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以紮根理論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面臨之教養困境與突破
    (2024) 林亮君; Lin, Liang-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邀請10位家有緘默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壓力來源及感受、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主要的壓力來源類型為個人內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二、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括個人心態及教養策略;外在因應策略包括親師合作及學校資源。三、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給予新手家長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親子關係及支援環境。四、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支持分為個人、家庭及社會等三個面向,個人支持系統為個人性格及成長進修;家庭支持系統為伴侶支持、手足支持及家族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網路資源、專業人員及支持團體。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省思,並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相關制度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中學生「不確定性考試壓力」模式之驗證
    (2018) 趙子揚; Chao, Tzu-Yang
    無論是國內或是國外,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均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然而,關於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國內鮮少進行相關之研究,以致中學生考試壓力的理論發展及實務工作,均無明顯進展。本研究旨在進行一系列中學生考試壓力之研究,以探究考試壓力之現象,並驗證中學生考試壓力與不確定性之關係,以確立「不確定性壓力模式」。研究一檢驗不同學業成就之下的學生,其考試壓力來源,及其補習與唸書之時間,以檢視中成就學生的考試壓力來源是否多為「上不了公立學校」,以及檢視中成就學生是否付出的時間比其他學生更多。研究一以問卷調查,收集5220名9年級學生之資料,其中問卷包含了宋曜廷等(2013)之「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Examination Stress Scale, ExamSS)」、考試壓力來源、唸書時間、補習天數等資料。研究一同時取得2012年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之分數,代表學生之學業成就。研究一結果主要有三,第一,學業成就PR30~79學生的考試壓力高於PR90以上及PR29以下的學生,重複驗證學業成就中段的學生,其考試壓力較兩端學生大。第二,不同學業成就的學生,知覺到不同的考試壓力來源:學業成就後段學生的壓力來源多是「再怎麼努力成績都無法提升」、「聽不懂老師的教學內容」,學業成就中段學生則多是「上不了公立學校」及「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學業成就前段學生則多是「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及「成績無法保持一定的水準」。第三,中成就的學生,唸書時間與學業成就前端的學生差異不大,但是補習天數卻比前端學生多。整體而言,中成就學生可能是因為付出的時間多卻面臨上不了公立學校的風險,因此考試壓力較大,此結果為Sung、Chao與Tseng(2016)提出的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證據。研究二旨在探討中學生的個人特性與考試壓力與是否有關,檢視是否有特定一群學生,是屬於高考試壓力的中成就學生,並符合特定的個人特性組型,包含不確定性高、神經性高、外向性低、低自尊,以及外控性高。研究二以1858名9年級學生為樣本,以宋曜廷等(2013)之ExamSS做為考試壓力的測量,並以26題自編二元計分的個人特性之題目做為個人特性的測量,包含不確定性、神經性、外向性、低自尊及外控性,並取得2014年國中教育會考之分數做為學業成就的指標。接著,研究二以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針對考試壓力、學業成就及個人特性的作答反應將學生進行分類。結果發現,研究二的資料最適合將學生分為四類,這四類學生分別為高壓中成就組(佔22%)、中壓高成就組(佔26%)、低壓中成就組(佔32%)及低壓低成就組(佔20%)。同時,由各組之作答機率側面圖(profile)可以得知,高壓中成就組的學生,相較於中壓高成就組及低壓中成就組,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較高的神經性、較低的外向性、低自尊,以及較高的外控傾向,此結果除了與研究假設相符,也為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進一步的證據。同時,研究二亦發現了低壓低成就組的學生,反而會有較高的外控性及低自尊,值得教育工作者付出關切。研究一與研究二分別從社會氛圍及個人特性的角度,說明學生的不確定性與考試壓力可能有關。研究三旨在再次檢視中學生的不確定性與考試壓力之關係,並直接對不確定性壓力模式進行驗證。在研究三之中,我們收集1967名9年級學生的資料,以宋曜廷等(2013)之ExamSS做為考試壓力的測量,並自編一份中學生不確定性量表做為不確定性的測量。在學業成就方面,我們以2017年國中教育會考之分數做為學生學業成就之指標。經由試題分析及因素分析,研究三得到中學生不確定性量表之正式版本,而此量表信度良好,本研究亦有提供建構效度之證據。接著,研究結果發現,考試壓力與不確定性呈正相關,其整體相關為.60。同時,經由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高考試壓力的學生在不確定性各分量表,均高於低考試壓力的學生。最後,我們利用徑路分析,驗證無論在學業成就前半或後半的學生,不確定性均部分中介了學業成就對考試壓力的效果;若以不確定性中的「前景不明」做為中介變項,則在學業成就前半段的學生中,達到完全中介的效果,為不確定性壓力模式提供直接的證據。綜合三項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中學生考試壓力之社會氛圍、個人特性,以及不確定性,提供理論上及實務上之建議,期望實際達到降低學生考試壓力之效果。
  • Item
    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2009) 柯武宏; Ke, Wu-Ho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及因應方式之現況,主要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自編之「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以97學年度臺北縣7所開設美術資優班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整體壓力程度」偏向感受壓力輕微,主要壓力來源為外在壓力之「學科」層面,其次為心理壓力之「自我期許」層面 二、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主要壓力因應方式為調整情緒取向之「自我調適」及解決問題取向 三、國中美術資優班女生在「學科」、「自我期許」等兩個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青春期情感」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女生 四、美術資優班國二、國三學生在「學科」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國一學生,國二學生在「美術術科」層面、「外在壓力」、「整體壓力程度」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於國一學生 五、不同地區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其壓力來源在「學科」、「美術術科」、「同儕關係」等三個層面,及「外在壓力」及「整體壓力程度」方面,有顯著的差異;三重區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比淡水區較常使用「消極應對」方式來因應壓力 六、國中美術資優班女生使用「情緒發洩」的頻率顯著高於男生 七、不同年級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其壓力因應方式並未有顯著差異 八、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的「整體壓力程度」與「消極應對」、「情緒發洩」等兩個層面呈現顯著正相關,「整體壓力程度」與「自我調適」層面呈現顯著負相關 九、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層面之相關情形,以「家庭問題」與「消極應對」層面之顯著相關為最高;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各項目之相關情形,以「家庭問題」與「我會逃避,不敢面對」之顯著相關為最高 依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對學校方面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國中美術資優班教學、輔導之參考。
  • Item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2012) 林岳聰
    本研究旨在探討陸軍工兵部隊成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本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中300人為研究樣本(群部18人,群部連35人,給水連35人,工一營106人,橋樑營106人),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資料分析方法包括臨界比、因素分析、積差相關、Cronbach’s α、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 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因應策略無顯著差異。 三、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預測壓力因應策略,其預測力為100%。 四、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解釋壓力因應策略,其途徑為:「由社會支 持及工作環境等面向的壓力來源影響到尋求支持及問題解決等面向的 壓力因應策略」。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之建議,做為國防部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