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政策設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謝卓君; Chuo-Chun Hsieh臺灣近年積極透過政策,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努力協助大學生和職場的順利接軌。本研究依據公共政策設計理論,探究政府處理大學畢業生就業議題之政策機制與問題。研究者首先依據文獻,建構用以分析教育政策設計的理論架構。隨後,依據此一理論架構針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內容分析,進而釐清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所採取之政策設計特性。研究發現,我國政府就這項政策議題,展現出混合著強制型與調控型的政策設計特性,其中有多項政策設計要素彼此不相協調的問題,特別是在政策設計一致性與配合性兩方面實有改善空間。文章最後針對政策執行實務與未來研究議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Item 我國教育政策與教育體系圖書館發展之批判論述分析(1945-2007)(2008) 陳俊湘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探討下列問題:教育政策如何影響體系圖書館、受教育政策影響的過程中圖書館的應對方式,以及影響政策的另一重要技術性因素──資訊科技發展如何影響教育政策與圖書館發展。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論文採用批判論述分析進行研究。藉由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進行政策文本、政策過程與社會脈絡的考察。首先分析影響圖書館發展的政策文本內容,分析對象包括重要教育政策與成文政策(即:法令規章)之文本,接著並探討在政策過程中,參與者以何種方式作為(或不作為)。由於參與者的不同行動致使政策作為(或不作為),因此也探討各類政策參與者在行動時的權力關係與生存習性(habitus),最後分析其背後的社會脈絡。 研究分析後發現:政治經濟因素與不同政策參與者的權力關係位置,造成對圖書館發展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不同行動。就圖書館而言,除了權力關係外,自身對政策的應對態度也是影響的重要因素。若從歷史過程來看,政策參與者以及社會對圖書館的觀念與看法,有(正/反向)長期不變的觀念,也有小變動,但在快速變遷時期(1988年-2007年),由於受到教育改革與資訊科技的影響,對圖書館觀念的知識型出現轉折。 最後,對政策制定者的建議中指出:許多法令規章並未確實落實,更甚且會在施為時任意進行詮釋,因而政府的施為層面與政策制定同樣重要。對圖書館界的建議,則包括政策發展的總體策略、圖書資訊學界與圖書館實際工作面三方面。Item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取向與教育政策執行效能認知之研究(2009) 劉盛佑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小教師之教學信念取向之現況以及對教育政策執行效能之認知。本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具有合格教師身份之教師(不含校長)為研究對象,透過研究者修編而成之「台北縣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教育政策執行效能認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隨機抽樣之方式 ,共發出 75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 658 份。 所獲得之調查資料,研究者以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以及二因子獨立樣本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進行統計分析後,依本研究之主要發現作成下列結論: 一 、台北縣國小教師所持之教學信念現況,整體而言,較傾向於精進取向。 二 、台北縣國小教師對教育政策執行效能認知,整體而言偏向於容易執行。 三、台北縣國小教師其教學信念,會因其性別、年齡、年資、學歷、任教科別、畢業科系、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台北縣國小教師對教育政策認知,會因其年資、學歷、任教科別、任教區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精進取向教學信念的國小教師對教育政策的執行效能認知偏向容易執行。 六、不同年齡與不同任教科別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在整體教學信念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七、不同年資與不同任教區域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在整體教學信念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八、不同學歷與任教區域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在整體教學信念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九、不同畢業科系與不同任教區域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在整體教學信念有顯著的交互作用。Item 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2007) 劉永元; LIU YUNG-YUAN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化理論的內涵和發展,以做為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的基礎,並進一步利用所建構的全球化教育指標,檢視我國教育政策與全球化發展的聚合和分岐情形,並研提具體的改進意見,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規劃和推展全球化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在方法論上,採取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德懷術等進行研究分析。首先,就全球化的意義和特徵、本質和區辦、內涵、發展觀和對教育領域的重要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瞭解並探明全球化教育指標應有的面向和架構,其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蒐集學者專家對有關全球化教育指標架構和內涵的意見與看法,初步建構和修正全球化教育指標雛型;最後,編擬「全球化教育指標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再採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專家意見調查。此外,本研究另進行對應分析,研究我國近六年來教育政策和全球化教育指標間的符應情形。 根據前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全球化理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主要包括過度全球化論者(hyperglobalist)、轉型論者(transformationalist)和懷疑論者(skeptic)三大基礎。全球化理論對教育的衝擊也造成一致性、異質性和多元性等不同的風貌和影響;(二)全球化的重要發展趨勢,包括:1.行動的聚合現象;2.權力的重大變異;3.市場化、私有化和階層化發展;4.全球化的混種化發展。 二、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一級指標方面 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主要構面有四,包括:(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 三、全球化教育指標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方面 (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三項;(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一項;(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三項;(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五項。 四、全球化教育政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教育政策符應良好者有二項,分別為:關懷和照顧弱勢、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二)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加強改進者有八項,分別為:1.支持創新的網絡不足;2.主體性不足;3.未能實施教育組織的財務自主政策;4.教育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不足;5.教育組織的開放和彈性有限;6.高中以下學校的自主性仍然不高;7.全球化文教活動貧乏;8.國際招生不足;(三)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重新建構者有十四項,分別為:包括:1.缺乏強化知識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政策;2.缺乏強化知識管理和應用的教育政策;3.未有鼓勵成立知識社群的教育政策;4.缺乏批判和反省的機制;5.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和宏觀視野不足;6.缺乏接納和重視全球公民的公共意見;7.缺乏培養世界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8. 缺乏進行多元文化批判;9. 缺乏推動非營利跨國組織參與教育事務;10.缺乏整合全球發展和多元行動主體的治理趨勢;11.缺乏融合本土治理和全球治理;12.缺乏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向國際發聲並與國際接軌;13.缺乏培養公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議題和政策制定;14.未重視建立專業對話社群和機制。 根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因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因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二)加強全球化綜效之研究;(三)建立全球政治經濟和教育文化論壇、智庫和網站。 二、在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建立世界級的教育標準;(二)加速建立大學全球化發展指標;(三)建構可檢驗的全球化教育指標細項;(四)成立專責機構負責教育指標統計和建立引用指數。 三、在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議:(一)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制定;(二)持續發展優勢的全球化教育政策;(三)強化全球化不足的教育政策;(四)建構嶄新的全球化教育政策。 四、在發展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在組織管理面:加強績效責任、學校本位和評鑑;(二)在民主法治和環境永續面:加強普世價值、再法治化、夥伴和永續發展;(三)在人力培育面:建構未來學校、e化學習和教學策略。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加強研究文獻蒐集;(二)擴大教育領域的研究;(三)提高研究應用。 關鍵字:全球化、教育指標、教育政策Item 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教育為例(2010) 吳怡萱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之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解決研究問題,以立意抽樣抽取臺北縣160所國民中小學教師,包括:校長、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教師為調查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總計發出480份問卷,回收405份,有效問卷393份,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7.0之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縣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的執行,以協助申辦新住民子女獎助學金、提供新住民家庭親職教育的相關資訊、提供新住民子女課後輔導(含課業、生活及親職輔導)等三項,執行度最高。 二、影響臺北縣新住民子女國民教育政策執行主要因素,包括「執行人員與標的團體的溝通」與「執行人員的意願與能力」。 三、臺北縣新住民子女國民教育政策執行面臨的主要困境,包括新住民家長缺乏參與學校多元文化教學或活動的意願及學校人力不足,無法有效執行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 四、改進臺北縣新住民子女國民教育政策執行所面臨困境的策略,包括加強社會大眾有關多元文化、國際理解之知能及宣導、提供教師多元文化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課程及教育主管機關制訂明確可行的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 五、不同性別、職務別、學校類別之教師對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看法有明顯差異。 六、不同職務別、學校類別之教師對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看法有明顯差異。 七、不同服務地區之教師對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面臨困境看法有明顯差異。 八、不同職務別、服務地區之教師對國民教育階段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執行困境的改進策略之看法有明顯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人員及未來研究提出參考建議。Item 教育政策治理術之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方式為例(2018) 曾兆興; Tseng, Chao-Hsin本研究採用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國中專任教師、國三學生家長、家長團體和國三學生,總計28人,訪談資料採用質性分析軟體NVivo Pro 11來進行編碼。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政策治理術之論述合理性係基於立意良善的旨趣,但忽略了民情因素。此外,在權力運作上受到某種程度的抗拒,導致政策需要不斷的修正。 二、教育政策治理術結合他者治理與自我治理之治理技術,治理情境存在著複雜的因素,且治理關係存在著多重動態的力量。 三、利害關係人能對政策提出合理的質疑。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回應力,因不同的團體而有不同的強度。 四、教育政策治理術之政策卓越治理,雖然教育部積極在推動,但因政策的目標與手段錯置及現實條件的限制,導致理想目標尚未達成。 五、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教學與學習監控的影響,包括實施補救教學、素養教學、差異化教學、強調教育會考的作用與教育會考的轉型。 六、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校行政的影響,包括強化生涯輔導與參訪活動、做好適性分流、引導多元發展、活化學習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但也導致就讀私校與補習班風潮的負面效應。 七、教育政策治理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包括重新反思階級再製和弱勢學生的不利地位及探求學生自我要求的壓力與自主學習的意志等。 八、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方法,包括促進領導者對他人信任的機制、提供學習的技藝及建構以民情為本的教育政策等。 九、教育政策治理術對落實未來政策的改進策略,包括風險思維與預防問題產生的策略、多維度分析與政策整合的策略及跨域治理的策略等。Item 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12-??) 吳清山; Ching-Shan Wu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和2014年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可說是我國跨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工程,影響我國教育發展極為深遠。本文旨在探究近50年來國民教育之發展,並以九年國民教育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為例,就其發展背景、法律依據、政策內涵、成效檢討等部分進行說明。首先,探究其發展背景,兩者都是基於社會發展、教育潮流和人才培育的背景而來,但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推動,有強人主導,雖規劃時間較短,但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要來得順利;其次,就其法律依據來看,九年國民教育是以《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為依據,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則以《國民教育法》和《高級中等教育法》為依據;第三,就其定位、目標、入學方式、課程及教學、經費及學費和師資分析其政策內涵;最後,就其實施成效進行檢討,其中以入學方式最受關注,而九年國民教育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雖能有助於人才培育,但就減輕學生過度學習壓力的政策目標而言,效果實屬有限,此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須改進的重要課題。Item 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制定關係之研究(2001-01-01) 王麗雲Item 少子化趨勢與教育改革之民意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 2008-08-01) 陳淑敏; 廖遠光; 張澄清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大、子女教養費用高及女性自主意識抬頭等變遷因素,導致 結婚與生育的意願降低而形成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趨勢。我國在師資培育多元化政策 下,各大學院校均得設立教育學程,中小學師資因大量擴充而導致過剩,復以學齡 人口劇降,師資供需機制失衡,將影響教育環境甚鉅。偏遠地區的學校因生源不足 而面臨停辦的命運,明星學校卻仍因註冊熱門未能有效實現「小班小校」的目標, 少子化趨勢對都會地區與偏遠地區的孩子就學權益形成截然不同的效應。此外,政 府大量開放私人興學、學生人數減少,致使大專校院面臨減班與招生困難之問題, 且未來的情況將逐漸惡化,該如何因應並研議學校的退場機制,成為當前重要課 題。民眾對政府施政的支持度牽動整體施政成效,故民眾對於少子化趨勢的認知與 相應的教育政策之看法,是教育政策如何因應人口變遷的重要參考。本調查之目的 如下:一、瞭解民眾對少子化現象與國家未來發展影響及經費配置的看法。二、瞭 解民眾對班級或學生人數減少後教育品質的觀感。三、瞭解民眾對少子化趨勢下國 民教育與高等教育學校存廢的意見。四、根據結論,建議未來政策及研究之發展方 向。Item 教育政策的兩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周珮儀本研究要以英美國家當前的教育改革經驗為焦點,首先探討其左派與右派的政治意識型態,繼而分析兩者教育政策的爭議關鍵所在,再者探索企圖跳脫左右對立的中間路線的教育政策;最後結論提出:無論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第三途徑等等,它們的教育政策都有其立場,都有其洞見與限制,也各有其多重策略聯盟的可能性。無論是決策者或社會大眾,對於各種教育政策的正當性,都必須再三反省思考。我國向來缺乏左右對峙的傳統,特別是缺乏左派能不斷以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規準來對執政者提出諍言,新政府的教育政策更要留心以自由、效率和經濟掛帥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