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學齡前兒童照顧者對兒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為例
    (2024) 樊敏康; FAN, Min-Kang
    本研究針對臺北市中山區的374名學齡前兒童照顧者進行調查,探討照顧者背景變項(如性別、教育程度和職業)與學齡前兒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照顧者佔87.3%,其中母親佔多數(80.9%)。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視力保健的知識水平屬於中上程度,平均答對率超過60%,但許多照顧者對兒童視力發展的具體標準了解不足。關於視力保健態度,大多數照顧者持有正向態度,尤其是對於戶外活動及充足睡眠對視力保健的重要性,其認同度最高(平均數4.67)。然而,對於使用3C產品作為獎勵或陪伴工具這一問題,有70位照顧者表示態度中立,顯示出對此問題的態度分歧。在行為方面,大部分照顧者表現出良好的視力保健行為,其中最常見的行為是提醒孩子在閱讀、寫字及使用3C產品時保持適當的距離和正確的姿勢(平均數4.61)。然而,仍有相當比例的照顧者(平均數3.86)使用3C產品作為獎勵或陪伴工具,這反映出數位時代中3C產品對兒童視力發展的潛在影響。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照顧者的教育程度顯著影響其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教育程度較高的照顧者在這些方面表現更為優異。此外,視力保健知識與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態度越正向的照顧者,其視力保健行為也越佳。然而,視力保健知識的增加未必伴隨行為的改善,這可能暗示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行為改進的支持仍需加強。
  • Item
    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對其孩童身體活動行為之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探討-以臺北市早療醫療院所為例
    (2021) 黃懿民; Huang, Yi-M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身體活動之現況與家長對於其孩童在身體活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並運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將相關因素進一步分析為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瞭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在前傾、增強、使能因素上如何促進或阻礙其孩童身體活動之行為。隨機抽樣選取臺北市進行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之孩童(n=304),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對孩童在身體活動上相關覺知以及障礙。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平均一天的身體活動時間僅43.09分鐘,而家長對身體活動的覺知、親職支持、親職效能以及是否有專家提供建議以及家長本身的身體活動時間、孩童靜態遊戲時間能夠有效預測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R^2=.282)。為了能夠提升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本研究建議:(1)提升家長在孩童身體活動重要之相關知能 (2)專業人員應加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的相關建議及衛教 (3)政府應設立臺灣學齡前身體活動的相關指引,其中也應包含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知相關建議 (4)政府應加強在遊戲空間提供適切且通用設計之共融設施。
  • Item
    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
    (2011) 許芳萍
    多年以來,注音符號教學在學前教育階段是個充滿模糊、曖昧的爭議話題,研究者身為現場教師,在教育政策與招生現實間,必須做出提前教學注音符號與否的抉擇,對此感到衝突與矛盾。研究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協助個人教學理念之釐清;同時,透過實證研究探討近代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成效之相關因素,亦可作為後續追蹤研究之前測數據,對學術研究盡份微薄之力。 本研究對旗山區幼小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幼小教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所持立場;採用「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評量受訪幼師授課班級內,智力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之注音符號測驗成績;向家長發放自編「幼童家庭背景與學前注音符號經驗之調查表」,蒐集受測兒童的不同背景資料。 本研究以逐字稿編碼、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與多元迴歸來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幼師與小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的看法 (一)幼小教師對於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象普遍之成因解釋,提出四個因素,包括:順應社會潮流與滿足家長的期待、因應少子化現象所致的招生壓力、教育部規範不明確、鼓勵學齡前兒童透過注音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二)旗山區幼小教師曾對此作法感到猶豫,後因各自考量,轉為不反對或支持的立場。 二、個人背景變項的性別與年齡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背景變項的母親國籍、複習頻率、家庭收入、父教程度、母教程度與父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家庭背景變項的家庭結構、主要使用語言、學習期望與母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背景變項的教育年數、學校型態、教學目標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六、學校背景變項的學校地區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七、學校型態與父親職業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聽寫能力」具預測力。 八、學校型態、教學目標、父親職業及父教程度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認讀能力」,具預測力。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給未來研究者、幼兒園、教師、家長與教育行政機關。
  • Item
    學齡前兒童操作微電腦數字鍵之研究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88-02-??) 歐貴英; 饒達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