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國民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單文經; 邱鴻燕; 高強華
    近若干年來,臺灣地區的各級學校,在政府和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之下,紛紛進行各種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經費上自給自足的私立學校,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尤思推陳出新,力圖以課程的革新與教學的改進提升辦學的績效。本文即係以臺灣北部一所私立中學的國中部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分析與歸納其在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上所作的努力及成果。該校自1998年初起,即在國中部的英語課程之中,推動小班制教學、能力分階編班、溝通式英語教學設計,以及聘請外籍教師等革新的作法,試圖藉此凸顯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之決心,增進其學生學習的效果,以重建其學校的聲譽,俾便增進更多家長的認同,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該校。作者之一係以該校兼任董事之身分參與此項革新工作,適逢另二位作者正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補助,進行以課程革新為主題之專題研究,乃共同合作,自1999年5月至2000年5月,以一年之時間,進入學校現場,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從事資料蒐集。本文即為此一研究的部分結果。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其一,研究緣起: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英課程實施現況的分析為基礎,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二,研究方法:就本研究所採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所運用的文獻分析、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技術,加以扼要的說明。其三,研究發現:自實施課程革新的背景、革新課程設計的作法、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以及實施的問題等四項,說明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其四,研究啟示:則就課程與教學革新的推動與實施等方面,歸納可供個案學校及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進行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參考。
  • Item
    宏觀、規劃、自主、責任、卓越
    (2003-09-01) 王麗雲; 高強華; 楊瑩; 鄭志富
  • Item
    宏觀、規劃、自主、責任、卓越。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2003-01-01) 王麗雲; 楊瑩; 鄭志富; 高強華
  • Item
    高中教育基本調查
    (1993-04-01) 周愚文; 李春芳; 潘慧玲; 高強華
  • Item
    我國研究生學術價值導向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0-06-??) 高強華
    學術為文化的先導,學術與文化的更新發展,則為國運興盛隆衰之關鍵所繫。研究所階段的「學術教育」,對於培養社會中堅的知識階層,對厚植國家學術根基,拓展學術命脈與提高我國國際學術地位等方面,影響極為深遠。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蓬勃興盛,研究所教育無論在性質與目標、制度、課程,受教數量和水準方面,均應有所調整或規劃;然而有關研究生入學實之動機與志趣,修業期間之學習態度或讀書習慣,對自我角色之覺知與期望,對學術價值的體認或信念,對學術研究歷程之瞭解或踐履,以及對學術研究題材之抉擇,在學術領域中認同的對象如何等問題,則乏客觀而系統的研究。因此而有本研究之醞釀與構思,期能達成下列三項目的:(一)明瞭我國研究生學術價值導向之現狀;(二)分析影響研究生學術價值導向之個人因素;(三)綜合調查結果,以為研究所教育改進之參考。本研究兼採理論探討法與問卷調查法。研究進行之步驟,首先綜覽有關文獻,以建立研究之概念架構和理論基礎,其次擬定問卷調查計劃,編成問卷,實施調查,繼之以資料處理和統計分析,最後為研究報告的撰寫。研究報告計分四章,緒論部分包括研究緣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範圍等;第一章為「學術價值導向」的理論探討,第二章為「學術價值導向」的類型分析;地三章調查設計與實施;第四章調查分析與討論;最後為結論。
  • Item
    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88-06-??) 高強華
    教育是國家的精神國防,教育的發展本質是一種精神建設。透過教育上期以百年的制度化措施與安排,經由教育之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等方面功能的逐一實現,人類的文化得以延續、累績、發展和進歩,國家的立國精神與目標得以維護、調整和踐履實行,個人的自我理想和生命價值亦得以發揮、宏揚、肯定和充實。因此現任國家為求經濟上之成長富庶、政治上之安定進歩、社會之繁榮開明與文化水準之提昇,無一不致力於教育的投資與發展。惟教育之成效關鍵端在於師資之良窳。西諺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美國教育學者畢比(D.E. Beeby)在「開發中國家的教育品質」一書中認為教育品質是教師素師的反映;沒有優秀的教師,無法期待良好的教育品質,惟有提高教育專業的品質,教育才會真正有所進歩。我國的學者更進一步指出:「如果教師素質精湛,即使教育制度不如理想,教育經費不敷支出,課程編製失當,教材內容欠佳,教育設備不全等等的缺點,也能因教師的努力克服,而逐一獲得補救。」此種重視和肯定教師素師攸關教育成敗的觀點,歷年來的研究論述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近年來國內舉凡對於師範教育政策或制度的研討,(諸如一元化或多元化,公費或自費,開放式或閉鎖式的論爭);對於師範教育法部份條文的討論辯難,對於師專改制為國民師範學院、師範院校聯合或單獨招生問題,以及學土後教育學系的辦理,師範生實習制度之檢討,教師在職進修體制,法令,課程與教學方式的改進等等,究其實質,基本上仍然是肯定,重視和關切教師素質或教學水準所致。師資良窳重性因此不言可喻。再者,由於終生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或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理念日趨普遍,終生教育的制度化或「生涯學習體系」的建立將成為廿一世紀教育體制的特色。因此肩負傳道、授業、解惑重責大任的教育專業人員,需要積極主動地掌握時代發展的脈波,瞭解和探索社會進歩的趨勢,適應學術發展,知識爆增的趨勢,才能成功地扮社會道德權威的代表者,文化傳播工作的推動者,社會文化價值的維護者和世代之間次級文化的協調整合者等角色,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尤其在社會的變遷日益急劇,科技的進展日新月異,個人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學校的組織結構愈益龐鉅繁複的時代裏,教師的角色和任務顯然不斷有所擴展和調整。因此各教育開發國家對於師資培育的工作,不僅針對教師專業準備或職前教育階段的學生來源,特質與期望,教師素質與教學效率,課程設計等方面力謀改進充實;同時對於初任教師或實習教師的教學知能、教師角色學習、教學關注的重點、或焦慮挫折等深入研究,期能建立良好的教學態度,發揮師範教育的功能;更進一步對於教師待遇與工作環境的改善、教師在職進修機會、內容和品質的妥慎規劃,以及教育人員的職業聲望、社會地位、專業自主和精神之發展,個人生涯和自我實現機會之提供等不遺餘力,期使教師團體能成為引導社會發展與進歩的專業化團體。要而言之,當前師範教育研究的趨勢,是重視教師社會化(teacher socialization)的全部歷程,兼顧教師的職前養成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實習或導引階段的教育(induction education)和在職進修教育(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並期望形成和建立終生發展的師資體制(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我國是一個具有優良的尊師重道傳統的社會,對於師資培育素來即有良好的傳統的制度。七十五年十月行政院院會決議將我國師範專科學校自七十六年七月一日起全面一次改制為師範學院。目前除順利完成改制外,對於各校師資設備之改善充實,各學系課程之設計,校地擴充及校舍之增建,修建等,均積極進行,並規劃研訂師範教育改制為師範學院,積極輔導國立臺灣師範,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立臺灣教育學院三校之發展,俾加強中等學校師資培育之功能。其他例如各學科教學研討會之辦理,師範生分發制度之改進,中小學教師登記及檢定辦法之修訂等措施,對於師資素師之提昇,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地位之提高等,均具有長遠而積極的影響。惟若依據教師社會化的整體歷程分析,前述改進計劃的重點仍較偏重師資準備階段職前教育的種種因素,對於教師職業生涯的繼續發展過程,亦即對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完成其應有的教育或特別訓練之後,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的任教環境,個人成長機會,角色的學習或轉變,教師的教學負荷、角色壓力及其調適,教師專業表現或成長等方面的關注,顯然有所不足。我國即將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二千年)邁入開發國家之林,在宏揚師道,良師興國的優良傳統之中,如何培育適合廿一世紀需要的中小學教師?未來教師的自我形象和公共形象如何提昇?如何塑造理想的教師文化?尤其明日教師的教學工作可能面對那些轉變?教師
  • Item
    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2-06-??) 高強華
    教師是個成熟而自主的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判斷或決定來處理有關教學或學生行為表現的種種問題。許多研究指出教師對於教育的瞭解、體認、判斷或決定等,均是影響教師專業行為的重要因素。另外,有關教師的自我觀念,教師對教學情境與教育目標的知覺、教師的思考方式、教師社會化等方面的研究顯示:大部份教師均有其個人的觀點或教學理念。深入的探討教師的觀點、知覺、態度、價值觀與教育信念等,顯然有助於教師發現其在教學上的自我,提昇對教育專業的認識,進而能有助益於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專業行為表現。有關提昇師資素質和教學品質方面的研究,無論是教師理想人格的形成,教師專業知能的養成,教師的領導行為、角色扮演或角色期望,工作滿意度,專業態度或專業倫 理精神等方面的探討,歷來都是針對教師團體的表現,或是期望建立普 遍的標準和模式等角度著眼。輓近卻有一部份學者特別強調探討個別教師的思考和行為的方式。這一類針對教師個人的知識(personal knowledge)之研究,使用的主題名稱或術語十分的複雜,意義或內涵也非常的紛歧。克拉克派特森歸納「教師思考歷程」(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方面相關的研究,發現研究的主題真是琳琅滿目,不勝枚舉。諸如教師的參考架構(frames of reference)、知識、態度、價值、信念、瞭解、觀點、教師的原則和習慣,構想、實際知識、思考規準等等(Clark, Peterson, 1986)。這些不同的名詞或探究主題,雖然各有其重點或運作性的定義,卻也顯示出問題本質上的相似性或共同性。
  • Item
    國民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單文經; 邱鴻燕; 高強華
    近若干年來,臺灣地區的各級學校,在政府和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之下,紛紛進行各種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經費上自給自足的私立學校,在生存的壓力之下,尤思推陳出新,力圖以課程的革新與教學的改進提升辦學的績效。本文即係以臺灣北部一所私立中學的國中部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分析與歸納其在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上所作的努力及成果。該校自1998年初起,即在國中部的英語課程之中,推動小班制教學、能力分階編班、溝通式英語教學設計,以及聘請外籍教師等革新的作法,試圖藉此凸顯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之決心,增進其學生學習的效果,以重建其學校的聲譽,俾便增進更多家長的認同,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該校。作者之一係以該校兼任董事之身分參與此項革新工作,適逢另二位作者正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補助,進行以課程革新為主題之專題研究,乃共同合作,自1999年5月至2000年5月,以一年之時間,進入學校現場,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從事資料蒐集。本文即為此一研究的部分結果。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其一,研究緣起: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英課程實施現況的分析為基礎,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二,研究方法:就本研究所採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及所運用的文獻分析、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技術,加以扼要的說明。其三,研究發現:自實施課程革新的背景、革新課程設計的作法、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以及實施的問題等四項,說明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其四,研究啟示:則就課程與教學革新的推動與實施等方面,歸納可供個案學校及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進行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參考。
  • Item
    漫談開放社會中的心靈改革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1997-04-??) 高強華
  • Item
    「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讀後感
    (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2006-10-??) 高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