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初衷還是策略?報考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動機之探究(2022) 楊超; Yang, Chao在中國大陸的跨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當中,衍生出一種由中方大學主導,引入外方高等教育機構之師資、課程等資源,嵌入中方大學內部一併來進行招生、授課的稱作「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方式。全球對於跨國高等教育之關注度,特別是在疫情之後其走向,持續升高;且多數視此為一種對比傳統留學富有彈性的措施。本研究之目的,為涉入過往研究忽略的一個大背景,即大陸大學招生錄取機制,結合計劃行為理論之框架釋義各項操作性定義,自編問卷並在全大陸四個地區進行發放,在總計746份的樣本數據的佐證下,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EM)作為分析工具,探究報考此類辦學方式人士之動機。研究結果發現:一、主觀規範對報考態度、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二、報考態度對知覺行為控制、報考動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三、知覺行為控制對報考動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四、在報考態度為自變量,知覺行為控制為中介,因變量為報考動機的模型中,結合「家庭年收入」及「高考水平」作為調節變項可得知,高中生所在的家庭年收入,對其知覺行為控制與報考動機之關係具調節效果。據以上發現,本研究亦對涉及項目之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建議。Item 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灣西部沿海鄉村地區某高中學生為例(2023) 唐婉怡; Tang, Wan-Yi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高中學生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研究對象為臺灣西部沿海鄉村地區某國立高中的441位學生,蒐集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相關資料,研究結果使用的統計分析為: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複迴歸與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析中的Hotelling's T²。研究結果顯示: 一、研究對象過去有接觸電子煙者佔5.2%,未來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者佔6.7%。 二、個人背景變項與主觀規範與行為意圖有顯著相關,但不能在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之外,顯著地增加對行為意圖的預測力,此與研究假設相符。 三、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可由個人背景變項、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所預測,其中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強,態度次之,個人背景變項與主觀規範最弱。 四、個人背景變項、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能夠影響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且知覺行為控制對使用電子煙的「行為意圖」有顯著的預測力。 五、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其構成信念之間的關係: (一)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相乘積未達顯著相關,此與研究假設不符。 (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相乘積為顯著低度正相關。 (三)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相乘積為顯著中度正相關。 本研究之結果提供衛生教育者擬訂電子煙防制教育的介入策略之參考,建議進一步探究如何改變鄉村地區高中學生對使用電子煙的知識與信念且降低其使用電子煙之行為意圖。Item 臺灣適婚男女的性別角色態度及初次約會時負擔約會費用之意圖: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23) 張馨云; Chang, Hsin-Yun目的:隨著社會的演進,現代人對約會及兩性關係的看法也逐漸改變。然而,很多兩性互動的行為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約會時誰應該負擔費用這個議題,一直異性戀男女約會中被廣泛討論,但卻缺少實際研究。故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來探討臺灣適婚男女對約會時所產生之費用的負擔態度與行為,並進行分析與討論。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共收集了568名樣本資料。SPSS 23.0進行研究問題的統計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以了解不同受訪者對負擔約會費用之性別角色態度、付費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分布情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視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男女受訪者在性別角色態度、付費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之差異。皮爾森基差相關係數分析探討男女受訪者的性別角色態度、付費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關係。多元迴歸分析來探討男女受訪者的性別角色態度、付費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意圖的影響。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受訪者的付費態度1、主觀規範與月收入對於台灣適婚男女在約會費用的行為意圖一(在未來與約會對象初次約會時我會負擔約會費用)上具有顯著影響;付費態度1、付費態度3、知覺行為控制對於約會費用的行為意圖二(在未來與約會對象初次約會時我會和對方平分約會中的費用)具有顯著影響。女性受訪者的付費態度1、付費態度2與主觀規範對於台灣適婚男女在約會費用的行為意圖一(在未來與約會對象初次約會時我會負擔約會費用)上具有顯著影響;付費態度1、付費態度3、知覺行為控制對於約會費用的行為意圖二(在未來與約會對象初次約會時我會和對方平分約會中的費用)具有顯著影響。結論:臺灣的適婚男女在初次約會上,仍存在一些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但在認知與態度上還是傾向於性別平等的,尤其是女性大多願意平分約會費用,不過女性在付費意願方面表現出更多的自主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認同男性承擔約會費用的觀念,而男性在性別角色態度和付費態度方面更保守,傾向於承擔約會費用。根據本研究結果,對實務上與未來的研究上提供建議。Item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行為意向--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2012) 白玉鈴; YulingPai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例來分析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行為意向的因素。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編之「影響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問卷」。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出正式問卷720份,最後收回627份有效問卷。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屬於中上程度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各層面有所差異 (一)不同「性別」教師在態度與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歷」教師在知覺行為控制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主觀規範及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行為意向層面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經驗」教師在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向等層面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間具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之聯合預測變異量的達17.6%。其中以「主觀規範」最高,「態度」次之,最後是「知覺行為控制」。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學校行政、教育主管機關與未來研究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國中教師、計畫行為理論、專業學習社群Item 童軍團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童軍團志工為例(2019) 陳威文; Chen, Wei-Wen本研究是探討童軍團成員從事老人服務活動的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影響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新北市政府於2013年推動新北市高齡照顧存本專案,為了因應此政策,童軍團開始推動老人服務活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新北市某國中四位從事三年以上且目前仍在進行老人服務活動的童軍。本研究方法是採用以Kolb(1984)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以及Ajzen(1985)計畫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並且搭配質性研究法中的深度訪談法進行,試圖了解童軍願意從事持續老人服務的動機、持續涉入原因與產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以下三點: 1.童軍團員會主動參與老人服務的動機之原因,從起點行為而言是對於童軍活動的認同,同儕力量是給予參與老人服務的契機,自我成長乃是參與老人服務的支持原因。 2.願意持續涉入的原因,就個人原因而言是正向經驗與立即回饋,就環境原因而言是友善的心靈撫慰與環境,就心路歷程而言,是由關愛其他老人並推及家人。 3.服務後產生的影響,在自身影響是觀念的改變,在挫折影響是以同理心轉化挫折成下次服務的經驗,在成就影響是立即回饋與推及家人。 在經由深度訪談研究之後,發現參與老人服務是相當有意義的,並且獲得的東西遠比其他服務活動來的更有意義,因此此一信念便是支持童軍團員願意參與老人服務的原因,同時亦可拉進家庭成員間距離,使家庭互動更加頻繁。也因如此童軍團員才會願意繼續涉入老人服務活動,並且願意鼓勵周遭朋友參與老人服務活動。Item 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2011) 李靜芳; Ching-Fang Lee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並評價該理論之適配度。本研究為調查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為北部醫學中心接受產檢、懷孕大於12週且無妊娠合併症之孕婦,共621位,平均年齡為31.76歲(SD=3.87)。研究工具為自擬量表,包括基本資料表、孕期運動知識及懷孕期間從事規律運動意向量表。統計方法分別使用SPSS for Windows 14.0程式及LISREL 8.72版統計軟體對理論模式適配進行評量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孕婦對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為正向,且有6成4以上的孕婦表示從今天起至生產前有可能從事規律運動。 二、 外在變項-社會人口學、孕產史、自覺健康狀態及懷孕期間運動知識對孕婦規律運動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具顯著影響。 三、計畫行為理論適用於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模式,整體適配度達到評鑑指標(GFI=0.90、AGFI=0.88、RMSEA=0.062、SRMR=0.074、NFI=0.96、NNFI=0.97、CFI=0.98、(χ2/df)=3.4、PNFI=0.84)。 四、「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皆對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可解釋的變異量為57%。其中知覺行為控制(β=0.68, p<0.01)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β=0.12, p<0.01)。 五、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交乘積和影響態度(γ=0.58, p<0.01)、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交乘積和影響主觀規範(γ=0.87, p<0.01)、控制信念與知覺力量交乘積和(ΣPi×Ci)影響知覺行為控制(γ=0.35, p<0.01)。 六、孕婦規律運動行為之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彼此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計畫行為理論可用來解釋孕婦於懷孕期間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的。知覺行為控制為孕婦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主要決定因子,其次為主觀規範。建議醫護人員應協助孕婦克服在規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並給予孕婦所需的資源,以促使孕婦於懷孕期間能規律運動。Item 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與相關因素研究(2012) 吳昀陞; Yun-Sheng Wu本研究主要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雙北市金融業員工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分層隨機抽樣643位金融業員工,實際回收533份,回收率為83%。以問卷方式收集金融業員工計劃行為理論變項、身體活動量和個人背景等資料。 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變異數分析、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及邏輯式迴歸。 結果發現:身體活動量足夠者為57.8%。知覺行為控制因素能顯著預測身體活動意圖;自覺健康狀況與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是否有規律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意圖能顯著預測工作和家務身體活動量、娛樂、運動和休閒活動量以及身體活動總量。再以路徑分析探討各變項的關係發現,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身體活動意圖,間接影響身體活動。 研究者建議增加金融業員工的控制信念與知覺力,排除身體活動障礙因素,增加運動自我效能,培養規律運動習慣,企業並應規劃合適的健康促進計畫,以促進金融業員工健康。Item 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研究(2009) 謝嘉珍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做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參與者為台北市士林區老人服務中心附設長青大學九十七學年度下學期(第七屆)之60歲以上學員,共105位。本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包含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以及依據開放式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篩選出前70%顯著信念編製而成的結構式問卷。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中的Htelling’s T2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未來半年內從事預防跌倒行為之意圖者佔77.1%。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解釋預防跌倒行為意圖22.7%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項之後,模式的整體增加了17.3%的解釋力,對預防跌倒行為意圖之解釋力上升為40.0%的變異量。三個變項之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其次為主觀規範,態度最低。 三、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以及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間皆達到中度正相關。 四、有/無意圖從事預防跌倒行為者在結果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和知覺力量等信念上有顯著的差異。 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預防跌倒行為意圖的結果,建議未來在老人預防跌倒行為教育時,可強調從事預防跌倒行為幫助老人日常生活行動更小心的重要性並設計增加同儕支持的部分,以增加其從事預防跌倒行為的動機。Item 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07) 賴秀怡; LAI, HSIU-YI中文摘要 本研究運用1991年Ajzen所提的計劃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老人從事規律運動之意圖。 參與者是台北市中山區及大同區長青學苑九十六年春季班課程老人共276位(男性95位,女性181位)。本研究使用兩種研究工具,一為開放性引導式問卷,二為依據開放性引導式問卷填答結果所篩選出的70%顯著信念而編制出的結構式問卷。收集的資料運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複迴歸、複迴歸及單因數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的Htelling,S T2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未來一個月內有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者整體而言占89.1%。 二、 本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可有效的解釋規律運動意圖23.1%的變異量,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後,則顯著增加對規律運動意圖11.4%的變異量,此三者可共同解釋行為意圖提升至34.5%的變異量。其中以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力最高,主觀規範次之,態度最低。 三、 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達中度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交乘積和為中度正相關。 四、 有/無意圖從事規律運動者在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等信念有顯著性差異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2006) 薛惠文; Hui-Wen Hsueh本研究主要運用Ajzen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來探討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以台北縣某國中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七至九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出調查樣本,有效問卷共450份。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先依開放式問卷篩選出顯著信念,再編製成正式問卷,所得資料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對象在未來兩個月內進行體重控制之意圖,以有意圖者占大多數 (52.1%)。 2.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主觀規範可以有效地解釋行為意圖 19.2%,加上知覺行為控制後,此三變項的總變異量達24.3%,其中態度對 體重控制意圖的影響性最大。 3.研究對象對從事體重控制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正相 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呈正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 控制信念呈負相關。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計劃行為理論的假設,並發現計劃行為理論應用在體重控制意圖上,優於理性行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