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新手團體諮商師領導能力發展探究:歷程追蹤、分項比較與學習類型叢集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許育光; 刑志彬; Yu-Kuang Kevin Hsu, Chih-Pin Hsing
    團體諮商為諮商心理師重要之專業能力,於碩士層級新手階段之實務訓練更為專業發展與教學督導之重要課題;兼顧實際實務執行、學習歷程與能力持續評量之調查,能對於新手團體諮商師之領導能力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本研究歷經5 年蒐集61 個進行10 次之非結構諮商團體,共計117 位碩士受訓層級之新手非結構團體諮商師,受邀請於歷程中第一(開始)、四(轉換)、八(工作)、十(結束)等四次填寫「團體諮商領導能力量表」,據以探討在團體歷程之領導能力變化;其中72 位具備完整數據作為本研究分析之對象。研究結果發現:(一)新手團體諮商師在八項能力有顯著成長,且在結束階段量表分項領導能力與總分,皆高於量表常模數值;(二)八項團體領導能力在團體歷程趨勢上,可分為「持續緩進」、「中後期緩進」、「前期略降中後期續進」等三種類型;(三)針對歷程領導能力之學習類型進行叢集分析,發現可分為「高自評組」、「趨中自評組」、「低自評組」三組,在學習成效上,「趨中自評組」於八項能力上均達顯著差異,「高、低自評」兩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均未達顯著,「低自評組」在突破過程障礙、結束與強化改變等兩項上亦未達顯著;(四)針對分項能力學習歷程比較,發現在團體建構方面,三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在歷程推進深化方面,「趨中、低自評」兩組大致能持續緩進或初期持平而中後續進,但「高自評組」在初期有緩降而中後期才續進的現象;在個體改變介入方面,三組大致呈現初期持平或緩降的現象,而在中後階段「高自評組」在深化個體的能力、「低自評組」在改變與行動的能力還呈現反折的下降狀況。研究依據結果,從培育團體諮商師、教學與督導實務、研究面向等角度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具備心理師證照之國中小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認同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刑志彬; 許哲修; 田秀蘭; 許育光; Chih-Pin Hsing, Che-Hsiu Hsu, Hsiu-Lan Shelley Tien, Yu-Kuang Kevin Hsu
    臺灣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在投入許多專業人力後,逐漸落實三級輔導分工;然而現況中有許多輔導教師同時擁有心理師的證照,此類型雙專業認可之輔導人員對於自身位置與專業認同等議題,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在理解具雙專業輔導人員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的處境、認同、以及困境與因應,邀請8 位具雙專業的輔導人員進行深度訪談,並且透過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探討生涯轉換的徑路與專業認同狀態。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輔導教師的認同是薪資待遇獲得穩定保障、周圍親友的社會期待,而對心理師則較認同工作模式,有心理師業務單純性高、心理師的專業光環有助於生態系統合作。而在兩者工作角色上面,存在有工作模式與系統角色的差異,其中受訪者自覺兩種角色差異在於業務複雜度、維持界線程度、理解個案角度,而系統他人覺得兩種角色差異在於專業能力、貼近學校生態系統能力,而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決定讓某一種角色發揮的比重情形則是會考量情境及時機;因此,具雙專業輔導人員的專業認同狀態可以分為四種型態交替,包含:「入境隨俗:輔導教師認同為主,壓縮心理師的認同」、「名實相異:外在雖然是輔導教師,但內在以心理師認同為主」、「因時制宜:依時空調整兩種認同的比例與出現方式」、「兼容並蓄:整合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兩種角色的認同,產生全新的認同」,在兩種專業角色之間協調、折衝、分工與合而為一,形成多元的專業認同狀態。而其中也存在心理師與輔導教師競爭又須合作的關係,此亦成為具雙專業輔導人員整合並找尋安在位置的重要課題。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專業發展與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碩士層級受訓團體諮商師參與「螺旋式領導取向」培訓之成效與介入能力學習經驗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10-??) 許育光
    本研究旨在應用「螺旋式領導取向」於碩士層級受訓團體諮商師之訓練課程與實務督導,並探究其成效與介入能力層面之學習經驗。研究針對14位諮商相關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實際進行為期十六週之「螺旋式領導取向」教學與實務督導,採用「諮商團體歷程介入能力量表」和「領導者自我效能量表」進行成效上的評量,並探討分項介入能力在歷程上的變化,學習經驗和內涵部分則採開放性問卷之內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1)受訓諮商師之領導者自我效能隨著督導訓練歷程增加,而團體歷程領導能力有顯著的提升。(2)「促進團體人際聯結」、「推進個人開放/朝向工作」、「整體團體工作」等向度之催化領導能力,隨著團體歷程與訓練督導有顯著進步。(3)在特定變項與歷程技術之學習上,受訓諮商師之深刻學習包括傾聽與同理、基本技術、調節與平衡溝通、連結、開啟話題與聚焦、阻斷、具體化與目標澄清、示範、深化與探索,以及運用團體資源等;在困境與突破之深刻學習經驗上,包括規範建立、退出衝擊、沈默與僵局、困難成員處理等。研究針對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與教學、實務、訓練與督導相關之建議。
  • Item
    諮商團體成員自我揭露因素之歷程變化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許育光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團體的歷程中,影響成員在團體中選擇作自我表達的原因之歷程變化,採問卷調查方法進行,以九個非結構式、各進行十次的諮商團體之58個成員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第二次至第十次團體聚會單元後,所填寫之「自我揭露量表」。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團體前段(二至四次)成員自我陳述願意揭露自己的因素較重要的為「正向關係」而未能自我揭露的原因則以「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為主。(二)在團體中段(五至七次)成員願意自我揭露之因素大致與前段相同,惟「正向關係」因素與「打破沉默」因素均略微下降;未能揭露之「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較為降低,但「個人步調」和「無法自在」卻略微上升。(三)在團體後段(八至十次)成員願意自我揭露的因素次序約與前、中段相同;未能揭露因素中「自我不確定性」和「自我貶抑」因素,較中段更為下降,「自我貶抑」「信賴不足」 「個人步調」和「無法自在」等因素均趨近於零。研究根據結果進行相關實務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