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遲獲確診輕度自閉症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之探究
    (2021) 歐思賢; Ou, Szu-Hsien
    目前國內文獻或政府公開資料中,自閉症女性出現率與其他國家有極大落差,突顯我國醫療診斷和教育評估系統可能存在的不足。當前國外研究顯示遲獲診斷的自閉症女性在確診前,常歷經一連串壓力情境並獨自面對處理。為釐清她們在兒童時期適應困難未被辨識的原因,有必要從生活經驗中,透過其觀點瞭解女性在自閉症特徵上微妙的表現型(phenotype)。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後首次確診為自閉症的女性,瞭解其從小到大在學校生活中所歷經的挑戰、未被發現的需求、尋求幫助的歷程,以及醫療診斷、特殊教育鑑定的意義與影響。研究設計採立意取樣,招募9位研究參與者,包含3位自閉症女性、主要照顧者與高中階段熟識教師各1位。參與者知情同意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相關文件資料,以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及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進行研究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刻劃三位遲獲確診輕度自閉症女性與周遭環境互動之成長歷程,顯示出她們從小優異的認知能力與自閉症特質樣貌。結論指出三位女性共同經歷隱身、屏蔽、負荷、急墜與起伏五個狀態,諸多因素致使她們在前三個狀態時,自閉症特質或適應困難未能及時被辨識出來,終致跌入急墜狀態;待確診、穩定接受醫療處遇與特殊教育服務介入後,她們才逐漸進入起伏狀態。此外,她們在「非語言溝通困難」及「刻板、重複的舉動或言語」的表現,出現在更早期或更隱微而不易被察覺;基於融入同儕動機讓她們也有長期的友誼;這些有別於以往對於自閉症男性的樣貌,可能讓她們的自閉症特質更難被注意到。再者,三位輕度自閉症女性心理健康的急墜,與她們三種清楚的知覺有關:睡眠問題惡化、失真實感與自我概念貶損;而與之息息相關的三角系統──學校、家庭和心理專業人員──在面對三位女性的適應困難時,彼此採取的行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長態度與優異能力可能致使輕度自閉症女性適應困難不被辨識;經歷長期偽裝後,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感受自身觀點被理解。最後,確診自閉症讓她們認識更完整的自己,而遲獲診斷的風險包括與共病交織的複雜性,錯失特殊教育早期介入,建構牢不可破的信念好壞難料;另一個角度則是發現自閉症女性更多元的樣貌。最後討論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限制,擴論本研究發現應謹慎看待;也提出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多元介入計畫對急性期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成效探討
    (2021) 簡廷瑋; Chien, Ting-Wei
    中風是一個會導致嚴重失能且需長期照護之疾病,而中風患者的非正式照顧者的相關議題卻常被忽略,本研究關注的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狀況包含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議題,透過美國心臟醫學會之照顧者指引的建議來設計多元介入計畫內容與方式,利用結構化的設計來給予急性期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適切的衛教內容增進急性期中風患者來促進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也讓非正式照顧者有持續照顧的可能。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共招募46位非正式照顧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與對照組並介入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一個月並追蹤達三個月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其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向度是否對非正式照顧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經多元介入計畫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壓力、負荷、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等變項,可能受限收案人數過少而使統計檢力未達顯著差異程度,但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與規劃,使非正式照顧者之心理健康議題能被重視與關注,並發展台灣版中風患者之非正式照顧者相關照顧指引。
  • Item
    論臺灣之年齡歧視:探討大學生與老年族群在孝道信念、人際親密、幽默風格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2021) 楊馥; Yang, Stephanie Fu
    過去研究發現年齡歧視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有關可能導致年齡歧視的潛在因素,或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可產生緩衝作用的因素卻極少深入探討。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文化及社會角度,針對與年齡歧視有關的潛在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並比較大學生及老年族群的差異性。本研究擬分析三個主要目的:年齡歧視(對老年人的態度)對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及心理困擾)的直接影響,及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對年齡歧視的直接影響;年齡歧視在孝道、人際親密關係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作用;以及幽默風格在年齡歧視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本研究採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分別回收1341份大學生及375份老年人有效問卷。本研究主要結果發現在中介效果的部分,年齡歧視不影響老年人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反之,大學生樣本反映年齡歧視對孝道信念和人際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具有完全或部分中介效果。在調節效果的驗證,老年人樣本顯示四種幽默風格均影響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則影響了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之間的關係。大學生樣本則反映出有害的幽默風格(「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在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上有顯著效果;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則顯著調節年齡歧視與心理困擾的關係。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實務上的應用與未來研究相關建議,並期待研究結果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年齡友善的社會。
  • Item
    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0) 杜筱慧; Hsiao-Hui Du
    本研究主要探討非自願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其他變項,包含人口背景資料、財務壓力、失業現況、社會支持,並進一步探討各變項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否具有預測力。研究範圍以台北市的就業服務站為限,研究樣本共364人,以失業者基本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基本人格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主要發現:1.非自願失業者有較多的焦慮、人際問題和抑鬱。2.非自願失業者的各項社會支持與心理困擾各向度皆有負相關,且自尊感支持與抑鬱及自貶的負相關最高,且自尊感支持對抑鬱與自貶皆具有預測力。3.非自願失業者的家人支持程度、家庭經濟受影響程度與非自願失業次數對於社會支持具有預測力。
  • Item
    大學生個體化在親職化對身心健康多重中介效果之影響研究
    (2010) 陳慧臻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體化中介於親職化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個體化係以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緒獨立與衝突獨立四個次概念分別呈現,呈多重中介架構。研究者以陳慧珊於2008年進行論文研究收集之原始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運用287筆原始資料,探討個體化在親職化對身心健康多重中介之影響,並運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 procedure)分析實徵資料,結果顯示: 一、大學生個體化的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緒獨立、衝突獨立等四個次概念能中介親職化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 二、個體化的情緒獨立及衝突獨立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個體化的功能獨立與態度獨立的中介效果則未獲支持。 三、個體化衝突獨立的中介效果大於個體化情緒獨立的中介效果,且個體化衝突獨立與情緒獨立的中介效果方向不同。 本研究最後針對提出之多重中介架構進行討論,並分別對親職教育、諮商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
    (2011) 陳慧玲; CHEN, HU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現況,及生活型態與心 理健康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抽取97 年度至99 年度台北市街頭藝人有效樣本合計191 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樂活問卷成人版」及「精健指數量表」。所得資料以t 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潛在抗壓之生活型態的台北市街頭藝人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 四、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中「生活品味」及「潛在抗壓」與心理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五、台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對心理健康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街頭藝人管理 與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正向心理學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
    (2011) 林範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以正向心理學為內涵之課程,探討該課程對國中生心理健康之影響效果。研究方法採取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國中58名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28名學生,控制組共30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十一週,每週一節課(45分鐘),共十一節課(共495分鐘)的正向心理學課程,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 本研究以自編之「心理健康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實驗課程進行前與進行後分別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課程單元學習單」、「課程總回饋表」、「教學省思札記」及「學生訪談大綱」為質性的輔佐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正向心理學課程具有可行性。 二、正向心理學課程有助於提升國中生整體心理健康,包括「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及「環境滿意度」層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國中生「情緒穩定」及「自我悅納」層面。 三、實驗組學生對正向心理學課程的看法持正向且肯定的態度,喜歡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與活潑的教學方式。 四、實驗組學生認為此課程能幫助國中生適應國中生活。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教育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0) 蔡孟如; Tsai Meng-JU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上的差異情形,及國中生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共抽取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共十所公立、私立國中,國一、國二、國三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合計863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中學生個人特質量表」、「安全感感受量表」及「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因性別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個人特質上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的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因年級的不同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的個人特質與安全感感受有顯著正相關。 四、國中生的安全感感受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個人特質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的個人特質、安全感感受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其中又以樂觀進取個人特質的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國小教師情緒智慧、情緒勞務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2016) 龔珮瑄; Kung, Pei-Hsuan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國小教師情緒智慧、情緒勞務與心理健康之現況,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間的差異。同時,探討國小教師在情緒智慧、情緒勞務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及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便利抽樣的方式,抽取現職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530份問卷,回收457份;剔除填答未完整的無效問卷,有效問卷440份,回收率為83%。問卷所得資料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教師情緒智慧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性教師的情緒表達高於男性教師。 二、 國小教師情緒勞務會因年齡、教學年資、婚姻狀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年齡較大的教師其互動壓力較高。教學年資較深的教師其真情偽飾較低,但互動壓力較高。未婚教師互動壓力高於已婚教師。 三、 國小教師心理健康會因性別、教學年資、職務類別、婚姻狀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男性教師的自我悅納程度高於女性教師。教學年資較淺的教師其人際關係較佳。兼任行政教師情緒平衡較差。已婚教師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觀進取高於未婚教師。 四、 國小教師情緒智慧與情緒勞務呈顯著負相關;情緒智慧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情緒勞務與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 五、 國小教師的情緒勞務能有效預測情緒智慧,整體解釋力為26%,其中情緒失衡對情緒智慧最具預測力。 六、 國小教師的情緒勞務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整體解釋力為26%,其中真情偽飾對心理健康的預測力達21%。 七、 國小教師的情緒智慧與情緒勞務能有效共同預測心理健康,整體解釋力為41%,其中情緒調節對心理健康的預測力達28%。
  • Item
    國中生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2016) 楊佳琳; Yang, Chia-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方案對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公開招募與導師推薦之24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一百分鐘,共六次的人際探索團體;控制組僅進行桌上遊戲活動,未有人際相關議題之探討。 本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亦依據「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際關係提升未具有差異。 二、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提升未具有差異。 三、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面的影響。由成員的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得知,成員對於團體的活動安排、團體互動、團體氣氛與學習結果均抱持正向滿意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