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3
  • Item
    國中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之中文識字能力及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
    (2009) 邱于真; Yu-Chen Chi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以英語為外語的識字學習環境中,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影響英文識字能力的關鍵因素以及中、英文識字能力之關係。以二十名台北縣市國中階段英文識字困難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依據配對條件選取國一同生理年齡學生及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各二十名作為對照組,三組皆接受中、英文識字能力以及識字基礎認知能力的測驗,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測驗包含「注音符號認讀」、「中文去音首」、「中文假音認讀」、「中文顏色唸名」、「英文字母認讀」、「英文去音首」、「英文假音認讀」及「英文顏色唸名」。採用三組比較方式,瞭解中、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促成英文識字困難的關鍵因素,試圖驗證Sparks等人的語言譯錄缺陷假設。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中以英文去音首為英文識字之關鍵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除了「英文字母認讀」外,其餘英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表現上皆落後於國一同生理年齡學生,然而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英文去音首」亦顯著落後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顯示「英文去音首」能力,是英文識字之關鍵能力,與文獻看法一致。 二、中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中以假音念讀為英文識字之關鍵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中文識字基礎認知能力上,在「中文假音認讀」、「中文顏色唸名」表現上顯著落後於國一同理年齡學生,而「中文假音認讀」表現上亦落後於小五同英文識字能力學生,顯示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母語識字困難表現上可回溯到「中文假音認讀」能力,支持Sparks等人的語言譯錄假設缺陷,代表母語音形對應能力的確在英語識字學習表現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中文識字表現可區分兩種 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依據中文識字能力可以區分兩種,大部分英文識字困難學生之中文識字能力與同儕無異,僅有少部份學生在英文識字上的困難可追溯到中文識字困難的表現,大部份英文識字困難學生在母語環境中累積足夠的學習經驗及策略,因而掩蓋掉形音連結的潛在問題。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限制,對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對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
    (2006) 徐巧玲; Chiao-ling Hsu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運用心理位移的觀點,以『我、你、他』日記書寫對提升國中生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短期改變現象方面:係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經驗回溯問卷』蒐集資料。本研究進行二個焦點團體,研究參與者共16人。本研究第二階段長期改變現象方面:邀請二位研究參與者,進行為期五個月『我、你、他』心理位移書寫,並接受三次的訪談。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在資料分析部分也是採用『現象學分析法』。 本研究結果在短期改變現象分析上,可協助研究參與者減少破壞性情緒效應、發展多元情緒調整策略、提昇情緒覺察及表達能力、增加問題解決能力、情緒反省及管理、目標探索與自我激勵、增加同理心體會、情緒模擬之人際學習及減少負向、增加正向之人際關係行為等。研究現象分析確能提昇國中生的情緒智力。在長期改變現象上,兩位研究參與者有相同及相異的改變。相同之處在於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多元情緒調整策略、發展問題解決策略、提昇逆境商數、提高挫折忍受度,並發展出同理及寬恕的人際行為等。相異處則根據研究參與者的特質,而產生獨特的情緒智力變化經驗。 本研究最後提出對未來研究及教育、諮商實務工作的建議。
  • Item
    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
    (2009) 江雅真; CHIANG, YA-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於學生在校的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的影響,主要的目的有四項:(一)編製一份適用於國中生評量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的量表,進一步瞭解其知覺互動情形。(二)探討不同師生性別、年級別對於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班級氣氛、及學習動機的差異情形。(三)探討目前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習動機的關係。(四)探討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程度與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的預測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知覺導師幽默感量表」、「知覺導師管教方式量表」、「國中生班級氣氛量表」及「國中生學習動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選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等十三所國中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956人。根據受試者在研究工具的反應進行統計分析,獲得下述結果: 一、以學生性別而言,男生知覺到較高的「忽視」與「嚴格」型管教方式。 二、以導師性別而言,學生知覺女導師的幽默感較高;男導師常用「忽視」型,女導師則常用「開明」與「寬鬆」型的管教方式;女導師的班級氣氛較佳。 三、以年級別而言,七年級知覺到較高的導師幽默感、班級氣氛、「開明」與「嚴格」型的管教,學習動機也較高。 四、學生知覺導師以「開明」型管教,其知覺導師幽默感、班級氣氛、以及學習意願與價值都較佳。 五、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與班級氣氛、學習動機彼此間除了「忽視」型管教以外,其餘皆有正相關。 六、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班級氣氛及學習動機。
  • Item
    國中生非理性信念與情緒適應能力對其憂鬱傾向之影響研究
    (2007) 楊曉媚; Hsiao-Mei Yang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不同年級、性別國中生其非理性信念、情緒適應能力與憂鬱傾向的關係。本研究以臺閩地區七個縣市各一個學校的一至三年級國中生1837人為研究對象,並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工具包括: 「非理性信念量表」、「情緒適應量表」與「憂鬱情緒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及典型相關統計方法處理。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年級國中生在非理性信念、情緒適應能力與憂鬱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非理性信念部份:國一的「要求贊許」、「責備傾向」高於國二、三;「整體非理性信念」、「過度焦慮」、「完美」高於國二。國三的「逃避困難」高於國二。情緒適應能力部份:國一的「整體情緒適應」、「情緒覺察」及「情緒界限」能力高於國三,國二的「情緒界限」能力高於國三。在憂鬱傾向部份:國三的「生理憂鬱」傾向高於國二。 二、不同性別國中生其非理性信念、情緒適應能力與憂鬱傾向上有顯著的差異。非理性信念部份:國中男生的「整體非理性信念」與「高自我期許」、「責備傾向」、「逃避困難」、「依賴」、「無法改變」、「完美」均高於女生。情緒適應能力部份:國中男生的「情緒界限」能力高於女生;國中女生的「情緒表達」能力高於男生。在憂鬱傾向部份:國中女生在「整體憂鬱傾向」與「情緒憂鬱」、「認知憂鬱」、「生理憂鬱」均高於男生。 三、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與情緒適應能力之間有顯著關係。其四組典型相關顯示:1.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出現愈多的「情緒控制」、「過度焦慮」、「逃避困難」、「依賴」與「無法改變」時,則其情緒適應能力「情緒處理」與「情緒界限」能力會偏低。2.「要求讚許」、「挫折反應」、「過度焦慮」與「完美」愈高,則其「情緒覺察」、「情緒處理」能力會偏高而「情緒界限」能力偏低。3.「高自我期許」「依賴」與「完美」愈高時,則其「情緒處理」能力偏高而「情緒表達」能力偏低。4.「挫折反應」愈低,則其「情緒覺察」能力愈低。 四、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和情緒適應能力有顯著相關。其二組典型相關顯示:1.非理性信念出現愈多的「要求贊許」、「高自我期許」、「責備傾向」、「挫折反應」、「情緒控制」、「過度焦慮」、「逃避困難」、「依賴」、「無法改變」與「完美」時,則其憂鬱傾向的「情緒憂鬱」、「認知憂鬱」、「生理憂鬱」、「行為憂鬱」傾向都會偏高。2.「要求贊許」、「挫折反應」、「過度焦慮」與「完美」愈高,「逃避困難」愈低,則其「生理憂鬱」偏高,而「行為憂鬱」偏低。 五、國中生的情緒適應能力與憂鬱傾向之間有顯著關係。其三組典型相關顯示:1.情緒適應能力的「情緒處理」、「情緒界限」與「情緒表達」能力愈好時,則其憂鬱傾向中的「情緒憂鬱」、「認知憂鬱」、「生理憂鬱」、「行為憂鬱」傾向都會偏低。2.「情緒覺察」、「情緒處理」能力愈好,「情緒界限」能力愈差時,則其「生理憂鬱」會偏高。3.「情緒處理」能力愈低,「情緒表達」能力愈高時,則其「情緒憂鬱」傾向會愈高,而「生理憂鬱」會偏低。 六、國中生非理性信念與情緒適應能力能有效的預測憂鬱傾向。 本研究結果支持非理性信念與情緒適應能力會影響國中生的憂鬱傾向。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輔導工作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004) 蔡恆翠; Heng-tsui Tsa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以臺北縣、市八所國中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共計655人。本研究使用的工具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家庭氣氛量表」與「生活適應量表」,施測所得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發現如下:1.「父母婚姻關係」和「家庭氣氛」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父母婚姻關係愈親密和諧,則家庭氣氛愈好;父母婚姻關係的衝突現象愈高,則家庭氣氛的家庭要求與手足情誼愈好。2.「父母婚姻關係」和「生活適應」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父母婚姻關係愈親密和諧,則個體的生活適應愈好;父母婚姻關係的分離傾向、衝突現象愈高,則個體的家庭適應愈差,個人、學校與社會適應反而會愈好。3.「家庭氣氛」和「生活適應」有三組典型相關存在:家庭氣氛愈好,則個體的生活適應愈好;家庭氣氛的家庭要求愈高、手足情誼與家庭關懷愈好,則個體的個人、學校與社會適應會愈好;家庭氣氛的家庭關懷愈高,則個體的學校適應愈差。4.「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和「生活適應」有三組典型相關存在:父母婚姻關係愈親密和諧、家庭氣氛愈好,則個體的生活適應會愈好;第二、三個典型相關大致與家庭氣氛-生活適應的第二、三個典型相關相同。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以作為婚姻與家庭工作、青少年輔導與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 Item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得獎國中生人格特質、創造環境及創造歷程之研究
    (2008) 劉珠玲; Chu-Ling Liu
    本研究是以第五十八屆紐倫堡國際發明獎九位國內得獎國中生作為主要研究參與者,探討得獎者在創造者個人特質、環境與歷程方面的創造模式。 透過得獎學生與老師的訪談、二十七位同儕及家長的問卷和新聞媒體刊物的資料,以質性研究法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人特質方面:優秀聰穎、主動求知、喜歡思考、變通性強,觀察力強、富聯想力,堅持執著、勇於嘗試、富進取心、充滿自信;多元智能分析前三高分分別是數學/邏輯智能、知己(內省)智能、人際智能,整體而言,他們在音樂智能領域方面較不擅長。 二、創造環境方面:在家庭方面父母願意放手讓孩子嘗試、冒險,支持參加比賽,家庭環境重視溝通、討論與表達,充滿腦力激盪與解決問題的機會,氣氛及穩定性高、重視親子互動與休閒、經濟狀況良好;在學校方面「科學暨發明研究課程」及良師典範的引導提供思考廣度的增加、開闊視野、改變思考模式、提升邏輯思考能力、開闊胸襟、放觀世界、豐富想像力、聯想力和認識發明與專利的機會。 三、創造歷程問題解決模式:在個人創造歷程方面,個體利用觀察力綜合舊經驗和新知識發現問題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在團體創造歷程方面,成員透過討論發現問題,在團體互相腦力激盪尋求最佳處理方案,進而發表與應用。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之應用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隔宿露營為例
    (2009) 王正宇; Wang Cheng Yu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國民中學隔宿露營活動。先以文獻分析法討論戶外教育效益機轉相關理論,其次在實證研究上,以吳崇旗(2006)發展之「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模式量表」為研究工具,經原作者同意後修改量表以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量表預試,以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考驗,建構具良好信、效度之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等4個量表。完成量表修訂後,進行正式量表施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瞭解臺北縣某國民中學學生在隔宿露營在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的影響。選定於97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縣立某國中二年級學生參與隔宿露營者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851份,回收828份,有效問卷762份。所得資料以SPSS 12.0中文版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相關性分析法與多元同時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二、不同學前準備之國中生其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三、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各活動效益間呈顯著中、低度正相關。 四、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中之「立即結果」對整體活動效益有最大解釋力。其他呈現顯著因素依序為:「相互支持」、「改變意願」、「能力精熟」、「鼓勵冒險」、「反思內省」、「引導歷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理論應用、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隔宿露營活動效益之參考。 關鍵詞:戶外教育、效益機轉、國中生、隔宿露營
  • Item
    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
    (2009) 史璦溱; Ai-chen Shih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臺北縣某國中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398人。所得資料以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功能/角色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念。 二、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健康責任、營養、心理安適、運動。 三、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生命欣賞、社會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營養行為、運動行為。 四、研究對象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父母婚姻狀況等之不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 六、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年級及父親職業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正向預測力,共解釋70.5%之總變異量。
  • Item
    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
    (2009) 莊博閔; Bo-MiN Jhua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並探討目前台北縣國中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色消費行為及環境敏感度的情形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中生綠色消費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之母群體為台北縣某國民中學學生,以分層比例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發出61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94份。所得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 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歸納本研究結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綠色消費知識表現九年級優於七、八年級;綠色消費態 度與行為表現皆七年級優於八、九年級;環境敏感度表現七年級 優於八年級;男生在綠色消費知識及綠色態度表現上皆優於女 生;可自行支配的零用錢沒有的在綠色消費態度與行為表現上優 於有的;成績較優者綠色消費知識、態度及行為與環境敏感度的 表現上顯著高於成績較差者;父母親教育程度皆不會造成其綠色 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綠色消費行為與環境敏感度的差異; 自覺家庭經濟狀況較佳者在綠色消費態度與行為的表現上高於 較差者;家庭成員遵行環保政策程度遵行者在綠色消費知識、態 度及行為與環境敏感度的表現上顯著高於較不遵行者;環保活動 參與經驗有參加過者在綠色消費態度及行為與環境敏感度的表 現上顯著高於從未參加過者。 二、研究對象之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態度、環境敏感度等變項對 於綠色消費行為,均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綠色消費知識愈高、 綠色消費態度愈正向、環境敏感度愈高,其綠色消費行為表現也 愈好。 三、研究對象之綠色消費態度、環境敏感度、可自行支配零用錢、家 庭成員遵行環保政策程度等變項,可解釋綠色消費行為的變異量 達55.9%,其中綠色消費態度最能有效預測綠色消費行為。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