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
  • Item
    積木教學對促進國中自閉症學生學習成效及創意表現之研究
    (2024) 李侑蓁; LI, You-J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利用積木教學促進國中自閉症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創造力表現。研究者採用單一受試維持實驗設計,以自編的「積木教學教案」作為主要研究工具,觀察實驗前後學生的創意表現和學習成效。研究者閱讀了國內外關於國中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習特質、創造力教學運用在身心障礙學生方面的相關文獻,並整理成文獻探討。研究者總共進行18次課程,撰寫了12堂介入課程教學,前後各3堂為基線期及維持期觀察。研究結果顯示:壹、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組裝基本模型」上有立即成效、貳、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組裝基本模型」上有維持成效參、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改變基本模型」上有立即成效肆、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改變基本模型」上有維持成效伍、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創新基本模型」上有立即成效陸、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創新基本模型」上成效無法推論柒、積木教學對於國中自閉症學生在「創意表現」上有正向影響本研究對於特殊教育和創造力發展領域的教育工作者和實踐者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建議。
  • Item
    禪繞畫應用在休閒教育課程對於參與者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21) 顏苾盈; Yen, Bi-Ying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禪繞畫應用在休閒教育課程對參與者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依此,本研究以來自美國藝術創作型式-禪繞畫結合休閒教育概念設計出一套以禪繞畫型藝術創作學習課程,藉此累積作品紀錄學習成果,透過研究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之學習成效,再以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於課程結束後進行個人訪談,整理歸納出學習禪繞畫之學習歷程對其產生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公開班形式在臺北市進行立意選取招生5至10名對於禪繞畫有興趣之參與者,進行每次4小時共3次休閒教育之課程,課程進行方式採用美國Zentangle.com官方認證之繪畫步驟、基本圖樣原則與技巧教學以及禪繞學之分享,搭配休閒教育課程以階段式方式學習,讓參與者能由基礎畫畫模仿至進階自行創作之技巧。   禪繞畫自2005年至今已在臺灣廣泛地被運用在學校美學課程、一般社區大學舒壓療癒課程及各式軟性議題之課程,基於研究者長期關注禪繞畫與休閒教育之議題,欲透過本研究試圖歸納整理出禪繞畫應用在休閒教育對參與者之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進而達到研究之目的: 一、研究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之學習成果。 二、研究參與者參與禪繞畫休閒教育課程之學習成效。
  • Item
    運用數學遊戲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成效之探究
    (2021) 蔣璧如; Chiang, Bi-Ru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數學遊戲教學介入方式對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其中兩名是五年級,及一名是三年級,三位均為男性。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本研究所蒐集資料包含遊戲心流量表、遊戲使用心得問卷、學生學習動機檢核表、訪談逐字稿、教學日誌、省思札記、教學影片、數學加法測驗等。資料分析的方式為主題分析法。本研究結果如下:一、 運用數學遊戲能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加法學習之成效。二、 運用數學遊戲教學後,智能障礙學生呈現正向情意:(一)愉快的學習情緒:智能障礙學生展現出愉快的學習情緒、也比以前更喜歡數學。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持續表現很歡喜的情緒(如玩遊戲時會高興地跳起來)並口頭表示期待再上數學課。(二)學習動機提高:同儕競爭除了帶給三位學生想讓自己表現比別人好的想法外,彼此還會互相鼓勵及學習,甚至有學生主動要求要回家做數學作業。三、 在本研究中遊戲教學策略: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適度引導:(一)當學生有得失心表現的時候,老師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學生難免會有「比較」的心理,看到別的同學得分比自己高,或是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會顯得落寞、失望,此時教師給予及時正向行為支持,並鼓勵學生再接再厲,下次會更好等,引導學生迎接新的挑戰。(二)當學生算不出來或是不懂遊戲規則時,老師給予適度引導:當智能障礙學生表現出不甚理解遊戲規則或題意時,或學生算不出來時,老師給予適度的引導(示範遊戲玩法)或提示(手部提示),幫助學生理解以進行計算,即能創造成功經驗。四、 教學者反思: 本研究結束後,教學者整理反思所得內容如下:因學生喜歡操作APP,故選擇APP作為答題媒介。為要使學生能完全了解遊戲玩法,需給予示範及練習,協助學生精熟遊戲玩法,並在遊戲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提示或引導。在遊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之間互動具有正面同儕競爭氣氛。也透過遊戲過程了解學生學習瓶頸並給予加強。 本研究發現好玩的數學遊戲不僅能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玩得開心,也能提升其學習成效,教學者可融入與日常生活或學習情景相關的活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愉快學習,並結合學生喜愛3C產品之特性,激發學生的注意,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增進其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未來教學及研究之建議。
  • Item
    以VR爵士鼓遊戲探究中學生之節奏感增長信念與遊戲焦慮、心流經驗對學習價值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2021) 陳冠鳳; Chen, Kuan-Fong
    隨科技與網路的普及,相關的研究與日俱增,研究指出在教學中融合數位科技能使教學內容更豐碩,也為教學帶來更多的發揮空間。與教育現場相符應,近年來許多為音樂學習而設計的數位軟體出現,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節奏練習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若結合數位科技媒材,能為節奏學習帶來新風貌。然而,目前在節奏練習中,尚未看到有合適的數位科技工具來幫助學生學習節奏,基於此,本研究採用了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所開發之虛擬實境遊戲「VR爵士鼓遊戲——打打爵士樂」來探討中學生於音樂課節奏學習上的成效。該遊戲內建了一項功能,可針對學習者演奏的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習者知道自己的錯誤處,根據系統反饋進行修正再練習,以得學習成效。 為瞭解此遊戲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節奏感,本研究以多媒體認知情意理論為基礎,以準實驗研究單組時間序列分析方式探討學生在遊戲進行時其認知、情緒狀態與學習成效間的關係。本研究邀請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研究參與對象,利用4週時間,進行5次實驗,並根據遊戲後臺數據及問卷調查來搜集資料,有效樣本共67份。問卷經參考相關文獻後進行編修,內容包括「節奏感增長信念」、「遊戲焦慮」、「心流經驗」與「學習價值」等向度。使用驗證性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得下列研究結果: 一、節奏感增長信念與遊戲焦慮具顯著負相關 二、節奏感增長信念與心流經驗具顯著正相關 三、遊戲焦慮與學習價值無相關 四、心流經驗與學習價值具顯著正相關 五、學習價值與學習成效具顯著正相關 六、遊戲焦慮經由學習價值中介與學習成效無相關 七、心流經驗經由學習價值中介與學習成效具正相關 八、節奏感增長信念經由遊戲焦慮、心流經驗、學習價值中介與學習成效無相關 而除了上述各構面之間的相關程度,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從開始至最後階段,學生的節奏學習成效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 Item
    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課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1) 郭彥谷; Kuo, Yen-Ku
    本研究探討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課程時,本身的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關係。選擇台北市12個行政區的社區大學為研究場域,並以已參與課程之學員為研究對象,從學員的學習動機出發,加入學習滿意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理論探討,進而確認學習成效,完整建構社區大學之學習參與理論模式;再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研究之信效度與研究假設,更進一步探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的情形,藉此瞭解理論內涵。研究發現參與社區大學學員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休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皆有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學習滿意度在整體模型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且休閒滿意度在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三者之間的關係皆具有調節作用。研究結論提出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提供社區大學實務教育工作者後續之參考策略。
  • Item
    全幼兒音樂教育在發展特殊幼兒學習成效之實踐及其價值
    (2020) 何函儒; Ho, Han-Ju
    全幼兒音樂教育模式為融合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之跨領域概念,專為所有學齡前幼兒設計的音樂課程。就全幼兒音樂教育實施17年結果來看,全幼兒音樂教育為本土化音樂教育模式,目前已有多篇實徵結果證實全幼兒音樂教育於不同學前特殊需求幼兒的正向價值,且其研究主題具多元化且研究發表逐年增加。有關全幼兒音樂教育研究發現參與全幼兒音樂教育有助提升學前特殊需求幼兒的溝通、注意力、肢體動作與人際互動等能力。研究以2002年至2019年已發表全幼兒音樂教育的實徵研究,探討參與的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其學習概況,且為瞭解實施全幼兒音樂教育之整體學習成效,採錄影分析探討2002年至2019年參與全幼兒音樂教育之學前特殊需求幼兒的學習成長軌跡,以月齡介於48 – 71月就讀某非營利早療機構且接受相同時數課程之390位學前特殊需求幼兒為對象,使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同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參與全幼兒音樂教育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首先,就整體學習成長軌跡來看,參與全幼兒音樂教育之學前特殊需求幼兒的學習成長軌跡隨參與次數越多其學習成效越好,其中語言理解、語言表達、自我引導、人際互動與社交學習為線性成長曲線,僅自主行為與肢體動作為非線性成長曲線。其次,就個別學習成長軌跡來看,不同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學習之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具個別差異,參加次數與學習成效具關聯性,參與1 – 8週或9 – 16週其語言理解與肢體動作具學習成效,參與1 – 16週其語言理解、語言表達、自我引導、人際互動、社交與肢體動作的學習成效較明顯,惟自主行為較不顯著,整體來看發展遲緩幼兒與智能障礙幼兒較其他特殊需求幼兒的學習成效顯著。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期望以供相關教育與醫療專業人員之教學與復健之參考及相關後續研究。
  • Item
    公務人員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公務人力發展學院政策能力訓練為例
    (2020) 邱宜慧; Ciou, Yi-Hu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務人員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之關係,並探討學習投入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間的中介效果。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辦理之政策能力訓練班期學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820份問卷,取得有效樣本64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8.66%。本研究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均為中上程度。 二、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及學習成效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部分的差異:(一)學習動機因不同的年資、官等、研習地點而有所差異;(二)學習投入因不同的年齡、年資、教育程度、職位、官等、研習地點而有所差異;(三)學習成效因不同的年齡、年資、官等、研習地點而有所差異。 三、 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相關。 四、 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具有預測力。 五、 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投入具有預測力。 六、 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投入對學習成效具有預測力。 七、 參與政策能力訓練之公務人員的學習投入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為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給公務機關實施教育訓練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0) 余維祥; Yu, Wei-Hsi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班實施差異化教學英語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關係,以及教師在體育班英語課程差異化教學的教學策略。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解決英語課堂上學生程度雙峰現象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12位體育班學生,進行六週16堂課的教學實驗。研究者透過個別訪談以及學生意見反應回饋以瞭解學生對於差異化教學方案的接受程度,並蒐集相關資料進行量化分析,以探討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差異。最後設計教師在體育班英語課程適合的英語科差異化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結論顯示,整體七年級體育班英語學習成就有顯著提升、學生對差異化教學抱持正向看法與教學策略有助於體育班學生學習。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教學與研究建議,提供給英語教師與其他研究者未來在體育班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Item
    運用奠基模組提升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
    (2020) 簡盈佩; Chien, Ying-Pei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指出,數學是一種語言、一種實用的規律科學、也是一種人文素養。而研究者所處的教育現場,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數學學習表現不佳。在梁仲容、韓弘偉、黃建中(2014)、蕭新雄(2017)和陳怡潔(2018)在奠基活動運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研究中發現,學生覺得運用活動上課後,認為上數學課是有趣的,且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效及數學學習動機,故研究者想在不同的場域及時間進行奠基活動相關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運用數學奠基活動於國中數學課後輔導課,目的為探討運用奠基活動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的八年級學生,進行為期8週的教學研究。研究採用奠基活動「數列魔法」連結學生的學習單元「等差數列」以及「不只老鼠會打洞」連結學生的學習單元「垂直、平分與線對稱」。資料蒐集工具包括數學試題前後測試卷、課程活動紀錄單、活動學習單以及學生學習意見回饋單。經過質性的資料整理分析及量化的統計分析後,本研究發現,一、奠基模組活動運用於國中課後輔導課確實可以建立學生正向的數學學習態度。二、奠基模組活動用於國中課後輔導課對於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並不明確。研究者建議教師:一、採用多元的教材教法於國中課後輔導課。二、結合更多與課程知識相關的練習題。三、設計由易到難的闖關試題型。四、奠基活動課程可以在前一個學期的課後輔導課實施。五、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分組進行活動。另外,未來研究方向,一、研究其它多元教材教法於國中課後輔導課。二、研究奠基活動於單元不同層次概念的影響。
  • Item
    體驗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
    (2020) 洪纓; Ying, Hong
    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活動領導研究課程為例,採Kirkpatrick四階層評估模式建立研究架構,探究課程參與者之學習成效以及成效影響因素,以期提供後續舉辦體驗教育課程之具體建議。研究以質性取向,立意取樣抽取七位課程參與者,透過一對一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以主題分析法整理訪談逐字稿與課程反思心得。並以同儕檢核、三角檢定法、參與者檢核建立研究可信性。研究結果主要發現:一、Kirkpatrick評估結果指出學習者參與課程後之反應、學習及行為層次上均有明顯正向成效。二、得出學習層次與行為層次之成效的促進因素與阻礙因素,發現與成年人學習、課程與教學等原理相關。最後,提出對後續體驗教育課程之發展與學術研究以及應用Kirkpatrick評估模式之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一、在課程發展上,應以終為始、綜合多樣化學習策略形成整體方案以提升行為轉化效率。在未來引導員訓練上,可借鑑助人工作者「以人為本」的價值,以深入生命深度的引導,發展有影響力的體驗教育課程、培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