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亞里斯多德實踐智慧概念及其學校品格教育教學方法之研究
    (2023) 周慧光; Jhou, Huei-Guang
    本論文旨在處理亞里斯多德實踐智慧概念及其在學校品格教育上的教學方法。為將亞里斯多德德行倫理學的核心概念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有必要梳理重要內涵:目的、善、幸福、魂和德行概念,分析和詮釋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後獲致底下三項研究目的和相對應的結論。第一,指出實踐智慧的意義是一種理智德行,具有實踐上的知識、智慧和慎思功能等別稱;本質是一種獲致實踐真理的、蘊含理性的、向善行動的能力狀態。第二,敘明實踐智慧的教學原理,闡釋教師培養學生實踐智慧的教學歷程;教師宜注重學生的天性、陶冶他們的情緒、教導正確的理性,在花費時間和累積經驗之中養成好的習慣。第三,建議教師採用以融入實踐智慧教學原理的納爾遜式蘇格拉底對話法,嘗試在回歸運動中促進學生的實踐智慧;尤其帶領學生通過問題、案例、判斷、規則和原則(以砂漏模型為比喻的元素),相對應的階段也就是介紹主題、選擇案例、分析案例、抽象回歸和後設對話。
  • Item
    兒童讀經班對國小學生品格發展之影響
    (2011) 崔德鄰; Der-Lin Tsu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讀經班之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品格發展之影響。品格是體現於思想與行動中的良善心智,無論是西方希臘哲學中之德行倫理學,現代Kohlberg、Lickona與Noddings的道德教育理論,或是東方的儒家孔孟文化思想,均重視教導並培養人們正確的品格倫理觀念。本研究汲取東西方文獻,從道德認知、道德感受及道德行動三個面向,以責任、值得信任、尊重、關懷、公平及公民責任六項品格核心價值,作為觀察讀經教育對國小學生品格發展影響之指標。 近年來我國民間積極發展之兒童讀經運動,是以親子共讀之方式,希望藉由學習古聖先賢的處世智慧與修己利人之思想,提昇兒童心智成長之內發性與主動性。讀經活動能幫助兒童養成閱讀習慣,而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能增進兒童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更能涵養其自信與積極的生活態度。此正與品格教育所強調之理性判斷能力有關。本研究以兒童讀經教育活動作為案例,探討其對形塑國小學生良好品格之影響。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方式蒐集資料,並參考相關文獻編製兒童讀經班參與學童品格發展問卷及訪談大綱。同時,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崇德光慧讀經中心桃園縣地區願意配合協助之班級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品格發展方面 整體而言,本研究中所觀察之兒童讀經教育課程,在國小學生品格發展中,對其道德認知、感受及行動等三方面,均有正面影響。學童在接觸兒童讀經教育後,在「關懷」及「公民責任」方面,有特別良好的表現,但在「公平」及「責任」方面,則仍須師長的叮嚀與引導,以進一步地體驗與學習。 二、教材教學方面 讀經課程由各班依實際狀況決定,但因是混齡教學、新舊生混合上課,在教學進度安排設計上,會考量新舊課程及教材難易度之搭配。而志工老師多以朗誦帶讀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但也鼓勵小朋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小班制混齡教學的低師生比例下,老師較能進行近距離互動輔導,以減少兒童學習差異。讀經班每學期都會舉辦戶外親子活動,增進彼此情誼。在現今少子化的社會,兒童也可在讀經班團體活動中,與不同年齡的同學互動相處,學習兄友弟恭之悌道。 三、學童學習情況方面 學童在接觸讀經教育後,學校課業學習的專注力多有提升,並能增進與老師及同學間的人際互動。而參與兒童讀經活動之學生家長,家庭親子關係也較密切。另一方面,多數家長雖會陪同子女上課,但在家陪伴複習的家長則相對較少。 四、家長與老師對讀經教育之看法 家長及志工老師多提到身教的重要,認為在鼓勵兒童學習經典的同時,亦須督促自己以身作則,成為兒童的榜樣。參與兒童讀經班活動之學生家長及志工老師,也多有意願繼續參加相關課程,並認為兒童讀經是值得推廣的教育活動。 在訪談過程中,有受訪家長提到,希望老師在課堂中能使用音樂、圖卡或其他輔助教學方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對中高年級學生,則希望增加簡單的文義解釋,讓小朋友對經典的內容主旨有所瞭解。受訪志工老師則提及,希望家長能積極參與親子共讀活動,陪同孩子一起成長;也期盼能有更多政府公共資源的挹注與社會大眾的支持,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瞭解兒童讀經教育的重要。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1)教師宜重視運用教學設備及教學用具,以補教學環境之限制,提昇學習效果;(2)在混齡教學中,教師宜以基礎與進階課程混合設計教學大綱,以兼顧不同年齡層的學生;(3)宜重視師資培訓與教學觀摩;(4)家長宜積極參與親子共讀活動;(5)兒童學習應循序漸進、順其自然;(6)宜積極推廣兒童讀經教育並加強宣傳,使讀經班課程資訊能廣為流通;(7)宜多辦理品格教育研習活動,擴展讀經課程設計,而不僅侷限於語文教學;(8)政府及民間宜相互合作,積極推廣兒童讀經活動。以上可供兒童讀經教育推廣機構、志工老師、參與讀經活動之學生家長,以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 Item
    新約聖經德行觀及其品格教育蘊義─以耶穌的教導為例
    (2005) 陳智蕾; Chen,Chih-le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耶穌的品格教導,針對新約聖經的德行觀進行分析詮釋。新約聖經以耶穌基督作為信仰的核心,本研究分別就耶穌教導中的登山寶訓、耶穌的比喻以及耶穌自身的人格典範進行探討,藉以呈現耶穌德行觀之面貌。同時以孔孟、亞理斯多德、麥金泰爾等思想家之德行觀與耶穌德行觀點進行對照,以歸納出耶穌德行觀之特色,進而探究聖經觀念如何運用在品格教育之中。透過對耶穌品德理念的詮釋,檢視台灣品格教育的盲點與優勢所在,以從中獲致啟示,提供台灣品格教育不同的思惟與建議。 綜上所述,本研究歸結耶穌德行觀的要義以及教育啟示包括: 一、德行是「愛神」與「愛人」的具體表現。愛是品格表現的源頭,接受神的愛,以神的眼光看待不同環境與他人,也將愛施予他人身上,在人際上互動的相愛表現,便是對神的愛之回應。 二、耶穌德行觀的核心概念包括「慈愛」、「謙卑」、「信實」、「聖潔」與「公義」。 德行是內在動機與外在行為的綜合表現,以上帝的標準,人永遠無法達到,因此認識人性的軟弱與可能,謙卑自己接受恩典,方能使品格表現趨向於神的公義、聖潔的屬性。 三、德行的表現是為了塑造人的生命,也是榮耀神,更是為了上帝永恆國度作準備,因此表現品格不是功績主義式的在當下換取報償,而是持守對神的信心與盼望,堅持應為之態度,不隨著世俗文化波動,以神的價值、命令為倚靠。 四、品格教育應建立學生尊重權柄之觀念、引導學生從關懷生命的角度判斷事物價值,建立生命追尋的標竿,使學生視品格發展為生命的功課。 五、教師應在生活中積極落實品格教育,統整相關的教育、將品格教學融入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內,以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品格引導。並且建立正確的品格教學心態,視品格教育為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工作,發揮對學生的影響力。 六、針對耶穌的教導,可深入發展成方案或課程,並將核心概念融入非正式課程中,以提供品格教學實際之應用。教師可化宗教概念成為品格教導的助力,同時透過親職教育、親師合作,結合家庭與學校成為品格教育的共同教學單位。
  • Item
    I. Morris幸福課程的哲學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3??) 陳伊琳; Yi-Lin Chen
    為了教導學生變得幸福/快樂,英國Wellington公學首創幸福課程。本文旨在分析I. Morris《在學校中教導幸福與福祉》的幸福觀,據以判斷幸福可教嗎?本文指出Morris的幸福觀歷經轉變,起始直接承襲自正向心理學觀點,側重主體心態的調整(如學習正念冥想、樂觀、感恩)。中期採取Aristotle幸福行動理論,他將幸福視為活動過後自然體驗到的感受與狀態。後期明確主張幸福是依德而行的活動,因此幸福課程應以品格教育為架構。整體而言,Morris幸福課程可視為正向心理學與Aristotle幸福論的複合物。基本上,幸福課程的單元自始至終皆取自正向心理學主題,強調讓學生學會經實證有效的幸福技巧,而後改為強調這些主題皆須與個體德行的施展連結。幸福課與品格教育於是密不可分。本文結論是:幸福不但可教,且需要教,但鑑於幸福的多義性,幸福的教學也有必要從後設觀點檢視其所反映的幸福觀。
  • Item
    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陳伊琳; Yi-Lin Chen
    一般同意教育應該協助受教者過幸福的生活。其中涉及的概念性問題—幸福是什麼有待釐清,而方法問題—教育如何促成受教者幸福則需要詳細論述。尤其面對近來其他學術領域對幸福議題的研究熱潮,教育界有必要重新檢視「幸福」概念,亟思教育促成受教者幸福的可為之道。本文從Aristotle幸福論觀點切入,彰顯影響幸福的兩股力量:一方面說明「修德」與「行德」為「致福」的必要條件,對於德行潛能上未受損傷的人而言,人人皆可透過努力而追求幸福;另一方面必須承認幸福無法完全自外於命運之輪的影響力,各式運氣因子涉入個體品德形塑(修德)與德行展現(行德)過程中,這凸顯個體在致福過程中,因運氣介入而顯現的脆弱性。當代品德教育致力於「德行陶養」可視為幸福論意義上的協助受教者的致福之道。惟教育面對各式運氣因子作用力的無力處尚待給予平衡性的強調。
  • Item
    G. Harman與J. Doris社會心理學情境論與德行倫理學的品格辯論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陳伊琳
    近來備受討論的品格辯論與品格教育密切相關,因為受到社會心理學情境論的實驗結果所啓發的一派哲學家試圖挑戰Aristotle的品格觀,而後者正是當代品格教育主要的哲學基礎。面對情境論的挑戰,致力維護Aristotle品格觀的德行倫理學家表示,情境論所操弄的行為主義式的品格觀是有問題的,在完全以外顯行為與跨情境的行為一致性做為觀察重點,卻忽視行動者內在道德心理的情況下,它非但無法適當反映,遑論測試Aristotle整體論式的品格觀,甚至有誤將品格特質化約成行為的氣質性傾向之虞'因而扭曲品格的本質。儘管情境論的挑戰並未成功,但它對品格教育至少有如下五點啓示,包括:一、品格教育需關照(道德)品格的完整內涵--外顯行為與內在道德心理;二、基本歸因偏誤彰顯品格特質歸因與評量的難度與複雜性;三、完整的品格特質的罕見性促使我們反省品格特質歸因與評量的適當用詞;四、情境因素微妙的行為影響力有助於解釋道德現象及改善道德行動;五、情境管理與品格建構應被視為促成道德行為的夥伴。
  • Item
    德行一體說對於品格教育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12-??) 陳伊琳; Yi-Li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