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律學習方案對提升高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探究(2024) 李易駿; LI, I 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自律學習方案對於提升高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者教導參與者規劃、執行與檢核讀書計畫,並挑選三位符合條件的參與者,進行為期十周的教學與實作。之後,研究者蒐集訪談、學業自我效能檢核表、課堂學習單等研究資料,並進行研究者間和研究資料的三角檢核法,以得到具備信效度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期望解決研究者在學校發現的問題,同時增進研究者的專業涵養。研究者在介入過程中,可以根據參與者的反應調整課程及教學內容,也能掌握參與者之學業自我效能的提升效果;同時,研究者也持續省思教學歷程,精進自己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到自律學習方案對於參與者及研究者的影響。整體而言,自律學習方案能提升參與者的學業自我效能,包含學習能力評價、動機及信心,而提升的關鍵可能包含明確目標、穩定執行、檢核機制等;還有其他協助增進學業自我效能的策略,像是言語鼓勵、提供問題解決方法等,但仍有參與者的學業自我效能提升情形不盡相同。另一方面,自律學習方案也有助於提升研究者的專業能力,讓研究者在課程設計時會更貼近參與者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並安排足夠的練習時間;也讓研究者在教學與檢討時能善用視覺提示、講述、即時回饋與同儕回饋,並搭配引導反思、正向鼓勵、提供問題解決方法等策略。Item 深度討論教學法融入高中國文課之行動研究(2024) 葉芷均; Yeh, Chih-Chun因應資訊科技時代與新課綱素養教學的需求,高中生應具備高層次思考能力及省思批判力才能擁有面對新時代的核心素養,因此高中國文之教學法應與時俱進,以培養高中學生具備思辨表達力與閱讀理解力,進而將所學連結個人經驗以解決問題。有鑑於此,研究者以深度討論教學法融入高中國文教學,以期解決教育現場之實務問題,同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為首篇以古文作為深度討論之文本,探究深度討論法融入高中國文課文合宜的教學模式及成效。研究者以個案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週的實驗課程,採行動研究法,據「擬訂計畫、行動、觀察、反思」進行反思修正並反覆調整教學策略,實驗課程結束後,研究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受試者對於本實驗課程的想法、感受與建議,並依據深度討論法編碼手冊分析學生於深度討論法中的問題類型及對話內容,統整分析各項研究結果資料,探究以深度討論法融入高中國文課文教學的合宜模式與成效。綜觀實驗歷程,高中學生於實驗課程前期之對話特點只局限於測試型問題及高層次問題類型;後期之對話特點則多為支持性問題,尤以情感型為多,連結型為少。教師於教學前期宜多次引導並具體示範,後期則宜多補充延伸閱讀文本以拓展提問與思辨之深廣度。實驗結果顯示,高中學生對於將深度討論法融入高中國文教學之實驗課程具有正向積極之感受,能以古文作為深度討論的素材並提升學習動機,教師能透過深度討論教學法有效引導高中生結合自我經驗進行反思與成長,發現古文對於自身及當代的價值及意義,於深度討論中提升溝通技巧與表達力,並培養出學術探究精神、批判分析、整合資訊及跨領域思考的能力。Item 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2023) 葛繼璘; Ko, Chi-Lin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綱,閱讀能力成為了所有學科的核心基礎,其中「閱讀理解」更是其中的關鍵。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升上高年級後,文章篇幅增長,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尤其在現今資訊速食的時代,學生在面對文章時很難專注地去閱讀文章,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如何從讀到讀懂,將所閱讀到的訊息變得有意義,成為現場教師的一大課題。故本研究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試圖去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歷程。二、探究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成效。三、瞭解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四、探討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小五年級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實施為期八週共16堂的概念構圖課程。本研究工具採用學生概念構圖作品、焦點團體訪談及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資料。本研究結果經主題分析法及相依樣本t考驗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運用概念構圖於國語文閱讀理解的歷程時,學生繪製概念構圖的步驟包含「閱讀-建構-修正」;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學生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前後所繪製的作品進行比較後,發現學童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研究者亦從三大面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來呈現教師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所會面臨到的問題和應對方式。經歷這次研究過程後也讓教師產生了省思並有所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點討論:一、概念構圖能協助學生呈現其思維方式及歷程,打破標準答案框架;二、概念構圖增加學生低層次閱讀理解,而高層次閱讀理解仍有待提升;三、學生對於使用概念構圖看法不一致,需要更多時間練習,使用概念構圖才會更得心應手;四、從理論和實務之反思,建構出適合本研究場域的教學方案。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考慮增加此課程的實施時間、選取不同規模學校及樣本數、將概念構圖擴及至多文體、多文本、多領域等,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應用認知學徒制在七年級數學學習扶助計畫之行動研究(2021) 游宜婷; Yu, Yi-Ting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認知學徒制在七年級數學學習扶助計畫中的應用,可了解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的學生,因教師使用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方法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改變。本研究紀錄教師實施認知學徒制的教學歷程,以及過程中教師得到的省思與專業成長,可提供未來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參考。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七年級學生中,挑選出七位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七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數學定期評量的測驗內容為課程設計與實施內容。課程學習單的設計以「領域性知識」、「啟發式策略」、「控制性策略」、「學習性策略」,四種知識與策略為依據,挑選適當的練習題。本行動研究的課程內容共有四個單元,分為兩個循環階段實施,使用認知學徒制的六個教學步驟:「示範」、「指導」、「鷹架」、「闡明」、「反思」、「探索」,實施過程中視教學內容所需,使用適當的教學步驟。本研究的資料分析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的方式,使用「教師教學觀察記錄」、「師生對話的錄音紀錄」、「學生的學習單」、「學生的測驗卷」、「教師教學省思紀錄」、「教師與學生的訪談紀錄」採用三角檢證法作質性分析。量化部分採用學校第一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與第二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做描述性統計分析,觀察兩次數學定期評量成績的差異,藉此分析認知學徒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資料分析結果為認知學徒制有助於學習扶助計畫的課程設計,且認知學徒制有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Item 希望感理論融入綜合高中一年級物理教學之行動研究(2021) 王偉印; Wang, Wei-Yin本研究探討希望感理論融入物理課程後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改善情況。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綜合高中一年級某班26名學生。課程設計方面採用希望感融入物理課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期間共計12週。研究工具方面使用中文希望感量表、學生訪談紀錄、學生學習日誌、同儕觀摩與訪談。第一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物理學習的整體希望感是有提升,希望感有正面影響的佔了75%左右,有部分正面影響佔了4%左右。在希望感的各層面來看,「目標」有正向影響的佔33%左右,有部分正向影響的佔25%左右;「方法」層面來看,學生的回應上發現在希望感融入課程中,有正向影響的佔63%左右,有部分正向影響的佔8%;「意志力」的層面,沒有出現部分影響,只有正向影響佔了62.5%。第二個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是有進步,平均分數進步了9分左右,並且還縮小了班級分數的標準差,因此對原本低分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第三個研究結果是希望感融入物理課的教學方法讓教師自身的物理教學能力獲得成長,能對學生在物理學習困難的地方有效的進行指導。Item 應用電腦樂高輔助高中生程式設計學習之行動研究(2005) 黃世隆; Shih-Lung Huang本研究希望藉由電腦樂高輔助,提升學生學習程式設計的成效。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參與對象為某高中一年級正修習「計算機概論」科目的兩個班級,共七十九位學生。教學內容包括:程式設計簡介、循序結構、變數與運算式、條件判斷結構、副程式與函數、迴圈結構等。所有的教學單元均以電腦樂高程式的觀摩與實作,來輔助學生驗證所學的觀念。研究者在每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均仔細觀察與記錄學生的學習情形,並進行自我省思,逐步調整教學策略。研究所蒐集與分析的資料包括:分組單元實作紀錄、活動問卷、成就測驗、學生小組訪談,與教學日誌等。 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學生認為使用電腦樂高,有助於提升學習程式設計興趣,並產生學習成就感。而應用電腦樂高輔助程式設計教學時,須給予學生充分的實作時間,並提供充足的軟硬體設備支援,以及適當的教學人力協助。此外,程式中驅動電腦樂高硬體的指令,是學生在學習上覺得困擾的地方。此次研究是研究者第一次正式使用傳統程式編輯環境以外的輔助教學工具,新教具的使用使研究者體會到:程式設計教學可藉由求新求變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藉由此次研究,研究者也深刻了解教學上的團隊合作,以及觀察學生學習、獲得學習回饋的重要,並對於程式設計教學的目標有更深的體會。Item 系統思考學習應用在高三下學期之行動研究(2018) 吳柏萱; Wu, Po-Hsuan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系統思考之三種訓練工具:因果回饋圖、系統基模、長期行為圖為教學材料,設計適合高三下社會組的系統思考課程,將課程融入數學課以及班會課。透過此方案的設計,本研究以探究高三下社會組的系統思考課程歷程為主要研究目的,並探討此課程對學生系統思考能力的影響,藉此了解系統思考課程的教學歷程。本研究採用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之高三社會組導師班學生(36人)為研究對象,總共實施八堂系統思考課程。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劉彥婕(2011)所編之「系統思考能力評量測驗」,於第一堂前進行前測,第八堂課後進行後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輔以質性資料包括:教學錄影資料、教師教學省思紀錄、學生課程學習單、學生學習回饋單、以及學生訪談紀錄等文件,來檢視學生對於系統思考課程的態度與意見,及系統思考能力改變的情形。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一、系統思考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系統思考能力。 二、學生對於系統思考課程普遍持肯定且樂於接受的態度。 三、系統思考課程實施後,研究者的教學能力與省思能力有所提升。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亦舉例說明課程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作為未來系統思考課程的設計以及教學參考。Item 老化教育融入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活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2015) 吳瑋珣; Wu,Wei-Syun本研究旨在瞭解融入式老化教育方案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老化知能影響,及探討適合提供給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的融入式老化教育課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教育機構及推行老化教育教師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學校之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一班共15人,接受5個單元的融入式老化教育方案。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了解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老化教育學習需求,再針對分析結果進行教學設計,在過程中採取行動研究法,不斷對研究使用的教學媒材、活動設計與課程安排等進行反思,並將反思後之所得,依序做為下一單元的設計參考。 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缺乏老化相關知能,有老化教育的需求。 二、將老化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課程中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的老化知能有所助益。 三、以融入式課程設計進行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老化教育是可行的。Item 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漢字書寫偏誤及其教學之行動研究(2016) 王文彤; Wang, Wen-Tung本研究旨在透過探究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的漢字書寫偏誤類型,並進一步分析偏誤成因及探討應如何透過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來修正之,將研究結果提供國小補校教師及相關教育機構做為教學方案設計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補校中的13位外籍配偶學生,進行六週共六課的華語教學活動。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外籍配偶學生認為漢字書寫困難之處,並以前測試題來了解其漢字書寫偏誤情形,根據分析結果來設計教學方案。研究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透過學生在簿本中的書寫情形、研究者在課後進行的反思,以及專家學者與同儕教師觀課後給予的意見及回饋,不斷地調整下一週的教學活動設計,直至尋找出能夠有效地修正漢字書寫偏誤類型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達到學習成效。 本研究主要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外籍配偶學生書寫漢字時較常出現筆劃缺省、部件缺省及部件代換類型 二、偏誤改正教學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外籍配偶學生減少漢字書寫偏誤情形 三、教學者需依照不同的漢字書寫偏誤使用合適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 四、教學者在課堂中應能給予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以修正漢字書寫偏誤Item 國小資優班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研究(2003) 謝季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行動研究法發展一套適用於國小資優班五年級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之教材,並觀察師生在此主題教學中的成長歷程,探討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對國小資優生視覺藝術欣賞能力、資料蒐集處理能力及簡報設計能力的提升情形。 本研究依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資訊教育之能力指標及資優教育的教學目標、參考相關文獻來設計教材,由實際教學中,透過攝影、錄音、觀察、訪談資料、學生作品及師生互動的情形不斷地修改教材,並進行反思及資料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視覺藝術欣賞課程在資優班宜用主題教學的方式。 二、視覺藝術欣賞課程設計宜選擇和生活相關的主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用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給予多元的教材,可豐富教學內容,配合資優生的學習特質,也可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 四、課程設計方面,應配合資優生的成熟度,循序漸進,宜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固定安排幾次的欣賞課程。 五、普通班的美勞課程,大多強調創作,在資優班課程設計上,在視覺藝術欣賞方面加強,可補普通班著重於創作之缺失,也可增進資優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六、對資優生的課程設計,宜做到加深加廣,兼顧到東、西方及本土之藝術,以符合資優生的學習需求。 七、課程設計中,應針對資優生的領悟力強及好奇專注的特質,讓學生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本研究所使用之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教學模式為:在課前準備部分,教師蒐集相關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將資料掃描下來。指導學生用簡單的多媒體動畫展示軟體來呈現。由學習單的引導,讓學生能先知道課程重點。由學生事先準備畫家的一生,對同學說明。教師用簡報,將相關問題秀出,讓學生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藝術的語言及原則來欣賞畫作。師生共同欣賞及討論。老師將列印出來的相關畫作展示出來,讓學生在下課時欣賞。指導學生上網蒐集相關資料並做整理。指導學生做簡報的技能,將蒐集來的資料放入編輯。能將自己的簡報作品與同學分享,並互評優缺點。 九、視覺藝術欣賞在人格培育方面,可以讓資優生的人格特質更趨於完美。 十、根據資優生的思考能力佳的部分,給予學生之間的互評機會,可提升批判思考能力及欣賞能力。 十一、對資優生的敏感特質部分,於上課中教師必須多加留意及適時的輔導。 十二、在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的課程中,師生的視覺藝術欣賞及電腦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 十三、根據資優生的追求成就感的特質,將學生作品放在學校的網頁中,可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