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臺灣中高齡者社會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成功老化的中介效果
    (2024) 李使亭; Lee, Andrea Christine T.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中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成功老齡化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此外,它旨在檢驗成功老齡化作為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的中介作用。該研究特別針對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和中正區的中老年人,使用便利抽樣法來選擇參與者共收集了238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106名男性(44.5%)和132名女性(55.5%)。隨後使用SPSS描述性統計和Pearson相關分析來進行統計分析,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型作為本研究的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示:(1)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正相關;(2)社會參與以及成功老化是有相關;(3)成功老化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4)成功老化證明其對預測社會參與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的中介效果。該研究的結果為對這一特定研究領域有著強烈興趣或熱情的專業人士提供了專門的知識和觀點。
  • 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
    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執行功能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研究──以認知彈性、情緒智力為中介變項
    (2023) 許庭玉; Hsu, Ting-Yu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執行功能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並探討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對其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便利抽樣自2所國中共7個班級回收169份有效樣本,其中男生96人,女生73人。研究工具為「認知彈性量表」、「情緒智力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與「操作式執行功能測驗:Cold Hot Simon Task」,並透過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process中介效果分析(model4)、process序列中介效果分析(model6)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其中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選擇性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而情緒智力對國中生認知彈性─控制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相關有顯著中介效果。第二,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在熱抑制與生活滿意度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即熱抑制分數較低(表現較佳)的國中生,會透過提升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正向影響生活滿意度。第三,認知彈性與情緒智力在冷抑制與生活滿意度間不具有序列中介的效果。依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相關討論,並對學校教育現場、輔導工作現場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大學生完美主義、學習倦怠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大學歸屬感之中介效果
    (2023) 林宜薇; Lin, Yi-Wei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擔憂向度)、大學歸屬感、學習倦怠(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及情緒損傷向度),以及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並探究大學歸屬感是否在其關聯路徑中扮演中介角色。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大學在學生,共554人,研究工具採用「完美主義量表」、「大學歸屬感量表」、「學習倦怠量表」,以及「生活滿意度量表」。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資料分析,並且透過拔靴法(bootstrapping)檢定中介效果是否顯著。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的奮力向上向度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具顯著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大學歸屬感則具顯著正相關;完美主義擔憂向度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認知損傷及情緒損傷具有顯著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大學歸屬感則具顯著負相關。同時,大學歸屬感中介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情緒損傷之關係,及完美主義奮力向上與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在完美主義擔憂與筋疲力竭、心理疏離、情緒損傷之間,完美主義擔憂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大學歸屬感亦同樣具中介效果。整體而言,大學歸屬感能預測較低的學習倦怠與較高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前述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學術研究與大學輔導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
  • Item
    臺灣成年早期個體之身心與關係適應及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以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
    (2022) 游皓銓; Yu, Hao-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成年早期個體的自我分化、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關聯,並探討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和身心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介於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的台灣成年人,並採用網路問卷形式進行施測,共計蒐集482份有效樣本。研究使用「中文版自我區分量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關係適應量表」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及中介效果分析等統計方法檢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樣本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適應、關係適應狀況中的矛盾/衝突向度為顯著負相關,與關係適應狀況的滿意/成長、自主共生向度及生活滿意度則為顯著正相關;此外本研究樣本之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中的滿意/成長、自主共生向度及生活滿意度為顯著負相關,與關係適應狀況中的矛盾/衝突向度則為顯著正相關。二、本研究樣本之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關係適應狀況間為部分中介效果。三、本研究樣本之自我分化程度在身心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相關研究以及臺灣成年早期個體諮商輔導實務之建議。
  • Item
    心理健康與韌性作為自覺身體健康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以台灣COVID-19三級警戒時金融業為例
    (2023) 楊凡靚; Yang, Fan-Ching
    本篇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台灣地區三級警戒期間金融業從業人員居家辦公型態,了解不同背景變項與韌性、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並探討以韌性及心理健康(憂鬱、焦慮與壓力)是否作為自覺健康狀態與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子。本研究採匿名且透過網路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蒐集資料時間為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截止,研究對象為金融從業人員,包含金融業、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工作者,採取滾雪球式方式蒐集,策略是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LINE等發送邀請給金融業受測者,受測者填寫問卷前皆了解研究目的及同意填寫問卷後開始作答,2021年8月5日至2021年8月31日期間共回收44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共439份。本研究採用R進行SEM,檢視韌性與心理健康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韌性、心理狀態(憂鬱、焦慮及壓力)分別在自覺健康狀態與三級警戒期間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論:除了提升自覺健康狀態外,增加個人韌性程度及減少憂鬱、焦慮及壓力,皆可增加對於三級警戒期間之生活滿意度。建議未來可研究如何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同時可以研擬如何增強韌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同志族群的社會支持、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
    (2021) 丁琬玲; Ding, Wan-Ling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同志族群之社會支持 、心理幸福感 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驗證社會支持在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之 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男同志 、 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為對象合計共 733名 。 採用 「 心理幸福感量表 —簡式中文版」、「多向度 知覺的 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滿意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以 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與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一、 同志族群的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中度顯著的正相關。二、 不同生理性別、性傾向以及教育程度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感情狀態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部份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三、 社會支持在同志族群之中,可完全中介心理幸福感之正向關係( PR)、個人成長( PG)兩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部份中介心理幸福感之自主性( AU)、環境掌控 EM)、生活目標 PL)、自我接納 SA)四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 Item
    臺灣成年人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平衡時間觀、心盛為中介變項
    (2021) 鄭念茲; Cheng, Nien-Tzu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成人志願服務動機、生活滿意度、心盛和平衡時間觀的關係,藉由年齡階段、生理性別為背景變項,檢驗各變項間的差異。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20歲以上(含20歲)的志願服務者,共728人,研究工具包含「志願服務動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時間觀量表」與「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統計、Pearson相關、多元迴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呈列如下:一、志願服務動機、平衡時間觀、心盛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 二、平衡時間觀與心盛對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有序列中介效果。 三、不同年齡階段成人之志願服務動機、平衡時間觀、心盛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志願服務動機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高年齡;生活滿意度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中年齡顯著小於高年齡;平衡時間觀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中年齡;心盛方面,低年齡顯著小於高年齡。不同生理性別成人之志願服務動機、生活滿意度皆具有顯著差異,男性的志願服務動機與生活滿意度皆小於女性。   本研究將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家有學齡前子女之已婚就業女性其家務工作、支薪工作與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之影響: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
    (2012) 糠明珊; Ming-Shan Kang
    本研究在探討家有學齡前子女已婚就業女性之家務工作、支薪工作以及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的影響。採分層比例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臺灣28所幼兒園進行問卷調查,共得356份有效樣本。研究工具包含「生活滿意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家務工作壓力量表」以及「支薪工作壓力量表」,並以SPSS 19及AMOS 18進行資料分析,再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考驗。本研究在控制背景及其他因素後,主要分析結果如下: 一、家務工作對生活滿意的直接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家有學齡前子女全職女性之子女教養壓力對生活滿意產生顯著影響,然而家務勞動壓力、子女教養負擔以及家務勞動負擔則不影響其生活滿意。 二、支薪工作對生活滿意的直接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家有學齡前子女全職女性之支薪工作特性以及支薪工作壓力對其生活滿意不產生直接影響。 三、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的直接及中介效果 1.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的直接效果 本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產生顯著的直接影響,在考量控制因素以及家務、支薪工作因素後自我效能對於生活滿意度仍具其解釋力。 2.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的中介效果 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呈現在支薪工作專業自主特性、專業自主壓力與工作需求壓力對生活滿意的影響徑路。也就是說、工作專業自主特性及壓力越高,則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其生活滿意也越佳。然而,工作需求壓力越高時,將透過自我效能的削弱,而對其生活滿意產生負面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就業女性、家庭生活教育、政府、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
  • Item
    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
    (2007) 曾慶玲; Tseng, Ching-Ling
    家庭主婦常是被學術討論或是政策制定上忽略的一群人,但已婚女性中家庭主婦卻佔半數左右,她們的聲音應該被聽見。過去多數家庭主婦研究並未採取明確理論取向,有明確理論取向的則較多採用女性主義取向,女性主義取向多關注家庭主婦的依賴與限制,較少考慮家庭主婦的自主性。而生命歷程理論關注社會歷史脈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強調在社會歷史脈絡下個人自主行動力的展現。因此本研究採用生命歷程理論探討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期更深入了解家庭主婦的生活概況。 本研究採用質量混合方法,量化研究部分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有效樣本共418人,以結構方程模式建立家庭主婦生活滿意模式。質性研究部分則結合生命史訪談與生命圖表,採立意取樣從量化樣本中選取研究參與者共7人,每位研究參與者訪談2次,並全程錄音轉譯成逐字稿再進行分析。 整合量化與質性資料,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家庭主婦的生活軌跡與轉折: 從生命圖表發現結婚造成多數人生活滿意的轉折,且生活滿意都是往下降的,由此可見,結婚是家庭主婦生活滿意軌跡轉折的重要事件。除了結婚之外,尚有生活的連結面向因素的影響,使家庭主婦生活滿意下降。而讓家庭主婦生活滿意提升的因素,則是自主行動力的展現。 二、影響家庭主婦生活滿意因素,依生命歷程理論原則整理如下: 1.時機面向:研究發現成為主婦的時機對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有負向的影響、結婚與生育時機對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則有正向的影響。 2.生活的連結面向:研究發現家庭主婦的家庭社經地位、知覺家人對主婦評價、知覺社會對主婦評價、家人關係、配偶支持對家庭主婦生活滿意有正向的影響。 3.歷史的時間與空間面向: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社經地位愈高、成長年代社會價值觀愈現代,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愈高。 4.自主行動力面向:研究發現自願選擇成為主婦、正向的自我概念、積極的角色調適,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愈高。 量化模式中,「自我概念」、「選擇成為主婦行動力」、「家庭社經」、「社會對主婦評價」、「家人關係」可以有效解釋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達39%;其中生活的連結和自主行動力面向對生活滿意的解釋力較大,而角色調適對生活滿意的影響則未獲支持。時機、歷史的時間與空間面向則是透過自主行動力對生活滿意有間接的影響。質性資料也發現自主行動力對家庭主婦生活滿意的影響,同時也發現生活的連結面向與自主行動力面向間的交互影響。因此整體看來,可以發現自主行動力對家庭主婦生活滿意的重要影響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家庭主婦、學校、家庭教育及其他推廣機構、社會大眾及政府、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