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壓力、身心健康影響與因應策略(2023) 朱美蘭; Chu, Mei-Lan本研究目的為了解空服員於新冠肺炎疫情下面臨的壓力、身心影響與其採取之因應策略,以航空公司9位空服員為研究對象,於2023年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包括:(1)穿戴防護裝備的不適與影響工作的專注力。(2)飛行時數的減少造成收入的減少。(3)連續的派飛造成工作上的負荷。(4)跨職級的職務調動形成工作壓力。(5)社會大眾對空服員職業的標籤化。(6)減少進出公共場合、電子圍籬的監視、社群媒體的約束造成日常生活的限制。(7)要求一線人員施打疫苗及隔離政策的不確定、健保卡的註記導致就醫與探病權的剝奪。二、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身心的負面影響包括:(1)長期隔離導致整體運動量減少。(2)飲食與作息不正常、身體容易疲勞。(3)頻繁篩檢帶來的不適感與面對篩檢的無奈。(4)對高風險染疫的擔憂與新聞媒體報導的不安。(5)隔離的孤單感。三、空服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之因應策略包括:(1)認知面:運用正向面對及轉念思考,保持正面心態。(2)行為面:因應個人需求做航班的選擇、做好防護措施與理財規劃、開源節流與發展第二專長。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航空公司前瞻性規畫疫情應對措施需同時顧及空服員工作負荷及身心健康狀態。空服員持續學習技能和特長,提升自我,將危機轉化為轉機。Item 國民小學學校防疫人員面對新冠肺炎的壓力、困境與策略(2021) 卓宥騏; Chou, Szu-Ying本研究目的是為瞭解學校防疫人員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困境與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選擇新北市3所學校,共訪談了校長1位、學務主任2位、衛生組長1位、護理師3位,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校防疫人員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壓力包括:(1)疾病未知壓力:對疾病傳染途徑、治療方式、致死率不明及病毒變異性高。(2)防疫工作角色與工作壓力:教育局防疫政策不明、學校防疫無妥善規劃及業務繁重。(3)害怕染病成為傳播者:害怕本身受到感染傳給學生及家人。(4)身心壓力:對疫情恐慌、恐懼產生緊張、焦慮、頭痛、腸胃不適等。 二、 學校人員防疫執行上的困境包括:(1)市面上防疫物資缺貨、學校防疫物資及經費不足。(2)學校無處理經驗、防疫政策改變頻繁。(3)教職員、家長、志工對防疫工作配合度不高。 三、 學校人員防疫執行上的策略包括:(1)校內跨科室合作共同推動防疫策略。(2)管理及加強班級執行防疫作為及強化家長防疫作為。 本研究建議學校成立跨處室的防疫小組,隨時啟動校園相關防疫措施,提供傳染病相關教育訓練課程,確實盤點防疫物資時時做準備。Item 國中生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關係: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之序列中介效果(2021) 黃秋蓉; Huang, Chiou-Rong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壓力、共同反芻、希望感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與東部等四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共750人,有效樣本共611位,其中男生310人,女生301人;七年級156人,八年級261人,九年級194人。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修編之「國中生壓力量表」、「共同反芻量表」、「希望感量表」與自編之「身心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SPSS PROCESS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的部分,國中女生較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壓力;國中男生身心健康較女生佳。 二、在年級的部分,八年級學生較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八年級的共同反芻程度大於七年級,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顯著負相關,但與共同反芻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身心健康無顯著相關;希望感與身心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四、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中介效果;共同反芻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無中介效果;然而共同反芻透過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序列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正念、壓力及憂鬱之相關性研究(2016) 陳辭人; Chen, Tzu-Jen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正念、壓力與憂鬱之關係。研究背景從研究者自身對於正念應用在身心健康提昇與關懷現今大學身心困擾的興趣做為出發點;經文獻探討後,本研究假設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其憂鬱、壓力具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高於男性,大學生之正念與壓力及憂鬱的三者彼此間顯著相關,以及大學生之正念及壓力能有效預測憂鬱等面向。 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各系所的學生為研究樣本並採立意取樣抽取受試者;總計共441人填寫問卷,回收問卷為436份,獲得有效問卷358份,經統計後回收率為98.9%,反應率為82.11%,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18%。 本研究以「正念量表」、「樊式壓力檢視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的方法含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主要結果如下:1.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佔全體15.64%。2.大學生的壓力及憂鬱程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學院,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3.大學生正念和壓力間呈現負相關。4.大學生正念和憂鬱間呈現負相關。5.大學生壓力和憂鬱間呈現正相關。6.大學生正念和壓力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實務工作的應用與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未來研究的方向。Item 情緒調節策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調節效果的檢證(2018) 潘宣露; Pan, Hsuan-Lu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個體的心理症狀息息相關,為了解臨床和非臨床族群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過去研究指出,個體對於不同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有助於調整個體的心理健康適應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間的關聯以及調節效果。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北部大專院校之大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為498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20.12歲(SD = 1.86),其中男性共168名(33.7%)、女性共330名(66.3%)。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短版」、「情緒調節問卷」、「行動與接納問卷」、「止觀注意覺察量表」、「憂鬱、焦慮及壓力量表簡版」。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所示: 一、大學生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接納策略」及「正念策略」有顯著負相關;「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與「正念策略」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負相關,「壓抑策略」與「憂鬱」有顯著正相關。 二、控制背景變項後,四項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如下:「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兩項策略分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憂鬱」、「焦慮」或「壓力」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壓抑策略」與「接納策略」兩項策略則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各項負向心理健康之間不具調節效果。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高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弱;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低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強。 本研究顯示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可以作為非臨床之無法忍受不確定個體心理適應上的保護因子。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討論,並針對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Item 台北市國小教師對減班超額壓力及因應之研究(2009) 周哲賢本研究以六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個別及團體訪談的方式,蒐集六位年資及職位不同研究對象的資料,藉以了解國小教師面對減班超額的壓力及因應。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減班超額的壓力 教師即使尚未被減班超額,但由於媒體報導、行政報告,及對積分不足的憂慮,引發教師減班超額的擔心。而對減班超額的時間不確定、去向不能得知,無法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教師無法解除減班超額的原因,也不知如何解決問題,因而產生壓力。 六位研究參與者,由於外來資訊的刺激、對未來的不確定、無法解決問題,都明確地表達出自己感受到減班超額的壓力。 二、減班超額的因應 教師對減班超額的因應有外在與內在兩種方式。由於教師認為無法改變外在環境,如果採取外在因應又會增加自身的負擔,因此多採用內在的因應-不接觸這個議題、改變自己的想法、期待政府的政策改變。教師在面對減班超額上的因應上,較沒有明顯外在作為,而是以內在的調適為主要因應方式。 年資與職位的不同,在因應方式上也有明顯不同。年資淺的教師,由於師資培育期間的訓練及高度的憂患意識,對培養第二專長較有意願與行動;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則對增加積分的因應方式,持正向的看法並積極採取行動。 最後綜合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幾項要點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及後繼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他們為何吸菸?--大學生樣本質性資料分析(臺北市 :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1998-12-01) 黃淑貞這個研究是針對大學生的吸菸行為做探討,研究的人口群包括所有在82學年度註 冊於某大學的學生。研究收集了所有質性、量性的資料,但本論文只呈現質性研究的結果。 資料係對十三位學生進行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深度訪談而來。研究的結果與童性研究發現相當 近似,而且蘊合著更多的訊息。女性吸菸者比男性少得多。傳統的道德因素在這個現象中扮 演重要的角色。吸菸者即使知道罹患慢性病的嚴重性,.他們也不認為疾病會發生在自己方 上。他們認為吸菸有下列好處: 有助於人際交往、打發時間、以及舒解壓力。吸菸者對拒絕 同伴們吸菸的邀請的自信心較低。本研究建議應對大學生進行反菸教有和生活調適之策略, 而且也提出未來研究方向。Item 巳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自我狀態適應方式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1-08-??) 鄭忍嬌; 陳皎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