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之研究
    (2017) 張玉璽; Chang, Yu-Hsi
    近年來社會體制不斷的改革進步,一般民眾對於公民概念之認識也大幅度的提升,公民參與已然成為改革社會之動力。民眾透過公民參與的過程,可擴大自身人際網絡及提升對於社會之信任,進而產生豐厚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已逐漸被認為是影響民主參與、治安、健康狀態及社經實力等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個人有利,也對整體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公民參與與社會資本已被認為是建立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研究探討台灣地區居民的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之存量,亦探討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兩者在理論及實務上的脈絡關係。本研究透過人際網絡、規範及信任來評量受訪者社會資本之高低,而公民參與則是以政治參與、慈善參與、社區參與來作為測量指標。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之量化分析,研究樣本是取自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實證研究資料『2014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2 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受訪者共有2134位。 本研究發現性別、種族及城鄉差距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資本及公民參與無顯著影響,而年齡、信仰、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及居住區域等背景變項對於社會之本及公民參與有顯著影響。透過典型相關及迴歸分析結果呈現出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兩個概念是正相關,社會資本對於公民參與有較高的解釋及預測力。台灣地區居民有很高社會資本存量,受訪者在人際網絡的廣度及深度表現上都相當優異,在信任的表現上,呈現出差序格局的信任方式,對於陌生人是傾向於不信任的態度。 整體而言,台灣是並不是一個具有高度信任的社會,特別是對於政府及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的信任,但鄰里間依然會遵循互惠規範的行事原則,且大部分民眾具有豐富的人際網絡。而在公民參與上,人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貧乏,特別是在政治參與及慈善參與上的表現上,這現象反映出台灣是個低度公民參與的社會。因為政府效能不足,這點反映在人民對於政府信任低落上,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以至於人民對於參與公共事務表現出冷漠的態度。
  • Item
    個人社會資本與公民態度關係之研究
    (2011) 謝秉錡; Ping-Chi, Hsieh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個人社會資本與公民態度兩者之間的關係,使用中央研究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Survey Research Data Archive, SRDA)之「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針對1995年第三期第一次、2000年第四期第一次及2005年第五期第一次,共三期次的調查,進行資料分析,以瞭解個人社會資本的不同資源類型分別對不同面向的公民態度所產生的影響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本文建構的結構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適配度,且模型呈現穩定的趨勢,顯示個人社會資本中的個人資源越高,對公民態度中的「政治功效」和「容忍與法治的民主價值」越有正面效應;而個人社會資本中的社會資源越高,亦對於公民態度中的「政治功效」越有正面效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社會資本中不論是個人資源條件或社會資源條件,都對公民態度中的社會關懷產生負向的影響效果;另外,當社會資源越高時,對公民態度中容忍與法治的民主價值不一定存在正面效應,我們將對此結果提出可能且較深入的解釋,並予以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Exploring Online Social Capital in an Online Community
    (2004-07-08) Lin, Fang-Ling; Pan, Wei-Li; Hsu, Hua-Shan; Chiou, Guey-Fa
    This research-in-progress (RIP) paper described the research plan of online social capital investigation through running an online educational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rationale was used a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to guide the research project. Two preliminary online surveys were executed to collect IT coordinators’ existing IT usage patterns and their favored issues about online discussion. An online community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ationale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reliminary survey results. The research goal is to integrate several sustaining strategies wi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online social capital during the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