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情緒教育課程對學生執行功能、認知彈性、情緒智力、生活滿意之效果研究(2023) 王亭凱; Wang, Ting-Ka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情緒教育課程對執行功能、情緒智力、生活滿意之效果。本研究以準實驗法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為期6週的國中情緒教育課程,研究參與者,實驗組為某國中兩個班級的8年級學生,共55人(31男24女);對照組為同一所國中8年級另外兩個班級學生共59人(32男27女)。實驗組班級於每週一節課的綜合活動領域輔導課程時間,進行6週情緒教育課程;對照組則於同樣時間進行其他主題之綜合活動領域輔導課程。研究工具使用「Cold-Hot Simon Task」執行功能平板電子化測驗、「認知彈性量表」、「情緒智力量表」和「生活滿意度量表」。本研究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檢驗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Cold-Hot Simon Task平板電子化測驗中的「冷抑制」、「熱抑制」及「彈性」指標無顯著提升效果,但在認知彈性量表表現、情緒智力量表表現、生活滿意度量表表現上皆呈現顯著提升的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進行執行功能訓練研究與教學實務提出建議。Item 高中生目標感狀態與學校因素及心理適應之關聯研究(2021) 楊悅恩; YANG, Yue-E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與生活滿意度、憂鬱情緒及學校脈絡因素(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同儕支持)的關聯,並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法之序列混合設計,先收集問卷資料以探究高中生目標狀態的類型及各類型與研究變項的相關性,再使用半結構性訪談以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來自苗栗縣某公立高中,共針對446位學生(男生164人、女生282人)進行問卷填答,其中有20位學生(男女各半)並於相隔一年之後接受訪談。研究工具為青少年生活目標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憂鬱情緒量表、學校生活經驗量表,以及青少年目標感訪談題目。量化分析結果如下:(1)目標定向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情緒適應、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佳;(2)目標混淆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低;(3)目標未定型學生之學校歸屬感僅高於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則是在四種類型中偏高;(4)目標早閉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導師支持顯著高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亦顯著低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質性分析歸納出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變化的四種模式:(1)目標狀態類型維持高確認及高尋找程度;(2)目標狀態類型由低確認程度改變為高確認程度;(3)目標狀態類型由低尋找程度改變為高尋找程度;(4)目標狀態類型由較高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改變為較低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本研究之重要研究貢獻為:(1)深入了解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讓後續研究者以及實務現場的教師能更了解此時期學生的目標感發展狀態及不同變化模式之特色;(2)針對學校脈絡因素進行了解,並針對不同目標狀態類型的學生之輔導策略提出實務建議;(3)採用混合研究取向進行研究,透過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的相互佐證,增加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的全面性了解。Item 台北市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其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2011) 黃貞芳; Huang Jane-Fang本研究係以年滿55歲以上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及長青學苑所舉辦之課程的高齡學習者為對象,旨在瞭解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助高齡者未來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四: 1.瞭解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之情形。 2.瞭解高齡學習者生活滿意度之情形。 3.探討影響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的個人背景變項。 4.分析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定額抽樣的方式取得樣本,共發出280份問卷,回收274份,有效問卷計有269份,佔全部問卷的96%。以「高齡學習者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調查問卷」作為研究調查工具,經統計分析後獲致五項結論: 1.高齡學習者對於代間支持的感受程度屬於中度偏高。 2.高齡學習者的生活滿意程度尚佳。 3.高齡學習者年齡及健康狀況與其所受代間支持相關。 4.高齡學習者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其生活滿意度無關。 5.高齡學習者整體的代間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呈現低度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就對高齡者本身、對其成年子女及對未來研究提供建議如下: 1.對高齡者本身的建議 1-1養兒防老觀念式微,與成年子女的相處模式宜採正向溝通。 1-2藉由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提升生活滿意度。 2.對成年子女的建議 2-1維持良好的代間互動關係,以增強高齡者正向的生活滿意度感受。 2-2成年子女宜成為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的橋樑。 2.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3-1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受試範圍,採用針對台北市全區之高齡者教育機構進行廣泛的資料蒐集及針對城鄉差異進行資料的蒐集。 3-2研究方法方面:建議修正抽樣及施測方式及在問卷中加入質性的訪談設計並輔以客觀的觀察。 3-3研究工具方面:建議有關題目的取捨應多謹慎思考,避免因題目過多而造成受試者在填答時的負荷。Item 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2010) 洪晟惠本研究在探討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研究採用方便抽樣的方式,從研究者認識的人際網絡及街頭訪問等,找尋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的受詴者(40歲至60歲、父母其一尚存、已婚、至少擁有一個不限年齡的子女)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計發出730份問卷,回收499份,將歲數超出限制、漏答過多、沒有與家人同住者剔除後,有效問卷共有381份;研究工具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家人關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SPSS 18.0(PASW Statistics)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研究結論條列如下: 壹、 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 一、 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還算良好 二、 女性中年世代比男性中年世代有顯著較良好的情感傳達 三、 年齡越大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訊息交換 四、 結婚年數越久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訊息交換 貳、 中年世代的生活滿意度 一、 中年世代的生活滿意度還算滿意 二、 年齡越大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三、 社經地位越高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四、 結婚年數越久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五、 家庭生命週期位於第四階段(中年父母階段、退休階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滿意度比位於第一階段(子女學前階段、子女學齡階段)、第二階段(子女青少年階段)、第三階段(子女送出階段)時為高。 六、 家人關係越好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七、 家人關係三陎向中,以訊息交換最能解釋生活滿意度。 八、 與家人之間的訊息交換、問題解決情形,在各家庭生命週期中都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解釋力Item 疾風知勁草—身心障礙兒家庭韌性(2010-03-01) 江依恬; 周麗端身心障礙兒家庭需承受醫療、教育、就業、環境與經濟等生活壓力。過往研究多由弱勢觀點探討身心障礙兒家庭的家庭壓力與生活適應,忽略家庭內在強化力量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家庭韌性觀點出發,期盼達成三項研究目的: 一、築構身心障礙兒家庭生命故事與家庭生活滿意度圖表,了解家庭韌性產生的背景及家庭生活滿意度的轉變。 二、探討身心障礙兒家庭韌性內涵,了解家庭成員與家庭具有的特性與能力。 三、探討身心障礙兒家庭處理壓力與因應困境的歷程。 透過本研究,期盼找出存在這些身心障礙兒家庭中的家庭韌性,鼓勵並幫助其他家庭,同樣也能發覺並運用這些能力來因應壓力與解決問題。 本研究定義家庭韌性(family resilience)為家庭具有的特性與能力,以及家庭藉著運用這些力量,能在不利的環境中,正向因應挑戰、維持家庭功能運作,並獲得正向適應的家庭韌性發展歷程。 透過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選取四個經濟不利的身心障礙兒家庭作為本研究參與者,訪談家庭主要照顧者的感受與看法。訪談次數不一,每位參與者共進行4-6次不等的訪談,總計訪談時間約12-16小時,並全程錄音轉譯為逐字稿再進行分析。為保護研究參與者隱私,並服膺本研究強調家庭強「勁」的力量,研究者擬以相近的同音字來為這些參與者命名,並融合這些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性特質,作為其匿名的代稱:錚競、依境、恬靚、崎徑。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家庭在逐夢、築夢、夢碎與圓夢的家庭生命歷程中,持續面對與處理壓力,展現家庭韌性,使得壓力事件對生活滿意度影響力逐漸降低,家庭功能維持穩定狀態 二、身心障礙兒家庭成員具有個性樂觀、能面對問題、能忍讓、有責任感的個人特質,能營造出具三項特質的家庭--互信互助的婚姻關係、穩定的家庭經濟狀況、有共同的家庭願景,並以這些個人及家庭特質面對挑戰。 三、 身心障礙兒家庭在面對障礙事實、障礙手冊、社會支持、照顧障礙兒、障礙兒與未來生活規劃的信念時,皆經過信念系統轉變的歷程。 四、身心障礙兒家庭的家庭組織模式轉變包括:彈性調整生活作息並分擔照顧責任、凝聚家人情感與共識、建立家庭儀式與作息,並妥善管理家庭資源,有效運用社會經濟資源。 五、身心障礙兒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過程轉變包括:家人溝通型態、家庭情感互動型態與家庭決策模式。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身心障礙兒家庭、社會福利機構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