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2022) 莊驊寧; Chuang, Hua-N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漢民族教師如何將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之多元文化課程建構,並透過民族數學教學檢視達悟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蘭嶼親生合作學習之延續,以及教師專業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向之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透過訪談、課室觀察、檔案文件資料分析與彙整等,以蘭嶼國小六年級一個達悟族班級學生進行研究,從課程建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果、蘭嶼親生師合作學習,以及教師專業成長四個面向,回答研究問題,達成研究目的。研究主要發現有如下四項:一、建構達悟族歲時祭儀、海洋禁忌以及芋頭田文化融入並連結在地生活經驗之民族數學課程具有Tao人之島文化特色;二、實施達悟族文化融入蘭嶼國小數學教學有助於改善達悟族學生數學學習成果;三、進行達悟族民族數學課程得以延續親師生合作學習並傳承達悟族文化;四、實踐達悟族民族數學得以提升蘭嶼現場教師多元文化專業成長。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國民小學教師性別意識型塑及其課室實踐轉化之研究
    (2021) 黃冠閔; Huang, Kuan-M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性別專家教師其性別意識型塑的歷程,在師生互動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成效、挑戰與因應,以及分析其性別意識型塑歷程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所發揮的作用與衍伸的課題。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徑,以便透過課室觀察、訪談以及檔案文件分析等獲得所需的相關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如下六項。綜合上述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有六點:第一,教師性別意識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動態歷程;第二,就讀性別研究所是日後課室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關鍵;第三,性別平等教育不宜「照本宣科」並透過師生互動落實於情境脈絡中;第四,性別專家教師仍有待覺察的「做性別」,突顯教師自省批判能力的重要;第五,參與相關所需的性別研習並持續專業進修助益於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以及第六,教師若未能將已覺知的性別意識落實於生活中,容易降低性別敏感度,造成性別平等教育落實的破口。依據上述研究,提供性別平等教育實踐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體育循環協同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新北市一所國小為例
    (2022) 彭筱茹; Peng, Hsiao-Ju
    本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小100~109學年度的四、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目的旨在探究研究對象在這十年間的健康體適能發展趨勢、比較落實體育循環協同教學後,研究對象與全國常模的健康體適能測驗平均成績、以及探討體育循環協同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與半結構式訪談,蒐集10年間的檢測數據結果分析之,並訪問參與教學的體育教師和學生們,以深入探究教師如何協同設計課程,以及其影響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因素與成果。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落實「體育循環協同教學」之後,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的健康體適能成績有明顯提升。 二、落實「體育循環協同教學」之後,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的健康體適能通過率遠高於全國常模。 三、透過教師所協同設計的課程、多元的教學方式,對國小學童面對健康體適能檢測有正面的影響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於體育教師、學校機構以及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以作為教學、學校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循環協同教學、健康體適能、國民小學
  • Item
    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
    (2006) 方淑儀; Shu-i Fa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的體驗學習,詳細的研究目的為:第一、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的動機;第二、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的體驗;第三、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對於教學場域的影響;第四、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對於其他生活層面之影響。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蒐集、統整相關文獻,包括成人經驗學習理論、自助旅行的內涵以及女性的休閑體驗相關研究,之後選取四位個案,採質性研究取向,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及綜合性的分析探討。歸納研究結果產生以下結論: 一、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者喜愛自己安排旅行的原因為追求掌握感及自由感,也因此對於隨團的旅行方式有諸多的不適應。 二、旅行體驗的架構,包括教育的體驗、逃避現實的體驗、娛樂的體驗及審美的體驗,此四種體驗會隨著自助旅行者的心情狀態而有所變化。 三、國小女性教師從事自助旅行時的勝任感來自於二個層面,包括旅行前的規劃和障礙,以及旅行中的挑戰;克服障礙和挑戰之後的勝任感,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 四、Kolb的經驗學習圈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成年自助旅行者,因為並非所有的受訪者都能完成經驗學習圈的四個階段。 五、國小女性教師不會將深層的想法與學生分享,但是會將不需反思的旅行見聞轉化為教材當作上課輔助教材。 六、國小女性教師自助旅行之後,與自我的連結更為加深,價值觀也會有所改變,在職場及與人的相處具有更開闊的心態。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國小女性教師、政府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經驗學習、體驗學習、女性休閒
  • Item
    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
    (2011) 李佩憶; Pei-I Lee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討六位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在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的經驗與現況。研究者透過和六位研究對象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教師,共21位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的方式進行訪談、互動,並運用文件、書籍、影片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優勢才能發展方面:1.早期觀察,培養優勢才能發展;2.學校為主要學習場域;3.興趣與得到肯定為持續發展動力。 二、學校適應方面:1.僅少數研究對象能同時滿足雙重特教需求;2.學習態度影響學業表現成果;3.良好師生互動關係為學習後盾;4.多數研究對象有互相扶持之同儕關係;5.感官障礙之研究對象較能接受自我障礙。 三、影響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因素: (一)個人方面:1.人格特質為最大影響主因;2.面對內在差異的不同反應;3.需要擁有成就感之舞台。 (二)家庭方面:1.父母以適合孩子特質之方式相處;2.父母的自我成長有助於孩子發展;3.父母對孩子的優勢才能發展給予高度支持。 (三)學校方面:1.多能根據雙重特教需求特質給予調整;2.對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滿足能力不一;3.教師了解雙重特教需求學生狀況;4.優勢才能發展教師之專業與教學方法符合學生需要。 根據以上之研究結論,最後提出建議供給雙重特教需求學生、家有雙重特教需求孩子之父母、學校與相關實務工作人員參考。
  • Item
    臺北縣國民小學特教組長工作困擾之研究
    (2008) 謝靜苹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特教組長之工作困擾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台北縣國民小學特教組長工作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台北縣國小特教組長進行普查。共發出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5份,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及次數分配百分比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特教組長在整體工作困擾屬稍有困擾程度,在工作負荷、人際溝通、特教 專業知能三個向度中,以工作負荷困擾程度最高,人際溝通最低。 二、個人背景變項方面: (一)男、女性的特教組長於整體工作困擾感受無差異。 (二)年齡50歲以上、未婚特教組長、特研所與師範院校特教系畢業者、合格 特教教師及特教組長年資在五年以上者,整體工作困擾感受程度都是最 高。 三、學校背景變項方面:全校班級數愈多、特殊班班級數愈多者及學校所在地 區為鎮者,整體工作困擾感受最高。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對台北縣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學校行政單位、特教組長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 Item
    國民中小學校長特殊教育工作角色–以教師觀點分析
    (2006) 鍾鳳枝; Jong, Feng-Jy
    本研究主旨在瞭解目前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角色之情形,探究以特教教師,普通班教師之觀點,對國民中小學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角色的看法以及對國中小校長推展特教工作角色期望及實際情形之差異。 本研究以台北市和台北縣地區國民中小學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以研究者自編之「國民中小學校長特教工作角色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包括五個向度。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t考驗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學校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踐行現況:發現教師期望校長推展特教工作角色重要性,依序為:「計畫組織與管理」、「支持與激勵」、「領導與倡導」、「溝通與協調」、「督導與評鑑」。角色踐行現況方面,認為校長目前推展特教工作角色的踐行度,依序為:「計畫組織與管理」、「支持與激勵」、「督導與評鑑」、「領導與倡導」、「溝通與協調」。 學校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角色期望和角色踐行的差異情形:五個向度差異性均達顯著水準,校長的角色踐行不如角色期望所預期的理想。不同教師類別,對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踐行的差異情形:特教教師對校長推動特教工作的角色期望明顯高於普通班教師;在角色踐行方面,普通班教師高於特教教師,但其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 不同任教階段的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教工作角色期望和角色踐行的差異情形:國小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殊教育工作的角色期望高於國中教師。國中教師認為國民中學校長在推展特教工作上,踐行度不如國民小學校長。不同縣市的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教工作角色期望和角色踐行的差異情形:台北縣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教工作角色期望高於台北市教師,但其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在踐行方面,台北市教師對校長推展特教工作的角色踐行較台北縣教師高。最後提出ㄧ些對未來研究及相關單位的建議。
  • Item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2012) 王聖捷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 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實際內容、遭遇之困擾與採用的因應方式。本研究為個案研究,邀請兩位中年級初任教師參與研究,以訪談為主,輔以文件分析與觀察進行資料的蒐集,經整理、分析與討論之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班級經營內容: 一、兩位初任教師在幹部選擇、處理學校交辦的行政事務、獎班級目標等 班級行政經營方式上具有相似的做法。 二、經營班級常規,宜「先嚴後寬」。而直接讓學生受到懲處是最好的學習 與執行班規方式。 三、兩位初任教師都未於開學之前就完成教室的佈置,也未曾做整體性的規 畫與設計,往往都是開學後才努力完成佈置內容。 四、親師關係經營上,兩位初任教師了解到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也擁有多 元化的親師溝通管道,但尚未主動創造與家長面對面溝通機會。 五、教學之前,兩位初任教師都會充分準備課程,且視課程需要自行找尋課 外資料補充課文不足,惟科目仍只限於生活性較高的社會科為主;而教 學之中,學生課堂秩序表現,是教師教學最關心的重點。 貳、班級經營困擾 一、兩位初任教師於「班級行政經營」、「班級常規經營」、「班級環境經 營」、「人際關係經營」、「課程與教學經營」五個層面都曾遭受到困 擾。 二、班級行政經營層面上確實遭遇到困擾,然而兩者面對的困擾不同,總計 有幹部訓練、學校行政事務處理、以及午休管理的問題。 三、班級常規經營上,面對處理學生違規、不當行為的問題;以及學生不服 管教的困擾。 四、班級環境經營層面中,兩位初任教師遭遇不同困擾,「教室整潔維持不 易」是兩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五、人際關係困擾可分為三部份 (一) 師生關係困擾為教師角色拿捏,過嚴與過鬆都不當。 (二) 學生同儕關係經營上遭遇班內少數學生與同儕之間相處上的困擾。 (三) 親師關係上,困擾較為不一,從家長角度出發有「質疑教師處罰不 當」、「抱怨親師聯絡次數不足」;從教師觀點而言包含「家長過 於保護子女」與「家長消極管教子女的態度」。 六、課程與教學經營層面困擾,分為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後安排三部 份: (一)課前準備方面困擾,主要為教材問題,包含內容困難與輔助工具功 能不足。 (二)課中實施方面的困擾,主要為課程進度安排不易、課堂秩序不易維 持。 (三)課後安排方面的困擾,主要集中於學生的作業上,缺交作業與訂正 情形不佳的問題。 参、因應方式 一、積極性採取「自行尋找解決方法」、「請教學校資深教師」與「上網蒐 尋資料」。 二、消極性採取「被動處理」方式,「盡自己教師本份」心態。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之調查
    (2014) 陳昱任; Yu-Ren Chen
    中文摘要 目的:吸菸的危害對國小學童的威脅日益嚴重,但國內探討國小學童菸害研究尚有不足,故本研究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不吸菸行為意圖的相關因子與現況。方法: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擇新北市八所國小高年級學童作為調查對象,以橫貫式調查進行研究,研究樣本數359人。本研究運用多元階層複迴歸進行分析。結果:計畫行為理論中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可以有效預測不吸菸行為意圖(R2=72.2%)及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 (R2=69.8%),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與不吸菸行為意圖皆呈正相關;個人層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嘗試吸菸經驗可以有效預測不吸菸行為意圖及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嘗試吸菸經驗與不吸菸行為意圖皆呈負相關。主觀規範在整體迴歸模式中預測力最強,個人層次中社會人口學變項以嘗試吸菸經驗之預測力最強。男生對家長、師長、同學的規範遵守程度較女生低。較喜愛上學學童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不吸菸行為意圖、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愈高。曾經有菸品接觸經驗之學童,態度、主觀規範、不吸菸行為意圖、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較差。個人層次中,喜愛上學者,佔68.8%;自覺菸品獲得困難者為最高,佔73.7%;有嘗試吸菸經驗佔10.6%。環境層次中,家人物質與同儕使用,皆以接觸菸品為最多;二手菸暴露率為67%。結論:計畫行為理論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變項預測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之效果佳,建議應提早在國小階段實施菸害防制課程,課程內容可參考計畫行為理論之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變項設計,並考量二手菸危害與性別差異因素,以增強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並維持穩定性。 關鍵字: 行為意圖、國小、計畫行為理論 
  • Item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國小校園服務方案之實施評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6-06-??) 趙曉美; 王麗婓; 楊國如; HSIAO-MEI CHAO; LI-FEI WANG; KUO-RU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