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6
  • 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
    (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遊戲導向教材對高中生程式設計學習之影響
    (2012) 廖祐梓; Yu-Tzu, Liao
    本研究使用Greenfoot程式設計發展工具,設計兩種不同策略之遊戲導向程式設計學習教材,讓學生在發展遊戲中學習基本的程式設計語法與概念,檢證高中二年級學生在程式設計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及使用Greenfoot開發環境的自我效能。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使用由下而上式學習策略教材組為39位學生,使用由上而下式學習策略教材組為44位學生。以後測分數檢證兩組學生的學習成就差異;以問卷的數據結果歸納學生對程式設計學習態度、教材態度與個人學習態度;以Greenfoot開發環境自我效能量表檢證兩組學生的軟體自我效能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由上而下式學習策略教材的學生在程式設計學習成就上明顯高於使用由下而上式學習策略教材的學生。使用由上而下式學習策略教材的學生在教材態度上明顯高於使用由下而上式學習策略教材的學生。兩組學生在程式設計學習態度、教材態度與個人學習態度都持正向看法。
  • Item
    模擬情境經驗對職前及新手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
    (2012) 陳宥尹; Yo-Yin Chen
    本研究探討操作多媒體情境判斷測驗之經驗對職前及新手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以及其與操作文字式測驗結果的比較;同時也希望驗證現行電腦化職涯輔導系統之設計是否有所缺失。 研究方法採2x2多因子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結果以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驗各組前後測分數的差異;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two-way ANCOVA)比較新手教師與職前教師各組間之交互作用及主要效果;同時也分析測驗系統之教學潛力分數與效能分數間的相關。 結果指出,單純填答文字式教師自我效能量表與使用多媒體教學情境判斷測驗系統之職前教師間於教學自我效能量表之後測分數有顯著差異;同樣的設計,新手教師組間之後測分數無顯著差異。「教學經驗」與「系統操作」有顯著交互作用,單純主要效果方面,職前教師操作不同系統之組間後測分數有顯著差異;有操作系統之職前教師與新手教師組間亦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為,操作模擬教學情境之經驗的確會降低職前教師之教學自我效能,然而,已有實習經驗之新手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並不會因為系統操作與否而有所改變。
  • Item
    家長的偽科學概念與帶孩子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在參觀科教館的態度與意圖之研究
    (2012) 江姿萱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對於行為與意圖有很高的解釋能力,國內外研究已顯示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故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式以及解構計畫行為理論(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DTPB),以家長帶學童參觀為例,以家長做為研究對象,欲探討家長帶學童參觀科教館,參觀前對科學的態度、偽科學想法、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影響以及對參觀科教館時的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包含知識價值(epistemic value)、社會價值(social value)、情感價值(hedonic value)是否會有相關,並且會影響再次參觀科教館的意願。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資料蒐集,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1.家長偽科學對自己帶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與對科學的態度為負向關係。 2.家長對科學的態度對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係。 3.家長帶自己孩童學科學的自我效能對知識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為正向關 係。 4.家長的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對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 本研究可提供博物館管理者參考,如何設計更適合參觀民眾的參觀內容。
  • Item
    社教志工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與其自我效能關係研究
    (2007) 姜琇翠; Hsiu-Tsui Jia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社會教育館志工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與其自我效能的關係。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新竹、台南、台東及北高兩市社會教育館的志工為研究對象,使用社會調查法,以郵寄問卷的方式蒐集樣本資料,共得有效樣本316份。問卷內容包括「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自我效能來源」三項主要概念,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積差相關考驗、多元迴歸分析檢視主要概念間的關係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社教館志工認為其志願服務機構所給予的社會支持,以實質性社會支持最高,其餘依序為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 二、社教館志工對其自我效能的表現,以目標達成層次較高,其次是堅持努力。 三、社教館志工的「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服務時間」、「過去的志工經驗」、「工作性質」等六項背景變項在社教館志工的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差異。 四、社教館志工各層面與整體社會支持愈高,則各層面與整體自我效能也愈高。 五、社教館志工在「成功經驗」層面的自我效能來源愈高,則自我效能愈高;但在「失敗經驗」層面則自我效能來源愈低,自我效能愈高;而「行為楷模」與自我效能強弱無相關性。 六、.志工的個人背景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來源對其自我效能整體層面、目標達成層面及堅持努力各層面具有預測力。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志願服務機構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 Item
    非營利組織社工員之職場自我效能與學習歷程個案研究-以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為例
    (2010) 陳忠偉; Chung-Wei Chen
    台灣的社工實務持續在各面向追求專業,社會工作是「助人的專業工作」已被認同,社工員也被期許是專業的助人者。當前非營利組織的社工員徵聘條件,普遍明列學歷須是社工相關科系,然而,根據我國內政部及數篇研究指出,實務界仍有大約10~20%的社工員,在成為社工員之前的背景為非社工相關科系。本研究旨在探討非相關科系者,個人在職場中社工自我效能如何建立,及個人的專業知能學習歷程。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個案研究法,經立意抽樣選取多位在社工實務職場服務兩年半以上之社工員,以深度訪談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並蒐集相關文件輔助分析,提高研究的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 一、助人動機是非相關科系社工員進入社工實務職場的第一要件。 二、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感是動態形成。 三、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職場學習偏重實際運用。 四、非相關科系社工員的社工自我效能隨著職場經驗累積。 根據研究發現,對社工實務提出四點建議: 一、非營利組織部分,應更多與社工員進行雙向溝通,包括組織使命及個人願景。 二、社工員與主管應共同學習社工管理知能,以拉近雙方對社工助人理想的差距。 三、主管對社工員提出的意見應給予明確的回應和協助,將有助提昇其自我效能。 四、主管應積極自我提昇專業知能,並與社工員共同培養組織整體的學習風氣。
  • Item
    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和分區在職進修教師為例
    (2012) 張嘉怡; CHANG, JIA-I
    隨著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已蔚為潮流,在進修過程中,在職進修教師需面臨工作與學業的角色衝突壓力,因此會使用各種因應策略來應對,但由於個體差異所以因應策略也因人而異。在國內研究中,內外控人格特質和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多用於個體行為的探討,而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也涉及個人人格特質和個體行為,基於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在職進修教師的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相互關係,以及其個人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及自我效能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影響。本研究針對新北市雙和分區的在職進修國小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由問卷結果分析後,獲致結論和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影響不一。 (二)國小在職進修教師傾向內控人格特質。 (三)國小在職進修教師的自我效能為中間偏高。 (四)國小在職進修教師的角色衝突因應策略運用程度高。 (五)內外控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為正相關。 (六)內外控人格特質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呈正相關。 (七)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有部分相關。 (八)內外控人格質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達顯著預測力,即愈傾向內控人格者,其角色衝突因應策略的運用程度愈高。 (九)自我效能對角色衝突因應策略具部分預測力。 二、建議 (一)對學校機構的建議:學校體認教師在職進修之趨勢及角色間平順關係的重要性,提供非正式之協助支持。 (二)對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研究所安排相關的心靈成長課程及研習,並建立跨年級研究生間的互助網路。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進行不同對象、方法、主題的研究。
  • Item
    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研究
    (2010) 王蕾雁; Lei-Ya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的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樂觀/悲觀傾向量表」、「自我期望量表」與「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為工具,研究對象包括295位資優生、437位普通生,共計732位中學生。以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在中學生樂悲觀傾向方面,資優生與普通生沒有顯著差異,女性較男性具有樂觀傾向;結果支持樂觀傾向與悲觀傾向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在中學生自我效能方面,資優生較普通生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女性較男性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 中學生解釋型態研究結果較為繁複。在正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女性較男性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國中資優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高中資優生與高中普通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資優生與國中資優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普通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在負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男性較女性具有負向解釋型態;普通生較資優生具有負向解釋型態;資優生在高中階段較國中階段具有負向解釋型態。 在自我效能中介樂觀傾向與解釋型態方面,資優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負向解釋型態,為完全中介模式。普通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不能預測負向解釋型態。研究結果發現正向與負向解釋型態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
  • Item
    臺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投入、自我效能及工作壓力之研究
    (2009) 吳宛芯; Wan Sin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投入、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現況及關係,並進一步分析個人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問卷由研究者自編,其內容乃參考其他研究者之問卷,加以彙整改編,作為編製研究問卷之依據,編製成「特教教師工作投入、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調查問卷」。 問卷部分採簡單隨機抽樣,母群為臺北市國民中學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272人。針對未進行預詴之樣本242人以抽籤方式選取80%,共194人發出正式問卷,回收174份,有效問卷為173份。 本研究從回收173份問卷所蒐集的資料,經統計分析得到的研究結果,有以下結論: 一、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現況部分,在「教師自我效能」方面,以「個人教學自我效能」的得分最高;在「教師工作壓力」方面,以「家長壓力」的得分最高;而「教師工作投入」,以「工作評價」的得分最高。 二、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會因性別、教學年資以及兼任行政狀況不同有顯著差異。 不同性別的受訪者,在「個人教學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認同上有差異存在,男性受訪者在「個人教學自我效能」以及「自我效能」的得分情形明顯高於女性受訪者。 不同教學年資的受訪者,在「一般教學自我效能」方面,教學年資為1-5年的教師得分顯低於教學年資為6-10年與11-15年的教師,在「家長壓力」與「工作壓力」方面,教學年資為1-5年與6-10年的教師得分明顯低於教學年資為11-15年的教師,在「學校壓力」方面,教學年資為6-10年的教師得分明顯低於教學年資為11-15年的教師。 不同兼任行政狀況的受訪者,未兼任行政的特教教師在「學校壓力」上的得分較兼任行政的特教教師為高。 三、在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相關性方面,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間具有正相關存在,顯示兩者有密切關係。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投入」之間也具有正相關存在。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間具有正相關存在,顯示兩者有密切關聯。 關鍵詞:資源班教師,工作投入,自我效能,工作壓力
  • Item
    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
    (2006) 游璧如; Bi-Ru YU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資優班學生在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對象以台北市12所國中資優班學生約629人。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情緒適應量表」三種。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多變量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資優生在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情緒適應之表現情形: 國中資優生自我效能表現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正向自我效能表現偏高。社會支持的來源主要為家人,支持的型態以「訊息性支持」最多。國中資優生情緒適應屬中上等程度,以「情緒覺察」方面表現最好。 二、不同性別國中資優生在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情緒適應等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正向自我效能無性別上的差異,負向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女生負向自我效能高於男生;不同對象社會支持中「同學支持」有顯著差異,女生得到支持高於男生;不同型態社會支持中「工具性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女生高於男生;情緒適應方面,「情緒界限」方面有顯著差異,男生得分高於女生。 三、不同資優類別國中資優生在自我效能、社會支持、情緒適應等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在自我效能上,各類別資優生皆有顯著差異存在;在社會支持上的差異上,「家人社會支持」方面,各資優類別間無差異存在,而同學、師長社會支持方面,各資優類別間的差異皆達顯著水準; 在情緒覺察、情緒處理方面,各類別資優生無顯著差異,在情緒界限、情緒表達方面,各類別資優生則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國中資優生情緒適應之預測 1. 自我效能、不同對象的社會支持對情緒適應的預測關係:自我效能的兩個向度(正向、負向)及三種不同對象的社會支持(家人支持、同學支持、師長支持)與情緒適應的預測,以正向自我效能最能有效預測情緒適應。 2. 以自我效能的兩個向度(正向、負向)及三種不同型態的社會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為預測變項,以正向自我效能最能有效預測情緒適應。 最後,根據結論與研究心得,提出本研究的建議,做為資優教育工作者及各級學校在推展資優教育時參考及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