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北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滿意度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2023) 李育逢; LI, Yu-F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的服務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採「混合研究」的方法,依序採量化資料和質性訪談,以北區原住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量化部份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逐步迴歸和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化部分則依照研究目的,挑選不同個人變項的8位原住民大學生進行訪談。並依據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原住民大學生就業力的可能原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中得分高低依序是「同儕關係」、「學術投入」和「活動參與」。二、原住民大學生在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服務經驗中得分依序是「就學輔導」、「民族與文化教育」、「原資中心的師長支持」和「就業輔導」。三、原住民大學生的就業力中,得分最高的前三項是「人際互動」、「工作責任與紀律」,和「團隊合作能力」。四、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其對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30.2%。並以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的關聯性最高,其次為「同儕關係」,「活動參與」。五、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達16.9%。其中以「就學輔導」的關聯性最高,「就業輔導」次之。六、研究發現住學校宿舍,積極參與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和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中的「就學輔導」,對整體就業力具有高達39.2%的解釋力。七、訪談結果和量化的結論大致相同,認同校園經验中的 「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經驗的「就學輔導」,對就業力相當重要。最後本研究針對原住民大學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為例(2022) 詹雯雅; Chan, Wen-Ya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間之關係,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中部地區私立技專校院的日間部四技在學學生,透過「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調查問卷」以了解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及就業力情形。其中包括個人因素:性別、年級、社團參與經歷、工讀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學方式;課外學習經驗包含: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就業力包含: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另外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除了社團參與外,其他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以及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經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二、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整體課外學習經驗中,在課外學習經驗及其所有面向皆有顯著差異,且有社團經歷高於沒有社團經歷之大學生。三、不同入學方式大學生在課外學習經驗中,在校務參與、學生自治面向經由統計檢定有達顯著水準,不同入學方式在課外學習經驗中「校務參與」、「學生自治」等面向,經事後比較有顯著差異,在校務參與面向登記分發、推薦甄試平均得分高於其他,另學生自治推薦甄試平均得分則高於其他。四、不同社團經歷大學生在就業力各面向及整體就業力均有顯著差異。五、本研究整體課外學習經驗(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校務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自治)與就業力均有顯著中度相關。六、多元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於就業力各因素(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解釋力為31.9%至46.1%。大學生課外學習經驗對就業力的整體解釋力為49.1%,其中社團參與、學校活動方案及師生互動三項具有顯著正向關係。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於學校單位、學務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力、課外學習經驗Item 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2012) 林淑; LIN, Shu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參與結合社團服務學習經驗及就業力的現況。透過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就業力差異情形及不同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之就業力差異情形,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服務學習參與經驗對大學生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以北區八所公私立大學參與結合社團服務學習之800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作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大學生、學校相關單位、及教育行政單位作為日後擬定輔導及相關政策之參考。本研究發出正式問卷800份,回收668份,回收率為83.5%,刪除填答不全之問卷,共得有效問卷6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25%。 所得資料以SPSS 19.0中文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本研究樣本為「參與結合學生社團服務學習經驗者」,調查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經驗現況:以參與「社會福利類別」服務機構比例最高,佔70.2%,參與有接觸服務對象的直接性的服務性質者最多,佔74.6%;具擔任服務幹部經驗者佔603%;曾「撰寫反思日誌」者佔67.4%;在參與服務前受過教育訓練者佔88.3%。 二、大學生就業力現況:大學生自認為最具備「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及「合作」的就業能力。 三、依「整體就業力」及「工作生活能力」、「個人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三面向就業力分述在個人背景變項及服務學習參與經驗的差異: (一)整體就業力: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課業輔導」、「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服務幹部」、「撰寫反思日誌」及「安排教育訓練」對整體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二)「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年級」、「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服務性質」、「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擔任幹部」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三)「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志工經驗─勞作教育」、「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課業輔導」、「服務類型─校園社團」、「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幹部」、「撰寫反思日誌」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四)「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主修學群」、「志工經驗─服務時間」、「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有顯著差異;服務學習參與經驗中「服務性質」、「服務類型─舉辦活動」、「服務類型─為機構募發票」、「擔任幹部」及「安排教育訓練」對「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就業力有顯著差異。 四、個人背景變項、服務參與經驗對其就業力的預測情形: (一)共有四項自變項可有效預測「整體就業力」;有五項自變項可有效預測「工作生活能力」面向就業力;有四項自變項能有效預測「個人管理能力」面向就業力;有八項自變項能有效預測「團隊合作能力」面向就業力。 (二)個人背景變項中「志工經驗─結合通識或專業服務學習模式」最能預測就業力「工作生活能力」及「個人管理能力」面向。 (三)服務參與經驗中「擔任服務幹部」經驗最能預測「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團隊合作能力」面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討論,提出對學生、學校相關單位、教育行政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參與服務學習之學生提升就業之參考。Item 大學商管學院學生實習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2013) 高麗華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商管學院大學生之實習經驗、就業力情形;並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實習經驗之差異情形;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實習經驗之大學生其就業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實習經驗對就業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實習經驗、就業力、個人基本資料及開放式問題四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六所公私立大學商管學院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1 ,060份,回收948份,有效問卷945份。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實習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實習經驗的比例偏低,僅佔16.9%;大多數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相關之實習;實習的類型以參加企業實習佔多數;累積的實習時間以2個月(含)以上未滿6個月居多數;實習期間機構有給付薪酬者佔約7成;另有八成的實習機構會安排專人督導;對於實習機構所提供的工作內容、領導管理、實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及實習所獲得的技能的滿意程度約有六成左右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實習工作時間的安排及實習經驗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幫助,則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感到滿意及非常滿意;滿意程度最高者則是與實習機構同事的相處情況。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就業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間的程度;在就業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來排序,依次為「態度責任」、「組織適應」、「開創發展」、「情緒穩定」、「人際領導」。 三、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的實習滿意度有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不同實習動機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就業力「態度責任」、「開創發展」、「組織適應」、「人際領導」、「情緒穩定」各面向上都有差異。 五、有無實習經驗、是否與主修領域相關、累積實習時間、實習機構是否給付薪酬、工作時間安排及對個人職涯發展幫助在就業力不同面向上有差異。 六、實習單位滿意度對於整體就業力及就業力「情緒穩定」面向有解釋力;與主修相關、實習單位滿意度平均數對就業力「態度責任」面向有解釋力;性別、實習動機為累積相關工作經驗對就業力「開創發展」面向有解釋力;累積的實習時間對就業力「人際領導」面向有解釋力。 七、依據開放式問題之填答內容,大學生肯定學校或業界重視大學生的實習理由以「學生可累積經驗、瞭解工作性質、適應職場、有助未來就業」及「學校積極促成」合佔持肯定理由的近七成為最高;另大學生肯定大學期間實習能增進就業所需能力以「累積工作經驗、培養就業能力、為未來作準備」及「了解就業環境、減少調適期」佔肯定理由的76.89%為最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職涯輔導單位、政府相關單位及企業機構,與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實習及提升就業力之參考。Item 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之縱貫性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03-??) 蕭佳純; 涂志賢; Chia-Chun Hsiao; Chih-Hsien Tu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生就業力的成長情形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利用臺灣高等教育整合資料庫的四波調查,應用二層次的階層線性模式分析,研究10,899位大學生就業力的初始狀態及成長曲率。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整體的就業力存在個體間的差異,且成長曲線呈現上升的趨勢。在大學生就業力得分的全體變異量中,來自個體間的變異量占37%,而成長速率的變異中有24.32%來自於時間變項的解釋;同時,本研究所討論的層次二變項所能削減的成長曲率變異數比例僅有1.69%。除此之外,女大學生、社團參與程度高者、有工讀經驗以及技職學生的就業力成長曲率也較高。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