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位飛行員從成長階段、空難救援談被助與助人歷程中的生命故事: 對災難救援的獻身與反思(2010) 邱鏛玉; Chung-Yu Chiu研究目的:鑒於21世紀是終身學習的世紀,強調社區意識與發展的現代社會,需更有效地讓個人從自我成長需求的私領域,進入連結對社區環境和居民的關懷,而志工在這個部份就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及功能,本項研究目的:1.透過一位飛行員成長階段、空難救援被助與助人的生命故事,揭示他對災難救援重要的心路歷程2.藉由解析希望能提供參與志工服務的讀者及高齡者作為助人的另一種視域。 研究方法:本研究對象為曾擔任飛行員的一位慈濟志工邱垂宇先生(邱先生為研究者之父親),他已屆七十七歲,仍然積極致力機場空難緊急應變的救援規劃。以敘事研究方法進行深度訪談四次,請父親敘說其從成長階段、空難救援及其被助與助人的生命故事,並將其敘說錄音,謄寫成逐字稿,再由研究者將文本透過分析、分類及歸納過去父親成長歲月的重要關鍵事件,藉以瞭解形塑其生命脈絡中參與救災與助人的相關影響。 研究結果:經歸納,依父親歷時性生命故事的開展,分為四階段的救援及助人相關經驗,包括:「滋育茁壯」階段,讓處於物質匱乏兒童期的父親,接受在友愛、善待、互助的環境,滋養父親的仁愛之心。「海鷗遨宇」進入軍旅飛行領域之後在各任務承擔中,體會無常和見識長官對部屬關懷的領導風格,內化成長了無私助人的力量。「歷劫歸來」身歷空難現場及參與救援,觸發父親投入救災機制規劃的勇氣與行動。「慈願薪傳」力行實踐救難資源的匯集整合,將慈濟團隊融入機場救援動員系統,以及後來父親投身志工的快樂奉獻。 結論:透過敘事的分析以及作者的理解,發現:1.父親生命重要事件反映個人建構、助人價值和生命意義2.從父親助人價值揭示研究者對助人觀念的領悟3.從父親經驗談對於其個人、救難者和社會層面的意義4.以父親老年階段發展來思維高齡者社會參與助人的意義。最後本研究亦提出建議,期待從父親的故事呼應助人的實踐可透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工作參與、志工服務中彰顯與投入,並希望讀者能將父親的生命故事作為自身助人的參照與回應。Item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2009) 陳淑芬; Chen Shu-fen本研究旨在瞭解非營利組織志工在從事服務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學習為個人內在帶來的改變及影響。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探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方式。 三、研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成效。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團」四位服務的志工,經過訪談、逐字稿的編碼、主題的分析詮釋,得到下列結論: 一、志工服務學習動機包括利己因素、實現利他的理念、情境因素等三類,其動機取向和其生活特性有很大的關聯性。 二、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學習方式交替使用,並以其學習階段需求選擇其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式。 三、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可以達成家庭、社會及整個國家的三贏局面之成效。 四、服務學習訊息的獲得來自多元管道,可以激發更多人的參與與投入。 五、分享是服務學習的重要方式,可以增進服務學習成效。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研華文教基金會提出的建議:規劃多項跨區性服務學習方案,並加強宣導服務學習成效,以提昇志工服務能量及激發更多志工投入。 二、對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的建議:志工在從事志願服務時態度要合宜,各區域學校志工團運用策略聯盟,以擴大服務學習內涵及精神。 三、對志願服務機構的建議:志工招募應重視及協助志工未來的生涯規劃,設計多元並具階段性的服務學習課程,並建立證照制度,使志工持續投入心力及承諾。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大各種不同背景志工為研究對象,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成效與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Item 基隆市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及志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2007) 余淑媛; Yu Shwu Yuann摘要 本研究指在探討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從政策面暸解基隆市推展志願服務的過程與現狀;一方面從人力資源運用面了解如何運用與管理志願服務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了解人力資源運用與志工服務工作滿意度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1、瞭解基隆市志工運用之現況。 2、瞭解基隆市志工人力資源運用之情形對召募、組訓、獎懲、考評等。 3、明瞭基隆市不同背景志工其工作滿意度之情形,包括:自我實現滿足、社會需求滿足、組織氣氛滿足、工作特性滿足等。 4、探討基隆市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與志工服務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5、提研基隆市推展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將蒐集量化資料分析處理,以研究基隆市不同背景志工人力資源運用與志工工作滿意度相關性。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為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基隆市不同背景的志工對工作滿意度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惟發現年長者、服務年資較高兩者其工作滿意度較高。 (二) 基隆市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與志工工作滿意度息息相關,人力資源運用愈好則志工工作滿意度愈高。 (三)基隆市志願服務組織氣氛及工作特性,對志工工作滿意度有影響。 (四) 基隆市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在志工獎勵與考評措施皆感到滿意,如果再加強獎懲措施,志工服務效能及工作滿意度會更高。 (五)整體而言,基隆市各類型組織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良好,且志工工作滿意度皆很高。 二、建議 (一)對主管機關建議 1、建立專人專責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組織機制,並充分運用志工人力資源,提升志工工作滿意度。 2、在招募、組訓志工方面,銀髮族志願服務的人力資源是重要人力資源,但宜再開發年輕志工加入工作行列。 3、加強志工獎懲及考評措施,激勵志工提高工作滿意度。 4、提供志工自我實現及社會需求滿足服務機會,提升工作滿足。 5、提改善組織的工作特性,給予彈性個別化的工作內涵。 6、深入了解志工的需求,營造優質的溫馨組織氣氛。 7、制定公平公正獎懲機制,妥當正式及非正式激勵表揚措施,肯定志工的努力。 8、多舉辦經驗分享及觀摩活動,增進志工彼此間的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機會,增進志工社會需求滿足。 9、多安排志工參加專業訓練-基礎及特殊訓練課程,提供志工自我成長的機會,促進自我實現需求滿足。 10、加強志工考評措施,建構工作評估指標。 (二)對志工建議 1、將將志願服務工作視為終身志業,人人皆可以成為志工 2、瞭解自己參與志願服務之社會需求滿足,心存感激,回饋社會。 3、多參與服務及社會學習的途徑,以達到自我實現及社會需求滿足。 (三)對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蒐集到量化資料,質的研究部分較少,建議後續研究者研究方法待加強質性研究,能以個案研究法輔以深度訪談法,以獲得有意義個別差異性資料。 三、研究限制 本研究從文獻資料及實證方面,探究影響基隆市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及志工工作滿意之關係,惟在研究過程中仍有實際上限制。本研究之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推論限制 1、本研究主要在以增進基隆市各地區對於志願服務目標族群的瞭解,因未將司法類及私部門志工列入研究對象,故無法推論至所有類型志願服務組織。 2、由於研究對象局限於基隆市,無法過度推論於其他縣市,但希望可類推至其他相關機構之行政(專任)人員、志工及從事相關研究者之參考。 (二)被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採行問卷調查法,故可能因受到問卷填答者主觀認知,致問卷結果可能受到影響,研究者擔心無法完整呈現真實情形;故在歸納、整理、分析資料等過程,頗費時費力。 關鍵詞:志願服務、志工、人力資源運用、工作滿意度。Item 台北市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2007) 朱俊彥; CHU CHUN YEN本研究是以台北市非營利組織為對象進行研究,透過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做為了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時,機構在實施各項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或方案時,對於志工服務滿意度之影響,希望做為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者與後續研究者參考之用。研究中將志工個人背景分為九項與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分為六個向度,志工服務滿意度分為五個向度,進行相關因素之探討。並分析不同志工背景變項對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志工服務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志工服務滿意度相關情形,做為本研究架構。 本研究發現如下:30歲以下志工在訓練、服務、工作上的尊重與人性化工作環境需求上較年長者強烈;高中(職)以下志工期待的工作、資訊、環境需求上較高。志工服務滿意度的認同上顯示軍公教人員、學生及其他志工對於服務滿意度的認同、支持度與需求上均較高於所有類別的志工。 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層面上,顯示服務7年以上之受訪者機構認同較高。服務年資愈高,對於機構管理認同感與接受度有愈高的趨勢。曾擔任志工幹部或其他機構經驗的志工,對於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配合的支持度較高,服務滿意度也較高。經由研究結果證明,不同背景志工對於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有非常顯著差異。 依據本研究目的提出十三項建議,提供各有關單位參考如下: 1.志工招募時、採用多管道方式招募多方人才。 2.教育訓練時、規劃共同訓練與資源共享平台。 3.服務的守則、共同訂定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 4.機構的願景、機構成員與志工共同參與規劃。 5.評鑑與獎勵、加強宣導與建立公平公開機制。 6.人性化管理、共同塑造溫暖與接納工作環境。 7.加強志工教育訓練、尤其鼓勵男性參與服務。 8.開發大專生志願服務團隊、培養服務價值觀。 9.鼓勵企業與機構策略合作、建立服務新形象。 10.提升自我學習培訓的能力、設置人才資料庫。 11.資訊化管理平台、提升問題反映處理的能力。 12.如何讓經驗傳承、規劃資深志工之培訓計畫。 13.經驗與智慧結合、規劃常青志工之培訓計畫。Item 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與管理之研究 ─ 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2008) 高昭美; Jessica Chao-Mei Kao本研究係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研究對象,探討公部門如何因應實際需要、政府組織再造、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及順應世界潮流等因素下,依據志願服務法相關規定,運用與管理志願服務人力資源,協助公部門推動各項為民服務業務的歷程與現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之文獻探討及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從志願服務政策層面分析公部門運用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的執行策略;從志願服務法制面探討公部門對法定業務的落實執行;從人力資源管理層面檢視公部門管理志願服務人力的機制,深入分析公部門運用志願服務人力資源之成果與效益,並闡述推動過程中所遭遇困難、限制、未來改進方向與發展遠景,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公部門及相關民間組織之決策者、規劃者、執行者,作為擬定政策、規劃各項志願服務方案、志工人力資源管理、未來研究發展及修法之參考。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志願服務政策制定與執行之建議:1.志願服務政策的訂定,應有一慣性與可行性;2.志願服務政策的執行,需要市府行政團隊的分工合作。 二、對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管理之建議:1.落實專人專責業務,並加強業務與法規訓練;2.召開各級志願服聯繫會報,加強單位間的溝通、聯繫;3.志工召募應採多管道方式,招募各方專業人才;4.建立專業志工資料庫;5.志工教育訓練的內容與對象應多元化、多樣化;6.建立志工服務之標準化流程,編訂「志工工作手冊」並定期更新;7.提升服務品質,落實志工考核與志願服務績效評鑑;8.志工及志工團隊的激勵表揚,必須遵守公平、公正、公開原則;9.塑造溫暖與接納之工作環境,建立人性化、自主化之志工管理機制;10.敦促中央修正志願服務法。 三、加強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之建議:1.召開志願服務高峰會,邀請公、私部門重要志願服務團體與會,交換意見並廣納建言;2.結合大專志願服務團、促進服務學習效果;3.結合民間企業,鼓勵企業組織志願服務團,建立服務形象;4.擴大志願服務民營化;5.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Item 臺北縣區域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2007) 林寶珠; LIN.PAO-CHU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北縣區域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志工背景、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經由問卷調查的方式,以自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量表」為工具,對臺北縣八個區域社會福利服務中心436名志工進行調查,回收37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5.6%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獲得下列主要發現: 一、社福中心志工成員約86%為女性,已婚者占95%,家庭管理占六成以上,志工年齡以50-59歲及60歲以上兩者約占70%,在教育程度方面,以高中職學歷約占全員的44%,另外,服務年資 5-9年及10年以上達七成以上,有其他志工經驗者亦達75%。有社會福利類服務經驗者高達95%以上。 二、社福中心志工具有高度的參與動機,分為「求知識與技巧」、「表達社會責任」、「成就感」、「他人期望」、「社會認可」、「社會接觸」、「自我成長」等七個層面。其中以「社會接觸」與「表達社會責任」層面的參與動機最強,「他人期望」與「社會認可」的參與動機較弱。 三、社福中心志工具有高度的工作滿意度,分為「組織氣氛」、「機構福利」、「自我肯定」、「他人肯定」、「伙伴互動」等五個層面,其中以「伙伴互動」滿意度最高,「他人肯定」滿意度最低。 四、社福中心志工的參與動機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服務年資不同而有所差異。 五、社福中心志工之參與動機不因職業、其他志工經驗、目前家人有參與志工服務而有差異。 六、社福中心志工的工作滿意度因年齡、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 七、社福中心志工的工作滿意度不因性別、婚姻狀況、職業、宗教信 仰、其他志工經驗、目前家人有參與志工服務而有差異。 八、社福中心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四項建議: 一、對相關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建構志願服務資訊網絡,成立志工資源中心,整合志工參與資訊,增加志工參與的機會。 (二)結合社會資源,擴大志工參與層面,鼓勵青少年、男性、退休人員及專業人士投入志工行列 (三)訂定具體明確的志工管理制度。 二、對參與服務志工的建議 (一)鼓勵多元參與跨單位(機構)服務。 (二)志工家庭的投入,落實志工全民化之目標。 (三)實踐服務學習的理念,豐富人生的色彩。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增加研究對象。 (二)擴大研究範圍。 (三)進行質性研究。 (四)擴充研究內容。 關鍵字:志願服務、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Item 台北縣戶政事務所志工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2006) 楊潤澤; Yang,Jun-Tse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戶政志工的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並進而研究二者之關係。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以作為研究架構及研究目的的依據,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探討台北縣戶政事務所志工的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的一般狀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志工,其服務動機的差異程度。 三、探討不同背景志工的工作滿意度之差異程度。 四、探究戶政志工的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以建立戶政志工的運用制度。 本研究工具採自編問卷,問卷調查以台北縣各戶政事務所志工為母群體,針對所有志工進行普查。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 ㄧ、不同社經背景的志工對服務動機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社經背景的志工對工作滿意度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戶政志工整體的服務動機皆很強烈。 四、戶政志工對工作的滿意度皆很高。 五、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越高,工作滿足越高。 六、戶政志工社會責任動機與互動關係滿足呈明顯相關。 七、戶政志工成就感動機與工作環境滿足呈明顯相關。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戶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與社區建立連結,多元招募志工,並充分運用志工人力資源,將志工整合於整個組織中。 (二)借重志工的高熱忱及高度的工作滿足,給予靈活多元的工作內涵。 (三)深入了解志工的需求,營造優質的工作環境。 (四)主動關心志工的工作狀況,並結合有效率的激勵作為,肯定志工的努力。 (五)多舉辦聯誼康樂活動,增進志工彼此間的人際關係與互動。 (六)多安排志工參加專業訓練課程,提供志工自我成長的機會。 二、對志願服務人員的建議 (一)將志願服務工作視為終身事業。 (二)瞭解自己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充分體驗服務的真諦與內涵。 (三)透過社會參與及社會學習的途徑,以達到學習訓練與自我肯定滿足。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受限於樣本、問卷長度與填答方式研究限制,探討之變數有限,因此建議日後之後續研究方向如下: (ㄧ)就研究範圍而言 本研究的範圍僅以目前參與臺北縣各戶政事務所志願服務之志工為對象,惟其他外縣市之基層戶政志工,或因管理制度、地理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為了能類推適用於其他不同縣市,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將範圍擴及他縣市。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只獲得量化資料,質的研究部分從缺。建議後續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法或搭配深度訪談的方法,以研究不同背景志工其服務動機及工作滿意度的差異程度及影響因素之探討。Item 臺北市健康促進志工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10) 羅錦萍; Jin Ping Rou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健康促進志工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及其相關因素預測力。採用「建立臺北市社區健康營造評價指標暨現況調查」志工問卷調查資料,進行二次資料分析。使用959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志工在每一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滿分為15分,每人17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總分為255分,研究結果發現,志工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得分最高為11.76分,最低為1分,平均為2.23分,其健康促進活動參與屬於較低的參與程度。 2.志工年齡越長、志願服務年資越長、參與的志願服務工作內容越多,其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越高。職業為技術性與半專業人員者,其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明顯較高。 3.本研究迴歸模式可顯著預測研究對象「健康促進活動參與程度」,預測力有16.6%。主要預測因子為「性別」、「經濟狀況」、「志願服務單位屬性」及「志願服務工作內容」。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對健康促進相關單位之建議,以提升志工在健康促進活動之參與程度。Item 醫院志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南部某三家區域教學醫院為例(2016) 張富南; Chang, Fu-Na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醫院志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進而比較不同社會人口學特性在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態的預測因子。 以南部某三家區域教學醫院623名醫院志工為研究母群體,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發出 303份問卷,有效問卷253份,有效回收率達83%。使用SPSS for Windows 22.0視窗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整體而言與同年齡得比較,目前健康狀況教育程度與志工每週服務時數具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在健康概念上年齡與志工每週服務時數具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特性,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執行力最高為飲食習慣,其次為自我實現,其餘依序為人際支持、壓力管理、運動習慣、最差為健康責任。 四、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五、 預測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素為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志工主要服務班別、每週服務時數,其中每週服務時數可以解釋30.5%的變異量,最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Item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志工服務現況之探究(2010) 鍾明宏; CHUNG, Ming-H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服務現況與影響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因素,為達研究目的,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協會北區五位服務超過三年以上的志工與三位內部機構人員,經過訪談、逐字稿的編碼與相關文件資料蒐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志工參與動機單純,卻豐富生命散播溫暖。 二、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為志工階段發展提供多面向協助。 三、北區志工團隊組成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相同。 四、志工因挑戰而成長,帶來生命教育的新契機。 五、生命教育機構之間需要有經驗分享的交流平台。 根據研究的結論,分別就「生命教育志工」、「志願服務機構」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