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
    (2024) 林嘉歆; Lin, Chia-Hsin
    這份專業實務報告旨在探討大台北地區國中生的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網路成癮行為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三所國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所收集到的國中生資料分別來自新北市的一所國中和臺北市的兩所國中;其中,新北市的學生共55名,臺北市的學生總計有83名,總共發出150份問卷,實際上收到了135份問卷。而研究工具包含「個人資料表」、「人際依附風格問卷」、「因應策略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有關分析,最後採Sobel test來檢驗因應策略在依附關係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是否有扮演中介角色。  以下是針對研究問題所提出之研究結果:一、即便「看影片」為國中生最多人次的網路活動,但是「玩遊戲」所花費的時間卻是最多的,且遊戲的過程令個體難有效掌控時間,導致走向網路成癮就如溫水煮青蛙。二、在人際依附型態與網路成癮之間從研究結果看到,焦慮和逃避型人際依附型態之國中生與網路成癮有高度相關,且亦能對網路成癮有預測力;而安全和排除型依附則與網路成癮無呈現相關性。三、在壓力因應策略與網路成癮之間從研究結果看到,消極因應策略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且亦能對網路成癮有預測力;而積極因應、尋求協助二者與網路成癮均呈負相關,轉移注意力則與網路成癮無相關。四、從依附型態與因應策略之間從研究結果看到,安全和排除型依附皆與積極因應策略有顯著正相關亦有預測力;而焦慮和逃避依附則與消極因應呈顯著正相關和顯著預測效應。由依附型態與因應策略的關係,可見學生越是能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他人的關愛的,則越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採積極因應策略,或是向外尋求支援;反之則越傾向退縮、逃避等消極因應策略。五、消極因應策略分別影響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對於網路成癮之中介效果顯著,因此從有中介影響的因應策略著手輔導學生,可以相較於改變學生的依附型態來得容易改善其網路成癮的問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以供家長、教育工作者、相關輔導諮詢及助人專業人士和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兼任行政的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24) 柯竹育; KE, Zhu-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工作情形,面對的角色衝突與如何採取策略。在過去相關研究中多廣泛的探討兼任行政之教師,且多採量化研究,未特針對「初任兼任行政之教師」在學校環境所面臨的角色突及行政困境,也未深入的瞭解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歷程。近年來更因教育改革使得兼任行政之工作宛如燙手山芋,教師感到職業倦怠,並導致年年都由初任教師接任。故研究者欲藉由探討此議題,深入瞭解初任兼任行政之教師的困境以及產生角色衝突的成因,並如何回應,提供初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師資培育體系、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相關研究者幫助與建議。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入訪談法,擬定訪談大綱,並針對四位台北市國民小學年資為初任且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依據研究參與者的回答搜集有效資料並加以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台北市初任教師兼任行政的工作情形如蠟燭兩頭燒,且行政工作與教學準備的時間運用本末倒置。二、學校組織的雙重系統乃為台北市初任教師兼任行政的角色衝突主因。三、台北市初任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會經歷到四個不同層面的角色衝突。四、台北市初任教師兼任行政面對諸多困境經常採行理性分析之態度,及積極解決之因應策略。
  • Item
    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20) 汪立琪; WANG, Li-Chi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與關係,透過文獻分析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工作負荷、上級壓力、人際關係及角色衝突四個層面,將壓力因應策略分為解決問題、尋求支持、自我調適及延宕逃避四個層面,自製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經過專家審查、預試、信效度分析後完成正式問卷,共發出565份,回收406份,回收率71.86%,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一、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程度屬於普通、尚堪負荷的,其中以來自上級壓力的感受程度最高,而人際關係則稱不上是工作壓力的來源。 二、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面對工作壓力時經常使用尋求支持以及解決問題策略,很少使用延宕逃避策略。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整體工作壓力皆沒有顯著差異,只有在年齡在50歲(含)以上專職行政人員在「人際關係」層面之壓力感受顯著大於未滿30歲者;總服務年資5年(含)以上未滿10年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在「角色衝突」層面之壓力感受顯著大於總服務年資未滿5年者;學校學生人數規模在2萬人以上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在「人際關係」層面顯著大於學生人數規模5千人以上未滿1萬人之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 四、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學校規模、婚姻狀態的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面對工作壓力的因應策略達到顯著差異。 五、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間呈現低度相關,其中工作壓力與延宕逃避及解決問題策略達到顯著正相關。
  • Item
    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12) 黃惠瑛; Huang Huei-Y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特教組長其工作壓力感受與因應策略使用情形。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為研究對象,參考相關文獻以確認本研究之架構,自編「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問卷」作為本研究之工具,所得資料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排序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結果分述如下: 一、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工作壓力感受程度為中等程度。 二、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採取因應策略的頻率為中高程度。 三、不同背景的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有不同的工作壓力感受。 特別在「年齡」與「學歷」方面,以年齡越小者與特教相關系所畢業之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較大。 四、不同背景的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 特別在「年齡」與「學校規模」方面,以年齡越大者與學校規模月大者,所採取因應策略的頻率越高。 五、新北市國中特教組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無顯著相關存在。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提供教育單位、學校、特教組長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壓力因應之關係研究-以普教教師及特教教師為例
    (2017) 郭盈吟; Kuo, Ying-Y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之工作壓力、壓力因應與情緒智慧之間的關係,以臺北市215位國中普教與特教老師為研究對象,並探討普教教師及特教教師之異同。研究工具包含「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問卷」、「國中教師壓力因應問卷」以及「教師情緒智慧量表」。並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績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教師整體工作壓力感受為中等;國中教師壓力因應策略使用頻率為經常使用;國中教師之情緒智慧表現為中上。 二、國中教師之工作壓力不因性別、婚姻狀況、年資、學歷、教師別及職務而有所差異。 三、國中教師之情緒智慧不因性別、婚姻狀況、年資、學歷、職務而有所差異;在教師別上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教師之壓力因應不因性別、婚姻狀況、年資、職務而有所差異;而在職務以及教師別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教師情緒智慧與壓力因應有顯著正相關,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情緒智慧與工作壓力有部分相關。 六、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能有效預測壓力因應。情緒智慧表現越佳,越能有效使用理性評估、尋求協助及正面挑戰等因應策略;在班級經營、人際關係及角色要求所感受之壓力越大,使用情緒調適策略之頻率越高。 七、在普教教師方面,情緒智慧越佳,亦更能有效使用理性評估、尋求協助及正面挑戰等策略;情緒表達能力越佳,使用情緒調適策略之頻率越高;在角色要求、人際關係所感受到之壓力越大,越常使用情緒調適策略來因應。在特教教師方面,情緒智慧之「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正向激勵」及「情緒反省」表現越佳,使用「理性評估」與「情緒調適」等策略之頻率越高。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
  • Item
    國小特殊教育學童家長在轉銜階段壓力知覺、資源保留、壓力因應及心理健康之關係
    (2016) 柯艾; Ko, Ai
    研究背景與目的:特教學童在發展與學習上,需要家長投入更多心力,當學童成長到了轉銜階段時,家長壓力增加,產生心理上的困擾,本研究試圖透過資源保留理論探討其在轉銜時,壓力知覺、壓力因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針對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研究方法:透過文獻整理後提出假設與研究架構,因受試者少且不易取得,故採滾雪球抽樣方式,以新北市及臺北市共36所國小進行問卷調查,計回收237份有效問卷。本研究工具包括:「人口變項」、「壓力知覺量表」、「資源保留量表」、「壓力因應量表」和「心理健康困擾量表」。以SPSS18.0版進行Person積差相關檢定、多變量檢定(MANOVA)、雙因子多變量分析、階層迴歸分析檢定各變項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1)特教學童家長壓力知覺與資源保留總量表及四項資源呈負相關,與心理健康困擾為正相關。資源保留總量表、四項資源皆與壓力因應總量表、四種因應類型呈正相關。資源保留總量表及四項資源與心理健康困擾呈負相關。壓力因應總量表及三種因應類型與心理健康困擾呈負相關。(2)不同特教學童家長背景在壓力知覺、資源保留總量表和四項資源、壓力因應總量表和四種壓力因應類型上有其顯著差異。(3)特教學童家長在轉銜前的壓力知覺、部份資源保留和部份壓力因應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困擾(4)特教學童家長在轉銜的個人資源、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能部份中介壓力知覺與心理健康困擾之關係。(5)特教學童家長在轉銜前的預防性壓力因應能調節個人資源與心理健康困擾。 討論:透過本研究結果釐清不同家長在背景變項的差異、四種資源項目的保留程度與中介效果、壓力因應的調節作用與關係,建議特教學童家長平時進行保護資源、建立獲取資源途徑,教師提供在轉銜前提供建議,降低心理健康困擾。
  • Item
    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
    (2012) 徐禮知; Hsu, Li-Chih
    本研究旨在了解慈輝班教師的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職務、教學年資、婚姻狀況)的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方式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提出適當建議,以為有關當局之參考。 為回答研究問題並進而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量化問卷調查法為主軸,輔以質性訪談。研究者以臺灣地區十所慈輝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訪談慈輝班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等六人,並以自編「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調查問卷」,對慈輝班教師實施調查研究,共計發出問卷66份,回收問卷57份,有效問卷55份,可用率為83.3%。研究所得之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Pearson)積差相關,並以薛費法(Scheffé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分析討論,獲致以下結論: 一、慈輝班教師整體工作壓力的感受,呈現中等程度,並以「工作負荷重」的壓力為最大。研究發現,工作壓力層面由高至低依序是:工作負荷重、專業知 能欠佳、行政支持不足、人際互動不良。 二、慈輝班教師面對工作壓力時,整體而言,採用中度頻率的因應方式,並以「情緒調適」為最多。研究發現,因應方式層面的調適由高至低依序是:「情緒調適」、「理性分析」、「尋求協助」。 三、不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職務、教學年資、婚姻狀況)的慈輝班教師,對於工作壓力的感受,均未達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職務、教學年資、婚姻狀況)的慈輝班教師,對於壓力因應方式,均未達顯著差異。 五、慈輝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在整體及各層面上,部分有顯著正相關。
  • Item
    脊髓損傷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
    (2016) 徐瑋謙; Hsu, Wei-Chien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穩定就業之脊髓損傷工作者在工作中所遭遇到的工作壓力、影響及其解決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透過滾雪球的方式邀請八位在北部地區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並歸納出以下研究結果: 1.脊髓損傷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包括:個人健康狀況的壓力、長時間壓迫的心理壓力、個人需求的壓力、歧視及不平等待遇的壓力、移動及交通工具的壓力、來自環境的壓力、來自工作任務的壓力、自我要求的壓力、與其他身心障礙者競爭的壓力。其中以個人健康狀況的壓力最為多。 2.脊髓損傷工作者在遭遇工作壓力時的解決策略包括:面對壓力、與朋友聚會和出遊、自我放鬆、信仰和逃避。其中以直接面對壓力最常被使用。 3.工作壓力對脊髓損傷者的影響包括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包括情緒低落、不安、焦慮或煩躁。生理方面包括腹痛及睡眠品質不良等等。這些影響有可能會間接形成新的壓力。 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向脊髓損傷工作者以及公司、雇主提出相關建議,以協助脊髓損傷工作者減輕工作壓力的困擾。
  • Item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03) 李敏英; Li Min-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再探究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最後歸納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以作為高職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首先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 理論與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而問卷調查法則用以蒐集實徵資料,所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行為困擾問題量表」及「因應策略量表」。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私立高職之日間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來抽取學校,總計全國抽樣學校共64所,包含七類科(工科、商科、農科、家事、海事、護校、藝校),總計取得有效樣本1433份。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以及Kendall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 本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臚陳如下: 壹、高職學生整體行為困擾情形接近中等程度。 貳、目前高職學生深感困擾的問題有「前途展望」、「自我認同」及「學校課業」,且以「前途展望困擾」最嚴重。 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所面臨的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一、高職男學生在「學校課業」、「同儕相處」、「家庭關係」、「感情問題」及「經濟問題」等五類的困擾程度大於女學生。 二、高職一年級學生在「家庭關係」的困擾程度大於二年級。 三、私立高職學生在「經濟問題」的困擾程度大於公立高職學生。 四、因為分數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之行為困擾問題顯著較多,尤其是「前途展望困擾」。 肆、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其順序等級均是以「自己面對解決」為最優先的順位,第二順位為「尋求支持」,第三順位為「從事調劑類的活動」,第四順位為「情緒發洩」,最後順位為「逃避不管」。 伍、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及「前途展望」此兩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有所差異。 一、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及基於自己興趣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四順位。 二、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在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五順位。 三、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公立高職學生、因為家人意見以及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前途展望」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一順位。 陸、高職女學生面臨「感情困擾問題」時,採取「情緒發洩」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二順位。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在學校教育方面 一、增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 二、健全學校的輔導機制 三、增強技能檢定之訓練 四、加強建教合作 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在親職教育方面 一、提供子女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 二、給予孩子適度的管教與期望 三、父母本身應多充實親職教育知能 四、減少子女的物質慾望 五、加強培養子女「責任感」之觀念 參、在未來的研究方面 一、兼顧質與量之研究方法 二、研究編製問卷之過程 三、增加高職學生背景部分的相關研究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