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06) 盧誼甄
    為瞭解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本研究乃以全省12個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為研究對象,再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在職進修動機量表、學習滿意度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針對政府教育相關單位、師資及課程教學、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及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期望對後續研究及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進修教育有所貢獻,茲分述如下: 一、對政府教育相關單位的建議 1、儘速擴大推動非正規課程認證制度,落實原住民終身教育的理念 2、增列預算,改善現有在職進修學習管道設備、軟硬體資源等,增加行政人員學習意願 3、瞭解各年齡層的學習需求,並與其他相關學習機關相互認證學分,建立多元的進修課程體系 4、建立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資料庫,推動完整在職進修學習體系 二、對在職進修管道師資與課程教學的建議 1、培育師資,建立完善的原住民教育人才資料庫 2、課程規劃與編排應兼顧價值引導與需求取向 3、製作教學教材,並予以數位化與系統化 三、對原住民在職進修行政人員的建議 1、建立同儕學習團體,培養終身學習意識 2、培養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資訊素養知能,建立行政機關學習文化
  • Item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組織運作之研究
    (2006) 周德昌; TE-CHANG CHOU
    本研究旨在從理念與願景、行政規劃、教學規劃、發展與困境來探討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運作現況,並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建議,作為其他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研究過程中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深入的了解桃園部大的營運規劃與發展現況,並分析影響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運作之可能因素,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論,提具下列八項建議: 一、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對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定位宜明確,並予法制化 二、以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為教育資源整合平台,建構原住民終身學習資源體系 三、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宜持續發展,具部落觀點與彈性化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以維持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辦學理念和經營品質 四、擴大舉辦實務性之座談會,讓行政院原民會、縣市原民局(社教課)與各地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間有直接意見交流的機會 五、成立全國促進會統籌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相關事宜,進行資源橫向連結 六、鼓勵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設計優良課程,並透過「非正規課程認證制度」,使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課程與正規教育相互接軌 七、培育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師資,建立完善的原住民教育人才資料庫 八、建立完善部落網路系統,傳播數位化與系統化之部落課程
  • Item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
    (2010) 王建雅; Wang,Chien-Ya
    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青少年至成人期的「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比較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族群、性別於幽默風格的差異;探討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與八向度幽默風格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共計有2905名自國中至七十歲左右的成人參與研究,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ANOVA)、探索式因素分析(EFA)、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考驗。所得的結論列述如下: 一、量表編製方面 (一)信效度方面:八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1~.88之間;再測信度介於.76~.88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亦呈現不錯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研究結果方面 (一)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性別方面: 1.男性在弄巧成拙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和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女性。女性在自我調侃型幽默顯著大於男性;2.自我調侃型的幽默風格於青少年晚期發展出來;3.主動攻擊型與弄巧成拙型的幽默風格在青少年全期(國中到大學)並無顯著差異,直至成年期後顯著下降。 (二)在不同性別與族群方面:1.原住民在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漢族;2.原住民在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的幽默風格也顯著大於漢族;經控制兩族群之學歷背景後,所得結果完全一致。 (三)與自尊的相關情形:1.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調侃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負相關;3.主動攻擊與自我吹捧的幽默在國中、高中、大學與自尊無關,在成人階段與自尊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青少年獨特生理特徵與自我中心觀的影響。 (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與預測:1.五大人格特質與四種正向的幽默風格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的幽默與所有人格特質負相關、自我吹捧型與嚴謹性負相關3.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所有人特質無關;主動攻擊型幽默與外向性、開放性正相關,與友善性、嚴謹性負相關;4.外向性能顯著預測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與自我吹捧型幽默風格;5.情緒穩定度對弄巧成拙型的幽默有最高的負向預測力;6.開放性對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有最高的預測力;7.友善性最能負向預測主動攻擊型幽默。 (五)與依附風格的相關與預測:1.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安全依附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焦慮依附正相關;3.逃避依附與弄巧成拙型幽默有中度正相關;4.安全依附風格,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格。5.焦慮依附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6.四項人際依附風格中,以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最能預測幽默風格的表現。 上述研究結果,驗證八種幽默風格類型的存在,並可區分出正向與負向的幽默風格。研究亦顯示族群、性別、發展階段的差異,該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族群文化工作者實證資料,作為未來研究探索與教育輔導之建議。
  • Item
    宜蘭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核病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3) 林宜姿; YI-ZI LI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宜蘭縣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的知識、態度、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與行為之間的差異。以三星鄉、大同鄉與南澳鄉戶政事務所99年12月底統計之18歲以上識字之成人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抽樣取得有效樣本數為494份。資料經分析後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態度各與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結核病自我效能各與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中之「自覺罹患性」、結核病防治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性存在;「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可以解釋結核病防治行為的總變異量為46.5%,兩者又以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 Item
    花蓮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工失業經驗、族群 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2014) 梁秉義; Ping-Yi Li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以作為職場健康促進推動之參考。研究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年多元就業方案花蓮縣機構現職勞工為母群體,經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得有效樣本217份。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五年內失業次數」平均為1.2次、「前一次失業累積月份」平均為4.06月、健康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單題平均值以「人際支持」表現最佳,而「健康責任」表現最差。 二、 經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族群」有關;漢族在「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等表現皆優於原住民族。 三、 經典型相關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年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有關。「年齡」越高者,其「營養」表現也越佳;「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越高者,其「健康責任」、「運動」、「營養」、「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等表現卻越差。 四、 經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背景變項、「失業經驗」及「族群」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21.2%,其中以「失業經驗」及「族群」為主要預測變項;各分項影響效果值中,最高的二項依序為「壓力處理」及「運動」,最低的二項依序為「人際支持」及「營養」;研究結果顯示為原住民族者、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越高者,其「健康生活型態」表現越差。 本研究依結論建議衛政、勞政單位應加強推動原住民族地區職場健康促進,並降低失業、增加就業機會,以提高該地區勞工健康狀況。
  • Item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關係研究-以排灣族與阿美族為例
    (2014) 王怡婷; Wang Yi T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原住民養子女與親生家庭及收養家庭的親子依附特徵, 探討身世告知如何影響養子女的情緒反應與收養親子關係。採用深度訪談進行資 料收集,共訪談五位養子女(14-24 歲)及四位養父母(45-49 歲),為排灣族與 阿美族原住民,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發現: 1.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特徵:(1)排灣族入家儀式公開接納養子女(2) 養父母對於養子女與親生家庭的來往採開放態度(3)多元依附補充核心家庭「父 母」角色的功能(4)養父母負向的婚姻關係使養子女處於不安全的依附(5) 各年齡階段依附特徵不同。 2. 身世告知情境,影響養子女對收養議題的情緒反應:(1)從小自然告知,可減 少養子女的情緒衝擊。(2)告知時強調愛的關係,可增強養子女對收養的正向 情感。(3)在負向動機或負向氛圍中告知身世,會引發養子女負向情緒。 3. 養父母對收養採取的態度,會影響收養親子關係:(1)開放態度使收養親子關 係更親密(2)封閉態度造成收養親子關係疏離。 4. 養子女尋親的動機:(1)對親生家庭的幻想(2)對自己身世的疑惑(3)想從 生父母口中得知出養原因(4)尋求與親生家庭的關係。 5. 影響養子女是否採取尋親行動的因素:(1)預期生父母的回應(2)養父母的 態度(3)對養父母的忠誠(4)與收養家庭的關係。 6. 養子女在尋親與親生家庭重聚歷程中的心情:開心、陌生感、想像與實際不同、 從諒解到關心、從抗拒發展出彼此接納的角色、感謝被收養、想與親生家庭維 持固定聯繫。
  • Item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12-??) 張耀宗
    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 Item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林淑君; 張家臻; 李惠玲; 王麗香; 吳曉明; 劉杏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以北部某技術學院護理科五專原住民護生完成最後一哩「臨床護理選習課程」共48人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問卷、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長期投入、三角檢證、同儕審視、參與者檢核、反例個案分析、厚實敘寫等方式,做為提高研究信實度的方式,最後歸納其於最後一哩之學習歷程為:一、護生與原住民身分的原罪與束縛;二、護生與新手護士間角色轉換;三、在挑戰與支持間尋找情緒的出口;四、在最後一哩中探索生涯。將可做為原住民教育及護理教育之重要參酌。
  • Item
    臺灣原住民居住地透過教育、職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12-??) 游宗輝; 黃毅志; Tsung-Hui Yu; Yih-Jyh Hwang
    由於原住民樣本不足,過去研究很少針對全臺灣原住民之心理健康與居住地之關連性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運用2007 年「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及政策評估研究問卷調查之抽樣與執行」之原住民樣本資料(N = 2057),探討原住民居住地透過中介變項教育、職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顯示:在平均教育、職業及收入上,原鄉明顯低於都市,但進一步地控制個人背景變項後,原鄉與都市間教育的差距消失了,反而更顯現出原本職業地位就最高的平地鄉鎮職業之優勢。至於中介變項對心理健康之影響,除了教育對心理健康有不小的顯著正影響外,職業、收入與社會支持影響都不顯著。在原住民心理健康表現上,三個居住地的原住民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