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8
  • Item
    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學生服務知能及社會關懷力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為例
    (2021) 華珮妤; Hua, Pei-Yu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新竹市某校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對其服務知能及社會關懷力的影響。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設計為期八週共十個小時的服務學習課程。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者針對授課班級學生進行前後測,透過問卷調查進行資料蒐集,再以平均數進行資料分析,並輔以質性訪談資料,了解研究參與者的想法意見及其經驗,進行較為完整的資訊分析。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別敘述如下 :1. 服務知能:量化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服務知能整體上皆有提升,並達到顯著差異。其中以「互惠」面向的影響最為明顯,「平等合作」、「服務行動與承諾」的面向影響則比較小。質性研究顯示,學生理解了服務的價值,並破除對服務對象的刻板印象以及培養出同理心,同時也了解到服務學習彼此的關係是平等合作,達到服務互惠的效果,也承諾未來有機會願意繼續參與服務。2. 社會關懷能力:量化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社會關懷能力整體上皆有提升,並達到顯著差異。其中以「關懷他人」面向的影響最為明顯,「社會正義」、「社會參與」的面向影響則比較小。質性研究顯示,學生願意開始關注社會議題,關心社會事務,並將關懷的情懷拓展至他人身上,願意主動幫助社會上的弱勢族群。3. 服務學習課程對於學生產生影響的因素包含:直接參與的服務情境、服務為參與者帶來的學習收穫、服務學習課程帶來思考上的刺激。
  • Item
    在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
    (2020) 林峮含; Lin, Chun-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在服務學習發展歷程:「準備」、「服務」、「反思」、「慶賀」四階段中考量團體動力發展歷程「形成期」、「激盪期」、「規範期」、「運作期」、「終止期」,並於團體之「形成期」、「激盪期」中加入不同的團體動力教學單元活動,藉以增能學生的團體動力知覺,促進團隊建立,建構團體規範,凝聚團隊向心力,最終以完成服務學習活動為任務目標,所有成員能將心思擺在共同的目標之上。並於此中,探討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之實施歷程與修正、觀察學生學習經驗與改變以及研究者的成長與省思。   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以觀察記錄、文件資料、訪談資料與問卷等為研究工具,蒐集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   學生在參與國中服務學習實施歷程中融入團體動力教學單元的過程中,經驗團體凝聚力的提升、團隊溝通與合作的歷程及服務學習理念的認知與實踐,於課程結束後在服務學習相關知能、自我效能及未來服務承諾上皆有所提升與改變。   研究者在課程中歷經行動研究的動態循環歷程,從中獲得課程發展、教學技巧等經驗與成長,並於課程結束後進行總反思與總檢討,成為未來繼續推動服務學習活動的動力與養分。
  • Item
    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1) 沈琮閔; Tsung-Min Shen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平均壽命不斷增加,但相對的也有許多疾病悄悄的找上門來,因此醫療事業就相應而生,近幾年來更是蓬勃的發展,但除了治癒身體上之疾患,在醫療院所就診過程當中,心靈上的撫慰亦日趨重要,醫療志工們則是扮演醫院與病患及其家屬間重要的溝通橋樑。在國內醫療志願服務體系當中,其服務品質與成效皆有相當表現者,當推慈濟醫院及其醫療志工最為人所讚譽,因此本研究即針對慈濟醫療志工的服務學習歷程進行一系列的訪談,其中包含有服務學習的動機、服務學習內容、學習阻力與因應之道以及學習後對醫療志工個人的收穫。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採用深度訪談方式來了解八位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並且根據所收集而得資料來進行編碼、分析、整理等方式,獲致以下結果: 一、慈濟醫療志工參與慈濟服務的動機是多元且多重性的,經研究發現可以區分為:個人因素、他人因素、信仰因素等。 二、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訓練課程內容分為:志工經驗分享、基本醫課程、簡單護理技巧等三大類。 三、慈濟醫療志工在執行醫療服務過程當中的阻力因素多樣化,但是都能由志工本身找出自己的方式來化解之。其阻力主要來自四大類:個人的能力不足、個人的生理因素、個人的心理因素、情境因素等。因應方式則為:自我調適及成長、向他人請益等。 四、慈濟醫療志工服務學習的收穫內容豐碩,可分成四大類的轉變:個性改善、家庭生活轉融洽、人際網絡更為拓展、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改觀等。 五、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慈濟醫療志工、佛教慈濟功德會相關具體之建議,並對後續研究發展提供相關參考方向。
  • Item
    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1) 黃嘉珍; Chia-Chen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五個中高齡女性志工媽媽為研究對象。為達到研究目的,採用質性研究,及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中高齡志工媽媽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中高齡女性志工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阻礙、學習與成長。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參與服務學習動機與社會認同、利他動機、追求個人成長有關 二、服務學習歷程中面臨性別刻板印象、家庭、外界的阻礙 三、中高齡女性志工服務學習持續的因素與家庭、友情和社會支持有關 四、政府與內部缺乏向心力是服務學習策略實施面臨的困境。 五、反思學習滿足自我實現 根據研究的結論,分別就「中高齡女性志工」、「政府與志願服務相關機構」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中高齡、婦女學習、服務學習
  • Item
    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
    (2010) 陳秀嫦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的歷程,以質性研究取向,立意取樣選取淡水國小四位故事媽媽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的方法與過程。 三、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服務學習中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瞭解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從事服務學習的成長經驗。 經整理分析訪談逐字稿、訪談紀錄,做出以下四項結論: 一、故事媽媽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是多元的,有利己因素、實現利他理念和情境因素。 二、故事媽媽學習方式多元且交替進行,故事媽媽的服務學習經歷豐富且深刻。 三、故事媽媽面臨來自學校、老師、小朋友給予的挫折,同時也遭遇故事組本身運作不順及環境不利的難題。 四、故事媽媽從事服務學習個人收穫豐盈,得到成就與快樂、成長與改變;增進與家人的良好互動。 最後依據研究的發現與結果,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淡水國小故事媽媽及後續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
  • Item
    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
    (2009) 陳淑芬; Chen Shu-fen
    本研究旨在瞭解非營利組織志工在從事服務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點滴及因服務學習為個人內在帶來的改變及影響。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動機。 二、探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方式。 三、研討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學習的成效。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團」四位服務的志工,經過訪談、逐字稿的編碼、主題的分析詮釋,得到下列結論: 一、志工服務學習動機包括利己因素、實現利他的理念、情境因素等三類,其動機取向和其生活特性有很大的關聯性。 二、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學習方式交替使用,並以其學習階段需求選擇其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式。 三、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可以達成家庭、社會及整個國家的三贏局面之成效。 四、服務學習訊息的獲得來自多元管道,可以激發更多人的參與與投入。 五、分享是服務學習的重要方式,可以增進服務學習成效。 由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研華文教基金會提出的建議:規劃多項跨區性服務學習方案,並加強宣導服務學習成效,以提昇志工服務能量及激發更多志工投入。 二、對ACT100多元活潑教學故事戲劇志工的建議:志工在從事志願服務時態度要合宜,各區域學校志工團運用策略聯盟,以擴大服務學習內涵及精神。 三、對志願服務機構的建議:志工招募應重視及協助志工未來的生涯規劃,設計多元並具階段性的服務學習課程,並建立證照制度,使志工持續投入心力及承諾。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擴大各種不同背景志工為研究對象,透過不同取向與實務行動研究,對服務學習的成效與志工的生涯發展做更深入的探討。
  • Item
    臺北市扶輪社員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06) 白文正
      服務學習是未來社會發展趨勢,而國際扶輪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且最有名的服務性社團組織,扶輪的精義即為「超我的服務」。本研究欲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不同服務經驗的扶輪社員,在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差異情形,並分析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及服務學習滿意度的預測力。最後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以重視服務學習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臺北市扶輪社員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臺北市RI3480地區扶輪社員。採立意抽樣,由研究者參與各社的例會、或聯合例會及授證晚會,來發放問卷與當場回收,共發出521 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48份,回收率達86%。並利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菲法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統計。   依據研究結果,就臺北市扶輪社員之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的情形,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子女、扶輪年資等社員個人背景變項,在服務動機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有無子女、扶輪年資等社員個人背景變項,在服務學習滿意度之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三、女性扶輪社員,對「學習環境優質性」的服務學習滿意度較男性高。 四、教育程度愈高的扶輪社員,對「學習內容多樣性」的服務學習滿意度愈高。 五、是否曾任領導職,對扶輪社員服務動機的「超越與提昇」與服務學習滿意度的「學習內容多樣性」有顯著差異。 六、是否曾參與其他相關社團,對扶輪社員的「服務與學習」、「成就與榮譽」、「超越與提昇」此三項服務動機及服務學習滿意度的「學習環境優質性」有顯著差異。 七、扶輪社員的服務動機與服務學習滿意度呈高度相關:最高度正相關者為「服務與學習」及「學習效能正面性」間,而相對較低者為「成就與榮譽」及「學習內容多樣性」間。 八、針對扶輪社員的服務學習滿意度,最有預測力之服務動機為「服務與學習」,對「學習效能正面性」及「學習內容多樣性」皆具預測力;其次為「成就與榮譽」,對「學習環境優質性」具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扶輪社等從事服務學習之團體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立服務與學習機制 二、培養成就與榮譽參與 三、創立超越與提昇機會 四、創造優質學習環境 五、強化正面學習效能 六、豐富多樣學習內容 關鍵字:國際扶輪、扶輪社員、服務學習、服務動機、服務學習滿意度
  • Item
    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的美麗與憂愁:從基層人員觀點探究服務學習現況
    (2017) 侯之惟; Hou, Chih-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國中學校基層人員於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後,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學校基層人員對此政策的認知、實施困境、面臨困境的因應之道與相關評價。研究者依臺北市學校規模,選取大、中、小各2間學校,針對服務學習業務承辦人與一般教師共12人進行訪談。本研究結果發現共分五部分,相關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現況,由學務處訓育組為主要承辦單位,導師擔任協助者與提醒者。辦理內容有公共服務、返校打掃工作、結合課程、社團活動與社區活動辦理,以及擔任學校志工。實施流程分為統籌、公告、認證和確認服務時數。 第二部分學校基層人員對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的認知,主要為學習待人處事的態度、彰顯服務跟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服務和生活能力、讓學生在服務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接觸不同經驗、多元發展及品德教育。 第三部分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困境有規劃上行政處室本位、學校規模大小與服務時間影響考試或讀書。執行上為訓練學生耗時耗力,增加工作量、處理時間壓力大、教師教學融入議題過多與輟學生或轉學生較難掌握。而認證上則有未依規定申請時數是否計算、校外服務與認證較難規範、審核機制各校不一,家長及教師質疑公平性和認證時數標準難拿捏。 第四部份十二年國教框架下服務學習實施困境的因應之道,規劃困境的因應之道有由校長主導各處室分工、辦理跨領域特色課程、辦理研習或宣導活動傳達理念,以及成立跨處室服務學習計劃小組。執行上則以專案方式協助輟學生取得服務時數、結合學校大型活動與校外機構辦理服務學習以及和課程結合。認證方面因應之道則多溝通與限定服務對象,賦予校外服務單位審核權利。 第五部分學校基層人員對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服務學習納入超額比序之評價,正向評價為培養學生負責任態度及體驗服務樂趣。負向評價有重視升學或時數,而非服務或學習、造成公家機關的困擾與功利主義心態、學生服務被動、對服務內容的認證缺乏一致性、缺乏分享機制、比序無意義、未辦理服務學習相關研習或說明,以及推動的並非服務學習。另外也有部分學校認為沒有受到影響。
  • Item
    相遇、相識、相珍惜—原鄉青少年參與大專生山地服務之經驗
    (2015) 張瑞槿; Chang, Jui-Chin
    本研究旨在了解原鄉青少年參與大專生山地服務之經驗與觀點,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原鄉青少年參與大專生山地服務活動的歷程與經驗;(2)探討原鄉青少年與隊員的互動關係;(3)了解原鄉青少年對大專生舉辦山地服務的觀點;(4)探討原鄉青少年參與大專生山地服務之影響、觀點與建議。以立意取樣邀請六位曾參與過大專生山地服務活動的青少年接受半結構式訪談,以質性研究中的主題分析進行資料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的結果以四個部分呈現: 1. 呈現政大某服務社與花蓮角落國小的相遇與互動歷程:描繪政大某服務社之起源,及其在花蓮角落國小舉辦活動的歷程與形式規劃。 2. 呈現原鄉青少年活動參與歷程及經驗:將其參與活動之歷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新活動的第一次接觸」,包含(1)接收活動相關訊息、(2)參與活動的動機、及(3)參與活動決策的產生;二是「參與活動的經驗」,包含(1)印象中的活動內容、(2)對活動內容的觀感與偏好、與(3)對整體參與經驗的解讀;三是「舊活動的再續前緣」,包含:(1)參與活動的階段性、(2)再次參與活動的考量、(3)不同的參與型式、及(4)類似活動的出現與參與。 3. 原鄉青少年與大專生彼此生命的交會與互動關係分為四部分:一是「在說說笑笑中逐漸熟悉」,包含:(1)踏出互動的第一步、(2)多互動而變得熟悉;二是「視之為家人、手足的互動關係」,包含:(1)親近又熟悉的關係;(2)有些陌生的關係、(3)隊員眼中的自己、(4)因為關心、在乎而靠近、及(5)樂於接受管教;三是「有點近又不會太近的相處方式」,包含:(1)日常的互動與對話、(2)願意分享,同時仍保有自己;四是「說再見與再一次相會」,包含:(1)分離的難受與想念、(2)活動結束後的聯絡、(3)喜歡與珍惜再一次的相聚機會、與(4)在時光中移動的情誼變化。 4. 原鄉青少年參與大專生山地服務之影響、觀點與建議分成六個部分:一是「參與活動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分為:(1)為生活增添加新的回憶與支持、(2)新事物與態度的學習、(3)自身的成長與變化、(4)嚮往成為大哥姊那樣的人、及(5)個人的生涯規劃;二是「孩子眼中的山地服務」,分為:(1)舉辦各種活動與服務、(2)有意義、讓孩子快樂的事情;三是「孩子所看見的大哥姊」,分為:(1)良善的個性、(2)和孩子互動時的樣子、及(3)看見大哥姊的辛苦;四是「沒說出口的想法」;五是「文化、族群的交流與教導」,分為:(1)一視同仁的相處與對待、(2)能有一些交流與互動、與(3)樂於教導隊員族語;及六「給大哥姊的建議與留言」,分為:(1)營隊的時間、(2)營隊的內容與隊員的態度、和(3)想對隊員說的話。 最後研究者依據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山地服務、服務學習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
    (2016) 陳亭羽; Chen, T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欲了解國中學生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現況,探討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經驗、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彼此間的關係,以及能否預測國中學生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便利取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嘉義市等地區八、九年級國中學生,有效樣本共計490份。研究工具為「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依從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規定時數從事服務學習,從事最多的服務學習類型為環境保護。對於志願服務,女生比男生有更正向的態度與控制知覺,更願意再度從事志願服務;九年級學生服務學習時數顯著高於八年級,但八年級學生比九年級學生對志願服務有更正向的態度及主觀規範。國中學生從事十二國教服務學習之經驗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無相關,且無法預測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而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有正相關,且可預測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最後,依據各項研究結果擬出相關建議,供實務上及後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