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理性行動理論探討國中生電子煙使用意圖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2021) 楊惠洋子; Yang, Hui Yang-Tzu
    本研究旨在以理性行動理論探討新北市某國中學生電子煙使用意圖。研究母群是以109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為研究對象,共抽出298名學生。採複迴歸分析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行為信念」,會因為「父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結果評價」,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規範信念」,會因為「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母親使用紙菸的變項」、、「父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母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父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遵從動機」,會因為「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對於使用電子煙之「行為意圖」,會因為「性別」、「年級」、「父親使用紙菸的變項」、「父親使用電子煙的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 使用電子煙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呈現顯著相關。 7.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遵從動機可有效預測使用電子煙行為意圖,其解釋力為17.1%。
  • 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實踐國民中學為例
    (2008) 李園婷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各變項之相關,運用Ajzen和Fishbein(1980)的理性行動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及Bandura(1982)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來驗證國中學生垃圾減量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市立實踐國民中學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集束抽樣得有效樣本395人。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再自編而成的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ㄧ、國中學生對於從事垃圾減量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能顯著 的預測從事垃圾減量的意圖,且對於垃圾減量行為意圖的解釋量為30.4%。 二、外在變項中,環境知識、性別、家庭配合、學校配合、社區配合與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均有顯著相關。 三、大多數的受試者對於垃圾減量行為持正向的態度。 四、態度與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 與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五、有/無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在環境知識、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 範信念、依從動機都達到整體性的顯著差異。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 預測從事垃圾減量之行為意圖:態度和主觀規範是影響垃圾減量行為意圖的兩大因素。此外,除了態度和主觀規範之外再加入自我效能,可以提高解釋力。
  • Item
    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為例
    (2007) 吳玉如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各變項之相關,運用Ajzen 和 Fishbein(1980)的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及Bandura (1982) 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來驗證國中學生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九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的全體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得有效樣本320人。研究工具為研究者依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再自編而成的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嘉義縣國中學生對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能顯著地 預測其從事資源回收的意圖,且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解釋量為49.1%。 二、外在變項中,目前回收情形及資源回收認知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均有顯著 相關。 三、大多數的受試者對於資源回收行為持正向的態度。 四、態度與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 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為顯著正相關。 五、本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中,外在變項是透過態度以及主觀規範來間 接影響行為意圖的論點。
  • Item
    桃園縣中壢市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6) 胡聖; Hu, Sheng
    本研究以Ajzen和Fishbein的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與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中之自我效能為基礎,主要探討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其影響因素,並討論理論適切性。本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公立國中九十四年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方式抽出研究樣本,並完成的有效問卷382份。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乃依據開放式引導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顯著信念編擬而成。 經統計分析得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未來進行騎自行車是否戴安全帽之意圖在比例上非常接近,各約占全體40﹪。 二、研究對象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的36.94﹪,加上自我效能後顯著增加對行為意圖20.08﹪的解釋量,共達到57.02%。重要性依序為自我效能、態度、主觀規範。 三、研究對象對於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之態度與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在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及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也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有/無騎自行車戴安全帽意圖之研究對象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上,均有整體性之顯著差異。 五、外在變項含「性別」、「年級」、「戴安全帽經驗」、「車禍經驗」等,均無法影響研究對象的行為意圖。 六、研究結果支持理性行動理論整合社會學習理論之自我效能應用於預測從事騎自行車戴安全帽之行為意圖。
  • Item
    某國中學生吸菸意圖之研究-- 理性行動理論的應用
    (2012) 邱寵萱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主要瞭解影響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圖的因素,探討以理性行動理論為基礎及社會學習理論中之自我效能是否能預測國中生之吸菸意圖。以臺北市某公立國民中學一零一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八、九年級全體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每年即抽出四個班,共回收366份有效問卷,問卷中包含行為信念、主觀規範、態度、自我效能和吸菸意圖等量表。經資料處理並使用多元邏輯斯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態度以及拒菸自我效能皆為吸菸行為意圖的關聯變項,且吸菸行為意圖主要受到拒菸自我效能影響。 二、外在變項中,僅過去吸菸經驗能在態度、主觀規範和拒菸自我效能外,顯著地增加對吸菸意圖之影響。 三、態度、主觀規範與其構成信念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對吸菸行為之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之交乘積和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對吸菸行為之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之交乘積和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四、理性行動理論加入自我效能後更能有效地預測吸菸行為意圖。 五、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及拒菸自我效能各子信念均與吸菸意圖有顯著關係。 由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未來之預防吸菸教育計畫及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預防吸菸教育及實證研究之參考。
  • Item
    嘉義縣市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4) 陳靜怡; Ching-Y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嘉義縣市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之相關因素,運用Fishbein的理性行動理論加入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討論並驗證之。 研究對象為嘉義縣市102學年度公私立大專院校在學學生,採分層集束抽樣,取得有效樣本431份,研究工具為第一階段開放式引導問卷,第二階段依開放式引導問卷所得之顯著信念進行編擬結構式問卷。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及重要他人對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規範信念會因外在變項的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對重要他人的規範其依從動機並未依其外在變項的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會因外在變項,特別是年級、自覺心理健康狀況及每日使用時間長短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信念暨結果評價之相乘積和與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重要他人對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之規範信念暨依從動機之相乘積和與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範均呈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拒癮自我效能分數越低,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傾向就越高;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重要他人對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範越正向,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傾向就越高。 五、以外在變項之「年級」、「自覺心理健康狀態」及「每日使用累計時間」來預測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時,得以解釋其總變異量14.2%,投入理性行動論之重要變項:態度及主觀規範時,其解釋總變異量提升5.4%達19.6%,最後加入拒癮自我效能變項時,其解釋總變異量可高達29.1%,顯著增加9.5%。 六、研究對象外在變項之「年級」、「自覺心理健康狀態」及「每日使用累計時間」、與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重要他人對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範及拒癮自我效能均能有效預測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
  • Item
    飲食節慶遊客行為模式建立之研究
    (2009) 蘇靖淑; CHING-SHU SU
    節慶活動在結合觀光發展下,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發展觀光的重要資源,越來越多地區運用節慶活動為推廣觀光及提升地方經濟的工具(Felsenstein& Fleischer, 2003)。Kivela and Crotts (2005)指出美食觀光是一種富有意義且可能有高忠誠度的市場區塊,美食體驗對於行銷旅遊目的地來說是效力非常大的行銷工具;而飲食節慶對於美食觀光客是最受矚目的,通常是美食觀光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Smith & Xiao, 2008)。然而,針對飲食節慶遊客行為的瞭解仍有待探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建立飲食節慶遊客之行為模式;並透過生活型態進行樣本分群,探討不同生活型態遊客之行為模式的差異。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取向,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發展出計劃行為理論之量表及生活型態量表。以便利抽樣方式對「2008第八屆澳門美食節」遊客進行問卷施測,有效問卷共回收244份,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模式配適與驗證。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計劃行為理論部分解釋解釋飲食節慶遊客之行為模式; 二、 生活型態與計劃行為理論的結合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三、 不同生活型態遊客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有不同的影響。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於飲食節慶的舉辦與經營提出實務上之建議;同時,亦提出理論之意涵,期望對於未來學術理論之發展有所貢獻。最後,本研究提出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 Item
    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環境保護認知與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1999-05-01) 葉國樑; 柯惠珍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一年級學生,其資源回收信念及家中資源回收意 圖, 並運用 Ajzen 和 Fishbein ( 1980 )的理性行動理論( the Theory of Reasned Action )及 Bandura 的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為研究架構, 來預測並解釋研究對 象從事家中資源回收的行為意圖;同時瞭解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應用在資源回收行為上 的適切性。以臺北市的公立國中八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全體一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 層集束抽樣法( stratified clustr sampling )來選取調查樣本 2,502 人進行施測,共 得多 J2410 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果如下:( 1 )對從今以後從事家中資源回收,有意圖 者佔絕大部分( 74.6 %)," 其中又以寶特瓶的回收忘口最高( 73.2 %); ( 2 )家 中資源回收之自我效能方面, 真正有自信從事季中資源回收的比例只有 39.8%,而有 53.7 %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從事資源回收; ( 3 )一般環境認知之平均答對率為 76.9 %,而有 關貨源回收的特殊環境認 75.7 %;( 4 )對家中資源回收持正向態度的比例,高達 88.0 %,而且對於家中資源回收的信念,也顯示出正向的表達; ( 5 )對從事家中資源回收的 態度、主觀規範和自我效能三者可以有效地解釋本研究對象的家中資源回收忘口,解釋量達 25.6 %;( 6 )對從事貨源回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 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也呈顯著正相關: (7) 有 / 無家中資源回收患 口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及一般環境認知、特殊環境認 知上,均有整體性的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