區域的文化脈絡,目前共發展亞洲模組、拉丁美洲模組與亞洲模組。本研究團對在亞洲模組的發展上,居於主導地位,目前已完成模組架構與施測工具。三、研究成果自評:本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發表一篇中文期刊論文,並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三篇英文論文。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Item 試辦中小學教專業發展評鑒之方案評鑑(Ⅱ)(2010-01-01) 潘慧玲; 王麗雲; 張素貞; 吳俊憲; 鄭淑惠Item 教育政策借用問題及其評估指標建置(2011-07-31) 王麗雲; 魯先華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