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高中資訊教師對電腦科學史融入教學之看法
    (2013) 陳怡芬; Yi Fen Chen
    本研究調查高中資訊教師對電腦科學史融入教學的看法,並以教師背景與課程實施現況探討影響教師實施電腦科學史教學之因素,調查內容包括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挑戰、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支援等向度。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邀請全國公立高中資訊教師進行線上問卷填答,共計137位教師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成教師曾修習電腦科學史相關課程,八成以上實施過電腦科學史教學活動,教師普遍對課程中帶入電腦科學史持正向態度,但教學時數、學生興趣、教師背景知識、教材不足等挑戰因素會影響其教學成效。若要實施電腦科學史教學,教師們認為電腦網路、資訊安全、人工智慧與內儲程式等科學發展里程碑是高中生應該知道的電腦科學史;以學生較熟悉的近代電腦科學發展重要人物做為史料選材重點,可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時序或類別彙整重要事件演進、科學發展的失敗經驗與重要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搭配相關的圖片、照片、科學家故事與奇聞軼事進行科學史料的舖陳,有助於學生對電腦科學的了解;在教科書中包含較完整的電腦科學史內容,增加更多教科書以外的電腦科學史補充教材、中文影音資料庫與科學史網站,則可豐富教師背景知識與教學資源。 建議後續研究者進行高中電腦科學史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評估,開發電腦科學史教學指引,協助教師更有效率地在教學中帶入電腦科學史,以提昇教師對電腦科學史的教學意願。
  • Item
    高中電腦教師之建構式教學信念
    (2013) 蔡雅旬; Ya-Hsun, Tsai
    本研究以台北市13所公立高中共22位電腦教師為研究參與者,目的旨在瞭解高中電腦教師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瞭解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教師的科學本質觀、教師所營造的教學環境是否可讓學生對於其教材教法表示意見、教師是否和學生分享其權力、教師於課堂上是否提供機會讓學生和其他同學討論等五個面向之建構式教學信念,並欲探討不同背景(如性別、年齡、相關科系、教學年資等)的電腦教師其建構式教學信念有何差異。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量表瞭解參與教師的建構式教學信念,為明確瞭解教師的建構式教學信念,亦針對教師所教授的班級進行施測,最後輔以課堂觀察與訪談以進一步探討高中電腦教師的建構式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高中電腦教師僅在與學生分享其權力部份傾向傳統教學,課程規劃上大多以其為中心,較少與學生一同規劃上課內容及學習活動;其餘面向之教學信念則均傾向於建構式教學。教師在教導學生瞭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之面向自認的建構式教學信念比學生實際所感受到的要高,可能是因為教師僅是舉例引證讓學生瞭解電腦科學的相關概念,而非讓學生將其所學到的電腦科學相關知識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建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教師在與學生分享其權力之面向自認的建構式教學信念比學生實際所感受到的要低,可能是臺灣學生普遍有尊師重道的觀念,即使課程內容大多以教師為中心進行規劃,學生也都能接受。此外,高中電腦教師的建構式教學信念會因性別不同而有些許差異,女性教師在科學本質觀及瞭解學生學習情況部份表現出較男性教師為高的建構式教學信念。
  • Item
    高中生國文科文言文課程經驗之探究
    (2018) 黃雁輝; Huang, Yen-Hui
      國文教育素為我國學校教育之重要內涵;文言文課程更是我國高中國文教育之重要成分。至於「學生課程經驗研究」,則是課程與教學研究之重要面向。然而,既存學術文獻卻鮮少關注高中文言文課程之學生經驗。本研究之價值,由斯而顯。   本研究主要探索了高中學生中學階段關於文言文學習的經驗,並微微旁及其過往的相關學習體會。本研究主採的研究方法為小單位訪談。每回訪談之受訪學生人數介乎1至3位,並以學生完整抒發為訪談終站。研究搜集了41位學生的訪談資料,轉譯訪談逐字稿略超400,000字。並有19位同學願意參與後續之「參與者檢核」。與此19位同學相關的訪談逐字稿約莫250,000字。本研究即以這250,000字作為資料分析的主軸,並輔以餘150,000字之逐字稿資料、實地教學觀察資料、兼及相關圖書文件,整理歸納出研究結論。   談及研究結論,本研究在「學生整體的文言文課程經驗」(含教材、教學、與評量三方面);「課程經驗的影響因素」;以及「課程經驗的意義詮釋」等三面向,整理歸納出19款的學生課程經驗。並隨而發現這些學生課程經驗大多能歸入「考試」與「進步」這兩個概念裡邊。應得一提者,「進步」於此並非單指「考試」成績進步,亦廣含「生命」、「知識」、「文化」、及「語文」諸層面的進步或變好。   最末,研究者謹再陳列數點啟示,以供參酌。
  • Item
    高中同儕輔導員訓練及同儕團體輔導之應用效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7-05-??) 王文秀; WEN-HSIU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