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功能改善之成效
    (2021) 毛裕智; Mao, Yu-Chih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慢性化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缺損越來越明顯,導致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動參與、就業遭遇限制進而影生活品質。過去的研究發現,個別進行認知與身體功能訓練確實能提升病患在兩方面的功能,但是沒有研究探討經由訓練而提升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是否能反映在參與社會與社區活動的功能性表現。虛擬實境的遊戲訓練成功地將認知、身體活動以及娛樂三者結合,讓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的但愉悅的情境中重複的運用認知與身體活動能力,過去研究顯示,在一段時間的訓練後,病患的部分認知能力與體適能有所改善。近年發展出頭戴式虛擬實境技術,提供使用者更真實的感受,研究者認為,這一類沈浸式的遊戲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影響相較以往桌上型顯示器所呈現的虛擬實境遊戲更加顯著。但目前尚沒有研究探討這種高度沈浸是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思覺失調症認知、身體功能與功能性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實驗研究法,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控制組接受傳統工作訓練,實驗組則透過頭戴式顯示技術接受沉浸式虛擬實境的音樂及益智遊戲訓練,進行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30分鐘的訓練,並藉由彩色路徑描繪測驗、積木與盒子測驗、起立走測驗、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蒐集結果參數,搜集資料的時間點包括:訓練前(前測)、訓練六週後(後測一)、訓練十二週後(後測二)。使用SPSS 23進行以下統計分析:敘述性統計、獨立t 檢定、混合設計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配對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回答研究問題。統計顯著性定為p<.05或p<.025。 結果共有二十二位完成整個試驗(實驗組12位、控制組10位),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論沉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傳統工作訓練,同樣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認知與身體功能上有所助益,沈浸式虛擬實境遊戲訓練對病患的注意力有高於社區工作訓練趨勢。此外,為期十二週、每週兩次、每次三十分鐘的訓練並未對病患的功能性行為表現產生立即的影響。 沈浸式虛擬實境訓練與社區工作訓練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認知與身體功能有所助益,但這些功能的提升,無法反映在功能性行為表現,文中針對結果進行了可能原因分析,並對未來研究與臨床應用提出建議。
  • Item
    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信效度研究
    (2016) 黃旭章; Huang, Hsu-Chang
    研究背景與目的:鑒於國內沒有以ICF為基礎且心理計量特性良好,並能精確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職業復健功能的問卷,故本研究之目的為: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信度及效度,評估其職業復健能力,進而協助思覺失調症者重返工作。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在北部某醫院體系之三家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以及門診招募75位個案,以問卷評估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及「工作自我效能量表」評估思覺失調症者的職業復健功能,用以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之信度(再測組內信度、內部一致性)及效度(區辨效度、同時效標關聯效度)。 結果:「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者上顯示全量表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95)及良好的再測組內信度(ICC組內相關係數為.82)。「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呈現顯著高度相關(p<.001),兩量表具有同時效標關聯效度。「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則呈現無相關。 結論:「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是一個具有信度、效度,以ICF為基礎的問卷,且易於被精神復健及職業重建的相關專業評估個案的職業復健功能。由台灣思覺失調症個案的主觀觀點反應出的職業復健能力,讓職業重建相關專業人員更瞭解個案整體的功能,以協助思覺失調症者在適合的時機點上重返工作。
  • Item
    精神疾病患者之自我污名化、家庭功能與 疾病預後之關係
    (2014) 周筱真; Hsiao-Chen, Chou
    研究目的:探討精神分裂症患者與憂鬱症患者之家庭功能是否為自我污名化影響疾病預後的中介因子。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經由國軍三軍總醫院身心科門診就診民眾招募而來,總計納入225位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位、憂鬱症患者75位)。以迴歸分析進行家庭功能在自我污名化對其疾病預後狀態的中介效果之檢驗,其顯著程度經由拔靴法 (bootstrap) 進行估計。研究結果: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污名化、家庭功能與疾病預後達顯著相關。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家庭功能部分中介自我污名化對自尊及憂鬱症狀的影響;在憂鬱症患者方面,家庭功能部分中介自我污名化對自尊、憂鬱症狀、生活品質及無望感的影響。然而,不論精神分裂症或憂鬱症患者其自我污名化對於自我效能的影響中,家庭功能均未有顯著的中介效果。研究結論:精神分裂症與憂鬱症患者的自我污名化經由家庭功能進而影響與臨床預後有關心理狀態。因此,提升精神病患的家庭功能為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疾病預後的可行介入標的。
  • Item
    「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成效探討-以北區某精神專科醫院為例
    (2015) 陳俐樺; Chen, Li-Hua
    本研究旨在評價「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介入,對有參與該方案的病人在精神醫療利用之門診、住院、急診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北區某精神專科醫院於2009-2013年參與「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共2,236人,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該醫院「醫療資訊系統」及「思覺失調症個案管理系統」等資料庫,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方法進行成效檢定。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參與「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病人其精神科門診年就診次數有稍下降,然病人仍維持每年12次以上門診。 二、 「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介入可顯著減少病人強制住院年發生次數、精神科急性病房年住院天數、精神科急性病房年住院次數。 三、 「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介入無顯著減少病人六個月內精神科急性病房再住院次數、急診年使用次數。 建議持續推動「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長期追蹤思覺失調症病人的疾病自我管理情形,將有助於照護實務的規劃以建立病人穩定且長期就醫的規則性及降低精神科的再住院率,盼能進一步降低醫療及社會成本的耗費,為病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