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在生物表現之關聯探討(2024) 陳鴻任; Chen, Hong-Ren自然學科的才能發展需要學生長期的澆灌與培養,因此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一年級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間的現況與相互關係。主要目的為發展「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資優生生物表現才能發展量表中各分量表之現況,然後分別檢測「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的測驗工具品質;最後,建立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本研究為量表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量表,正式研究對象則是全國共分成北中南東地區,共369人,調查結果將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與結構模型進行驗證,最後發現如下:一、「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具有高信效度。二、相較於一般生,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表現良好。三、資優生身分別、對生物有興趣、小學曾是資優生和得過科學相關競賽獎項之學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中具有顯著差異。四、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可信度與解釋力。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學校與家長了解資優學生獨特的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為資優生創造生物學習全面性的才能發展。關鍵詞:資優學生、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生物表現、結構方程模型Item 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研究(2009) 顏巧怡; Chiao-Yi Ye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間的情形。以全國高中一、二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1065人,並以自編之「正向心理特質量表」為研究工具,量表回收後將施測結果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整體高中學生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表現普遍屬於正向。 二、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方面,性別在「勇氣」及「人道關懷」達顯著差異,男生在「勇氣」向度得分高於女生,女生在「人道關懷」向度顯著高於男生;年級在「勇氣」達顯著差異,一年級的得分高於二年級;普通班與資優班在「人道關懷」及「未來遠景」達顯著差異,資優班的得分均高於普通班;學術性向與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在「勇氣」達顯著差異,學術性向優異學生的得分較高。 三、在正向支持環境方面,性別在「總量表」及「社會」、「學校/教師」、「同儕」向度達顯著差異,女生得分皆高於男生;年級在「學校/教師」達顯著差異,一年級的得分高於二年級;普通班與資優班在「家庭」達顯著差異,資優班學生所獲得的正向支持度較高。 四、在志願服務傾向方面,男生和女生在「全量表」及「利己傾向」、「利他傾向」向度皆達顯著差異,女生之得分皆高於男生;年級及班級類型則未見有差異存在。 五、認知—情意交織特質及正向支持環境能有效預測志願服務傾向,解釋量達47.5%。從結構方程模式(SEM)檢驗架構模型發現,正向支持環境對於志願服務傾向具有較高的預測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進一步研究之參考。Item 國小資優生師生關係與性別之研究(2008) 程煒庭; Wai-Tim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教育師生性別與師生關係等相關變項之交互作用,主要目的為:(一)探討國小資優教育之師生關係現況;(二)探討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師生關係之差異情形;(三)探討國小資優教育中,師生不同性別變項、不同教師組別之師生關係差異情形。 研究者以自編之「師生關係與性別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台北縣市187位國小四、五、六年級資優生以及同年級的169位普通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不同學生性別、教師性別、教師組別之國小資優生師生關係的差異情形。量表施測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研究結果如下: 1.國小資優生與教師之師生關係普遍屬於正向,不因教師組別(普通班、資優班)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變異程度較與資優班教師大。 2.國小資優生、普通生與普通班導師之師生關係並無差異,但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在角色期望分量表上的得分變異程度較普通生大。 3.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班導師的師生關係,會因「學生性別」及「教師性別」二個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而有所差異。在普通班男性導師班上的國小男資優生之師生關係,較普通班男性導師的國小女資優生良好;在普通班女性導師班上的國小女資優生之師生關係,較身處普通班時男性導師的國小女資優生良好。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實務及研究上之建議做為參考。Item 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探索(2014) 許予宸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調查臺灣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現況,瞭解自我傷害動機與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連,探討情緒調節、心理分離個體化對自我傷害的影響,並探討情緒調節在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之間的中介情形。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對象為779位公立高中職學生,男性435人(55.8%)、女性344人(44.2%)。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青少年過去一年內至少有過一次自我傷害行為的比例為39.8%,最常使用的自我傷害行為類型為用拳頭捶打牆壁、割傷自己、咬自己到皮膚受傷、用拳頭打自己以及頭撞牆壁。其中,自我傷害頻率與衝動失控有關。不同自我傷害動機在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會呈現不同樣貌。同時各種自我傷害行為類型也會受到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動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透過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可以有效解釋自我傷害行為的有無。最後,情緒調節為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的部分中介變項。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青少年輔導與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之因素(2016) 薛家明; Hsueh, Chia-Ming有鑑於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出國留學攻讀學位的人數逐年下降,長久下去將不利於我國海外人才庫的積累,進一步影響我國國際學術版圖。國內外對於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留學的個別推拉因素的討論,鮮少針對長期留學的原因進行理論性的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大學生對於出國留學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對出國留學行為意向之影響,以建構我國大學生出國留學行為意向模式。本研究以六所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影響大學生出國留學行為意向因素問卷」進行調查,共計發放480份問卷,回收41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87%,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集群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除性別外,其餘變項對於出國留學意向有顯著差異: (一)研究型大學學生在多項因素上顯著高於教學型大學學生 (二)工程和商管領域學生較擔心生活適應和語言溝通問題,外文領域學生的出國留學意向最高 (三)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好的學生,其出國留學意向顯著高於較差的學生 二、根據社經背景高低及出國留學意向高低作區分,大學生在出國留學上可分為四種樣態:自主型、潛力型、勤奮型、困乏型,學校應對於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協助。 三、大學生認為學校所能給的幫助有限,國內各大學應加強其在輔導學生出國留學上之角色。 四、計畫行為理論適合用於解釋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之影響因素: (一)我國大學生對於出國留學多持肯定態度,以行為態度對於出國留學意向之影響力最為顯著,其次為主觀規範,最後為知覺行為控制。 (二)基於信念的因素與所對應的直接測量因素有顯著相關。 五、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之模型架構配適度妥適。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政府應強化對於公費留學的經費編列與補助、加強與民間單位的合作、增加低家庭社經背景學生短期出國留學機會、提出跨部會合作方案,兼顧長短期留學者需求、教育部國際化品質視導應強化鼓勵本地生出國留學指標;建議大學應考量不同學生的情況給予不同的協助、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主動提供學生出國留學所需資訊及服務,以及協助學生精進外語能力;針對未來研究者,建議可增加研究變項(如:人格特質、行為)、增加研究領域別、增加研究對象至研究生,或是與短期留學做比較,以提昇研究之全面性。Item 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影響模式之建構與驗證(2012) 李淑玲; Shu-Lin Lee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市民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的情形及其相關,並探討臺北市市民之背景變項、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預測功能以及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之直接和間接影響效果及影響路徑。 首先經由文獻分析有關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概念,再探討其內涵與因素,然後綜合相關研究,以瞭解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影響因素。其次,以自編「社會資本、休閒行為與健康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採分層比率抽樣,問卷共發出1000份,有效問卷計338份,有效問卷率33.8%。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因素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出以下的結論:一、臺北市市民之社會資本趨向中等程度且對規範評估最高;二、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動機趨向中上程度且頗為一致,並以社會性動機最高;三、臺北市市民之休閒參與以日常閒逸型態參與程度較高;四、臺北市市民之休閒阻礙趨向中下程度且以結構性阻礙最高;五、臺北市市民之休閒滿意度趨向中上程度且以放鬆面向最滿意;六、臺北市市民自覺健康之評估趨向中上程度且對社會健康評估最高;七、社會資本愈高,休閒動機愈高,休閒參與程度愈高,休閒阻礙愈低,休閒滿意度愈高;八、社會資本愈高,自覺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整體健康愈好;九、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有相關;十、休閒行為與健康有相關;十一、臺北市市民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社會網絡、規範、社會參與、信任、社會性動機、藝能活動參與型態、日常閒逸參與型態、個人內在阻礙、心理面向滿意度能有效預測健康;十二、社會資本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三、休閒行為之休閒阻礙能夠直接負向的影響健康,而休閒滿意度能夠直接正向的影響健康;十四、休閒滿意度在社會資本影響健康之路徑,具備中介變項之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以及所歸納的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政府機關、休閒實務者、臺北市市民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Item 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2006) 魏米秀; Mi-Hsiu Wei本研究旨在發展切合本土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式。採質量結合方式,第一階段為焦點團體訪談,以質性研究結果發展假設模式及量化測量工具;第二階段為量性問卷調查,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假設模式的適配性。 焦點團體訪談共進行六場,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影響力、人際社會影響力及物質環境影響力。量性問卷調查共回收1071份有效問卷,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蔬菜攝取頻率為平均2.17次/日,水果為0.94次/日。處於較高行為改變階段者,蔬果攝取頻率有較高的趨勢。 二、研究假設模式在經過修正後,整體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達可接受水準,且套用至效度樣本的嚴謹複核效度可成立。模式自變項對蔬果攝取行為的解釋力達75%,影響力最大的為蔬果可獲性,其次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三、「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蔬果可獲性」在「蔬果口味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 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為多層面影響力。本研究也針對蔬果攝取議題的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社會密度、空間密度及親密度對消費者擁擠知覺、消費情緒及消費意願之影響(2006) 李佩真; Pei-Chen Li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餐廳內空間及社會性的密集程度以及與共餐者之親密程度如何影響消費者擁擠知覺、消費情緒及消費意願。在進行文獻回顧之後,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技術將各變項依據其假設關係建立一個路徑模式以檢驗各變項之間的關連性。 研究設計使用實驗法,以「空間密度」、「社會密度」與「與共餐者之親密度」為本研究操弄之自變項,實驗採行2×2×3三因子混合設計,分別為空間密度(高空間密度 vs. 低空間密度)、社會密度(高社會密度 vs. 低社會密度)、與共餐者之親密程度(高親密程度 vs. 中親密程度 vs. 低親密程度)等,實驗步驟是先讓受試者閱讀虛擬的故事情境,再利用彩色圖片讓他們模擬當時餐廳內的擁擠程度,接著依當時感受填答問卷,其中「社會密度」及「與共餐者之親密程度」二因子以受試者間方式進行測驗,讓每一位受試者只能接受單一種的「社會密度」、「與共餐者之親密程度」所構成的實驗情境,至於「空間密度」因子則採用受試者內方式進行情境模擬,同一位受試者將以隨機順序接受「低空間密度」及「高空間密度」二種不同的情境模擬。虛擬故事情境依此分為十二個版本,並於版本中隨機排列各個選定的操弄。研究樣本來自294位台灣師範大學大學部之學生,這些資料經過電腦處理之後,使用SPSS 12.0版與AMOS 6.0版軟體進行各項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在直接效果的部分,「空間密度」及「社會密度」對於「空間擁擠知覺」與「社會擁擠知覺」有正向的影響,而「空間擁擠知覺」對於「正向消費情緒」有負向影響,對「負向消費情緒」有正向影響;「社會擁擠知覺」對於「正向消費情緒」有正向影響。「正向消費情緒」及「負向消費情緒」對於「消費意願」則分別有正、負向的影響,此外,受試者本身對於擁擠的容忍度,亦會對擁擠知覺對消費情緒間的關係產生部分調節作用,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多數假設受到支持。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Item 影響服務失誤後消費者情緒、滿意度與抱怨意向之研究-以餐飲業為例(2006) 林桓妃; Lin, Huan-fei服務失誤所引起的顧客抱怨在行銷領域中為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對企業而言,減少服務失誤為品質管理的一部份,對顧客來說,經歷服務失誤的消費經驗,往往會影響之後的行為表現。團體在人們的社會中,是生活的一部份,團體的消費者通常可為業者帶來較多的商機,但相對的,若在不滿意的消費情境下,團體的消費者所帶來的威脅與衝擊也可能會較大。然而在先前研究中,團體消費者的議題,較少談論服務失誤的議題,且對於服務失誤嚴重性的主題更是鮮少談及。因此本研究透過團體的觀點,以餐飲業的服務失誤為例,了解在不同的服務失誤嚴重性中,消費者個人的情緒改變,對於滿意度與抱怨意向之影響。 本研究採3×3×2三因子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包含服務失誤嚴重性,分為輕微、普通與嚴重三種程度;他人情緒變項依表達程度分成無表達、生氣與憤怒三種型態;團體大小變項則包括大團體與小團體。以問卷做為資料搜集的工具,問卷內容包含正向與負向情緒題目、滿意度題目、抱怨意向題目、情境真實性檢驗題目以及人口統計變數。數據分析工具以變異數分析(ANOVA)與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假設的檢驗。 研究對象為324位大學生,共有效回收293份問卷。研究結果顯示,服務失誤的嚴重性會對消費者的負向情緒造成正向的直接影響,而對正向情緒與滿意度皆有負向的直接影響;其次,消費者的滿意度與抱怨意向皆會受到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影響;此外,正向情緒與滿意度對於抱怨意向皆有負向的直接影響,且負向情緒對抱怨意向有正向的直接影響;最後,負向情緒與正向情緒皆會透過滿意度的中介對抱怨意向造成影響。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大部分皆獲得支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與實務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