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行動學習運用於國中七年級體育課運動技能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2022) 蔡玉婷; Tsai, Yu-Ting
    本研究探討行動學習輔助體育課程之跳繩動作學習成效,與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產生學習策略來應對困境解決問題,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動作技能學習態度的改變。利用網路賽事影片、行動載具之影像錄製功能、搭配無線網路做即時上傳,透過影片練習與修正技能動作。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某班學生20人,進行8週(16堂課)的教學實驗。過程中透過大跳繩三分鐘兩循環耐力賽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前後測的體育課程態度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後進行課程修正、課堂觀察、教師扎記,以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統整與分析。研究結論為:一、利用行動學習輔助後,結果比歷年大跳繩耐力賽成績來得更高,學生反饋學習效率高出以往。二、行動學習輔助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改變,學生能依照當時狀況產生學習策略調整學習方式以解決問題,培養出自主學習的態度與能力。三、學生對行動載具輔助課程的情意、認知、行動意向之整體態度均有顯著差異性。研究發現可幫助教師在未來利用行動載具輔助相關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表現與態度。關鍵字:行動學習、學習成效、表現類型運動、學習策略、體育
  • Item
    不同回饋方式在擴增實境輔助學習上之成效分析
    (2018) 黃郁茹; Hwang, Yu-Ju
    現今課程的安排基於傳統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學習者學習新的概念時,透 過教學者引導其以有意義的方式學習,將課程所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以及結構化,運用擴增實境的定位特性與辨識標記概念搭配學習活動引導教材及適當的教學策略,協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由學習策略的安排,獲得學習引導及學習個人化之面向。 故本研究提出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AR-based Learning Guide,ARLG),以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作為輔助學習工具,搭配國小高年級健康領域學習教材內容,讓學習者透過學習導航系統與教材及課程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結果顯示,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的間接回饋組在學習成效比較時,進步幅度明顯優於直接回饋組,在兩組別皆使用擴增實境的情況下,提供學習者相同的外在環境條件進行學習活動時,在神馳經驗、領域學習動機與自我導向學習態度量表上,顯示學習策略的不同並未造成兩組別在學習活動專注度上的差異。在系統滿意度方面,除操作靈敏度教需要改進外,其餘學習者具有良好的使用以及接受態度,並對未來使用皆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在間隔一個月的延宕測驗顯示,使用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的間接回饋組以及直接回饋組兩者並無學習保留上的差異。
  • Item
    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之探究-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
    (2011) 董佩瑄; TUNG PEI-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以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英語課程的成人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自台北市13所社區大學中,選取4所社區大學的四門英語課程進行觀察及訪談學員,並於每一英語課程班級選擇兩位學員接受訪談。 綜合研究文獻與資料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大學辦學特色並非為英語學習者選擇的主要考量。 二、社區大學英語課程多為生活藝能類型,且學員以女性在職者居多。 三、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凸顯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特性。 四、成人英語學習者主動採取多元的學習策略,但不擅長後設認知策略。 五、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偏好的教學方式相當多元,傾向合作教學模式。 相關建議: 一、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1)應於社區大學英語課程中突顯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理念;(2)鼓勵學術及社團類型英語課程之開設。 二、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教師之建議:(1)瞭解成人英語學習者特性,以提供適切的教學方式;(2)引導成人英語學習者拓展語言學習策略;(3)在課程中結合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特色。 三、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建議:(1)瞭解自我特性及需求,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及發展學習策略;(2)了解外語學習的多重意義。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1)拓展成人英語教學與學習不同面向的探究;(2)針對不同地區之社區大學的英語學習者採大樣本,質量並重的調查。
  • Item
    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
    (2006) 王良珍; Jane Wang Lee
    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從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現況、困難,進而探討推動社區學習相關策略:組織建構策略、人力培育策略、學習資源整合策略,以及激發學習動機策略等。為達此目的,本研究首先探討有關的文獻,了解基督教會的教育內涵、社區學習的理論、策略規劃的理論,和基督教會社區學習推動的方法。 其次,擬定調查設計與實施程序,以自編的「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剔除資料不全者,保留有效問卷310份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目前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的現況、困難,以及推動社區學習的組織建構、人力培育、學習資源整合,與激發社區居民學習動機等的情況。將本研究結果歸納的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壹、對基督教會組織建構與行政的建議 一、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 運用「組織變革策略」:教會內部組織建構上,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透過「行動溝通對話策略」以取得教會信徒支持,與社區居民參與。 二、建立與「公部門資源連結機制」 基督教會宜結合政府的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三、建立與民間社教機構「組織合作策略」 教會宜與民間社教機構合作,建立人力和物力資源流通的管道。 四、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制度」 教會要釐訂社教專業人才培訓策略與實施計劃。 貳、人力資源的建議 一、建立「做中學(實習)」策略(internship training),及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 二、建立「人才人脈」策略,或建立社區居民人力資源資訊的資料庫,掌握人才人脈並建立資料檔案。 三、建立「長耳朵策略」:打聽掌握社區民眾需求,尋找社區隱居的退休師資人力等一起參與,共同促進社區發展。 四、建立「恩賜才能自我評估策略」:發掘教會信徒的恩賜一起參與。 參、教會推動的社區學習活動資源整合策略 一、建立「社區本位的方案規劃策略」:由教會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負責人,集合社區群眾,相關團體,就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專業人力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二、建立「社會資源整合策略」:連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企業機構、文教基金會等管道,統整規劃合辦社區學習活動,避免因活動重疊而浪費有限的資源。 三、建立活動行銷策略,如運用: 1. 網路策略:透過網路作線上服務,提供學習活動資訊及資料。 2. 傳播媒體策略:透過媒體,加強各項活動之宣傳行銷。 3. 口碑策略:辦理活動要注重品質以建立良好口碑,讓民眾樂意參與及推介教會的社區學習活動。 肆、激發社區民眾學習的策略 一、建立「學習認證暨定期獎勵制度策略」:獎勵及吸引民眾參與。 二、建立「需求評估策略」:活動課程規劃要朝向「社區化」,活動內容要符合社區民眾需求。 三、建立口碑策略:以活動品質激發學習的興趣,建立良好口碑。 四、建立舞台策略:辦理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給學員有一個展示舞台,以激發學習興趣。 五、建立評鑑策略 1. 建立需求評估:透過民調或「長耳朵策略」掌握民眾需求。 2. 建立活動品質評估:確保品質效益以吸引民眾參與。 3. 建立專業師資評估:提昇師資專業素質,提昇學習效果與興趣。
  • Item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以萬華區為例
    (2019) 張祥雲; Chang, Hsiang-Yun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以萬華區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以傳統產業型的社區工作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且以萬華區作為研究場域,旨在分析社區工作者的文化內涵、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訪談十位萬華地區的社區工作者。 社區工作者為了培育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以及運用合宜的學習策略,研究的重要發現為:第一點情感面上,是培養情感連結、在地精神、團隊認同以及社區認同;第二點經濟面上,首先是根據產業變化、貧窮現象與在地需求形塑出在地消費空間,其次在觀光議題上關注社區指南、遊民輔導、古蹟與老建物保存,其三則在社區裡的遊民、獨居老人等議題的討論且提供他們友善的生活協助;第三點學習策略,是需要學校老師的引導、生命歷程中學習、模仿社區人士或者善用自我主導的學習等所建構出的學習途徑;第四點是釐清社區工作者的四大類型,並進一步說明其中的核心能力、學習策略。 社區營造中心、政府相關單位以及未來欲進入社區工作的人們可以將本研究作為方向導引的參考資料,以培訓出符合社區工作者的能力與學習策略。期望本研究之論述對社區工作有興趣者,增進學習效能,快速養成必備之核心能力,以符合社區工作之需要。 關鍵字: 社區工作者(community workers) 文化(culture)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學習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 Item
    國中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
    (2014) 羅麗萍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18所國中於102年度第四期有辦理補救教學的七、八、九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分別為補救教學學生300位,一般學生311位為樣本。以問卷量表來測量國中生的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及學習策略,以獨立樣本t檢定了解在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這四個變項上的顯著差異情形,進而以結構方程模式來分析四者間的影響情形。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補救教學學生和一般學生在十五個量表中,除了在學習動機中的態度、興趣量表及行為控制中的情意控制、情境控制等四個量表沒有顯著差異外,其餘的十一個量表,都有顯著差異。在結構模式的影響徑路上,則兩組學生的模式相同─知識信念會透過學習動機及行動策略來影響學習策略。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而提出相關的實務應用及建議。
  • Item
    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2007) 周啟葶; Chou, Chi-t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分析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的相關情形與交互作用;探究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英語學習成就的預測作用,以及何者為影響英語學習成就的主要預測因子;最後再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教師教學、國家教育規劃與未來研究之具體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法。首先,蒐集相關理論與文獻,其次依據文獻分析與前導研究資料,編製「高中生英語學習經驗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在進行實徵研究中,以台北市公、私立高中生為主要母群體,抽取12所學校,共1,002位高二學生為樣本,回收問卷973份,回收率97.11%,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876份,可用率為90.03%。問卷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rson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處理。   綜合文獻分析之結果與調查研究之發現,獲得以下結論: 一、目前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普遍良好;英語學習焦慮程度不高,主要焦慮來源為溝通恐懼焦慮;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形不足,認知練習策略為最常使用的策略,功能練習策略為最少使用的策略;英語學習成就尚可,但個別差異相當大,因此仍有提升空間。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上有部分差異存在: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英語自我效能、整體英語學習焦慮、溝通恐懼焦慮和課室焦慮上沒有顯著差異,雖然女生在師生互動焦慮、整體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形和英語學習成就上顯著高於男生,但關係非常微弱;兒童美語經驗較多和入學基測成績較高的學生,其英語學習焦慮較低,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成就也較佳;雖然每週補習時數在3~4小時以內的學生之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皆顯著高於沒有補習的學生,但關係非常微弱,而其他補習時數的學生則在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學習成就各層面上皆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自修唸書時數的高中生在溝通恐懼焦慮和師生互動焦慮層面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英語自我效能、整體英語學習焦慮、課室焦慮、英語學習策略整體和分層面與英語學習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整體與各層面間皆達顯著相關。 四、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英語學習成就沒有交互作用存在。 五、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策略對其英語學習成就有顯著預測力。英語自我效能為最佳預測英語學習成就的指標,英語學習焦慮和英語學習策略各層面中,則分別以課室焦慮與功能練習策略最具有預測作用。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提供高中學生、教師、 國家英語教育規劃者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為例
    (2015) 張名佑; Chang,M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策略」與「學習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在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受訓的正規班104年班學員為研究樣本,透過隨機抽樣的方式,計發放 250 份問卷,共回收 227 份問卷,回收率達 90.8 %,經剔除無效問卷,實得有效問卷共 219 份,有效回收率達 87.6 %。所使用的調查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學習策略量表」及「學習行為量表」。利用「 SPSS 21.0 版」之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進行研究。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如下: 一、不同單位性質、兵科屬性、職務類別、軍官養成教育體系、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在學習策略均未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兵科屬性之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在學習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但不同單位性質、職務類別、軍官養成教育體系、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在學習行為上未達顯著差異。 三、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策略可以預測學習行為的預測力為50.7 %。 四、國軍深造教育學員的學習策略解釋學習行為的途徑為:「由學習策略的認知策略變項影響到學習行為的學習習慣,或由學習策略的認知策略變項影響到學習行為的學習態度」。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國防大學及陸軍指揮參謀學院辦理國軍深造教育的建議,並針對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俾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學生試卷建置對於學習成果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于富雲; 蘇嘉鈴; Fu-Yun Yu, Chia-Ling Su
    雖然初探研究支持學生試卷建置對知識統整、精緻化與編寫題目技巧提升的教育潛能,但其學習效益仍有賴進一步研究驗證,鑑此,本研究嘗試以教學實驗方式探究學生試卷建置之學習效益。研究日的除探討參與試卷建置線上學習活動學生在自然科學習之前後認知、情意與行為表現的差異情形,並比較學生試卷建置與學生出題兩種方式對自然科學習成就、認知以及情意表現的差異效果。配對t-test分析結果顯示,試卷建置活動能顯著提升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動機,但對認知與後設認知策略成效未達顯著水準;此外,試卷建置活動能促發參與學生的自我指導學習行為。最後,共變數分析結果發現,學生試卷建置與學生出題在自然科學習成就、認知及情意表現皆未有顯著差異,顯示兩者具相當的學習效果。文末,針對本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本研究貢獻與教學、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社區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
    (2000-06-20) 林振春
    服務學習拓展學校教育的領域,將學習的地點從學校教室轉移到校外社區環境,將學習的內容從書本與教師講述轉移到社區公民生活的實踐,從而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教育與社區生活,使得傳統以學校教育為主流的小教育觀,轉變成以社區生活實踐為主體的大教育觀。在邁向學習社會的願景中,學習化社區在於建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而社區服務學習乃是結合社區學習與服務學習的理念,進一步開啟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服務從而取得學習成長的成果。本文在理論基礎上以知識的形式、社區主義的觀點和社區教育的類型作為鋪陳;在實務層面逐一剖析社區服務學習的願景、內容、層次與做法,並闡明其與開放學習的關聯性,使得社區服務學習成為開放學習中最佳的一種學習方法與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