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雙北市國中教師合作學習教學意願與實踐之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
    (2021) 鐘丹伶; Chung, Tan-Ling
    本研究之目的是為了瞭解國中教師對於合作學習的教學意願與實踐現況,分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對於合作學習教學意願與實踐兩面向的差異情形,以及探討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在教學意願與實踐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以民國一〇九學年度雙北市市立國中社會領域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共得179份有效樣本,並將蒐集到的樣本以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教學意願偏高,但仍有教學能力或節數上的限制與阻礙。 二、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應用與評量反思上皆展現較佳的實踐情形。 三、在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教學意願整體或部分向度方面,不同教學年資、合作學習之使用頻率,是否曾於師培期間修習合作學習相關課程,以及任教於不同區域之學校的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於部分向度有顯著差異。 四、在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整體與部分向度方面,不同合作學習之使用頻率的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有顯著差異。 五、雙北市國中社會領域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教學意願與教學實踐兩面向有顯著相關。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中社會領域教師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一位國小教師的課程意識與國語文教學實踐之旅
    (2020) 魏俊陽; Wei, Chun-Yang
    本研究旨在探究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轉化歷程及兩者之關係,並探究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採用敘事探究,透過半結構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歷程依時間軸之順序為師專時期、初任教師時期、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及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 二、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課程本質的認識從教科書即文本轉化至從個人擅長學科語文出發,再轉化至低年級學生角度學習思考,最後為全語文教學;在學科知識的掌握上從教學即技術轉化至聚焦學科本質,調整教學策略,再轉化至從音樂教學啟發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教學;在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及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從教師中心轉化至逐漸轉向學生中心思考,再轉化至因Montessori教學模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最後為因Maslow需求層次影響以學生為中心;在和外界溝通之心智思考與個人實踐行動之批判思考歷程從無轉化至環境敏覺力,再轉化至環境調適度提升,最後為班級活動結合行政政策延伸教學。 三、溫美玉老師教學實踐轉化依歷程及內容,在實施型態,從傳統講述教學轉化至小組討論,再轉化至音樂教學融入語文教學,最後為單元主題教學;在課程內容,從第一、二階段均為教科書中心,再轉化至跨領域教學,最後為跨領域主題式、跨單元;在實施策略,從無轉化至故事教學及提問,再轉化至故事教學、提問及Montessori教學模組,最後為結合班級經營與鷹架運用;在情境感知上,從無轉化至單一到多元,再轉化至結合學校生活情境,最後為結合生活情境與師生平等信任;在教學評量上,從無轉化至紙本到評量,再轉化至最後兩階段均為多元評量;在教學資源,從無轉化至自我精進師專進,再轉化到繪本及圖書館資源。最後為影片、繪本、小說及輔具。 四、溫美玉老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之關係,自初任教師後期產生交融,而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前期,兩者交融出跨領域教學之區塊;在南師附小成立備課Party後期,兩者交融區塊最多,尤其以學生為中心之課程與教學之思考最為一致。 五、溫老師成立之溫老師備課Party網路社群之影響為引領老師們進行一場由下而上的體制內溫柔教育改革,藉由紀錄與分享個別的教學案例,激發更多教學創意及提升老師自我專業感知,讓參與的老師藉由網路社群分享,進而實踐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形成自發、互動、共好的自主學習樣貌。也是目前全臺超過十萬人參與最大的教育學習網路社群。 本研究最後提出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互為共構的課室風景、教師自我精進成長改善教學成效、教師社群的形塑與共好及在職進修的助力與師培課程的重要他人之建議,期盼能為我國的108課綱之課程與教學提供一些反思。
  • Item
    得勝課程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2006) 金毓翎; Yiu-Ling J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得勝課程教師信念及教學實踐。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進行為期五個月實徵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資料來源包括訪談、教室觀察,以及相關文件等。以期對兩位得勝課程師之信念及教學實踐能有整體的瞭解。 本研究依研究發現歸納出如下: 一、得勝課程教師信念形塑因素方面 (一)「宗教信仰」是形塑得勝課程教師信念的主要因素 (二)個人教育因素有助於引導得勝課程教師信念 (三)環境因素有助於得勝課程教師信念修正 二、得勝課程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 (一)得勝課程教師信念與教學實踐呈現一致性 (二)得勝課程教師信念經由界定、過濾與判斷影響了教學實踐 (三)每一項教學實踐反映多項得勝課程教師信念 三、影響得勝課程教師信念付諸實踐的因素 (一)得勝課程教師信念的實踐受到個人心力與外在環境的挑戰 (二)外在環境的彈性與支持間接協助了得勝課程教師信念的實踐 (三)宗教信仰是得勝課程教師信念實踐的主要助力
  • Item
    臺北市國中國文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認知與教學實踐之研究
    (2014) 邱韻如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國文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認知與教學實踐之現況,探討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認知與教學實踐之關係。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設計問卷,以臺北市公立國中現職國文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382份,最後將調查結果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多重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臺北市國中國文教師對於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之教學認知程度良好,以「理論認知」向度表現最佳。 二、臺北市國中國文教師對於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之教學實踐程度良好,以「教學方法運用」向度表現最佳。 三、國中國文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認知因「不同最高學歷」、「任教不同班級學生數」、「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國文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教學實踐因「不同最高學歷」、「不同教學年資」、「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國文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認知整體與教學實踐整體之間呈正相關。 六、國中國文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認知,在四個預測變項上,對教師教學實踐表現有較高的解釋變異量,達57.1%,其中又以「教學方法認知」的解釋變異量最高。
  • Item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之研究
    (2014) 陳珍珍; Chen Zhen Z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情情,並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和學校環境變項的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之差異,進而探討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臺北市38所公立國中英語教師,共發放386份問卷,回收345份,回收率達89.38%,有效問卷為340份,可用率達98.55%。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為佐證問卷調查結果,訪談調查樣本中一位英語教師。 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壹、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屬「中上程度」。 貳、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因「任教班級平均學生人數」不同,有顯著差異,未因「教育程度」、「教學年資」與「擔任職務」產生顯著差異。 參、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因「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規模」不同,有顯著差異。 肆、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實踐情形屬「中等程度」。 伍、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實踐因「教育程度」、「任教班級平均學生人數」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未因「教學年資」與「擔任職務」產生顯著差異。 陸、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實踐因「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規模」不同,有顯著差異。 柒、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與實踐有顯著相關。 捌、 臺北市國中英語教師課程教學認知能有效預測課程教學實踐。 依據上述結論,對教育主管單位、國中英語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為難相間:高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差異之敘事研究
    (2018) 曾祥瑞; Tseng, Shyang-Ruey
    本研究以臺北市山陽高中(化名)106學年度高一體育班為研究對象,以敘事研究的方式透過訪談、觀察與文件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企圖瞭解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必頇同時面對學校課業學習、專長訓練暨體育競賽的情況下,其學習經驗與生涯升學進路的差異為何,而這些差異與經驗將如何影響與轉化教學現場中體育班學生與一般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檢視與反思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價值觀,藉以進一步瞭解高中體育班在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限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希冀作為未來高中新課綱體育班體制規劃及其課程與教學安排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身份上的差異,讓學生必須有所選擇,卻容易造成負面影響;而因為不被理解的現況容易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絆腳石,無法真正落實適性教學,班級經營管理也不易掌握,體育班成為學校師生的鴻溝,學生學習困境更嚴峻、教師教學實踐也更為艱辛。因此,有鑑於體育班學生校園作息相差甚大,建議任課教師宜規劃適用體育班各學科之教材,以及相應的評量暨升學規準,進而提高學習動機,更可以讓學生在校園中不會感受被邊緣化。而當學習的價值意義得以確認後,升學進路的規劃與輔導才能跟進,讓體育班學生做出最適性的選擇,為自己努力。
  • Item
    運用案例工作坊促進幼教教師教學省思與教學實務之研究
    (2013) 彭欣怡; Peng, Hsin-yi
    本研究邀請幼教教師進行案例工作坊,在案例工作坊中透過案例討論與案例撰寫,瞭解幼教教師參與案例工作坊的進行過程,以及其參與案例工作坊之後,在教學省思及其教學實務的表現情形。 本研究共邀情十一位研究參與者參與案例工作坊,自99年8月至101年4月進行資料收集,資料收集方式有案例工作坊之案例討論與團體訪談、研究參與者之個別訪談,以及案例工作坊網站資料、研究參與者所撰寫之案例,歷次討論案例之回饋與分析、教學紀錄等文件檔案。案例工作坊共進行六次案例討論、以及四次討論研究參與者所撰寫之案例。 案例工作坊的進行依討論內容之不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案例討論期,為討論已出版之案例。第二階段為案例撰寫準備期,此時期為舒緩研究參與者撰寫案例以及分析、回饋之壓力,邀請曾經寫過案例的研究參與者分享其案例與撰寫歷程。第三階段為案例撰寫討論期,研究參與者分享其撰寫之案例。 研究發現,案例工作坊運作方式的改變受到參與人數、工作坊之書寫壓力的影響。而案例討論之深度受研究參與者年資、教學經歷、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動以及案例之選擇與撰寫之案例有關。 案例教學法促進幼教教師省思,進而在教學實務中行動改進教學。研究參與者透過案例討論與撰寫在教學省思方面有親師溝通、與合班教師互動、特殊幼兒輔導以及幼教相關制度和自己所處園所的環境。研究參與者在省思之後實際付諸行動而增進其教學實務方面,有親師溝通、與合班教師互動、特殊幼兒輔導、重視記錄等。案例教學法也幫助教師思考教學情境中不同角色的立場和積極面對與處理教學上的人事物。教師省思的層次涵蓋教學行為、信念、自己與他人關係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學習方式 期待本研究進行案例工作坊之經驗,能提供未來欲進行案例教學法以及相關研究的參考,也期待能鼓勵教育相關單位推廣並進行案例教學法,讓幼教實務工作者將自己的教學故事傳承下來,並藉由案例討論與分享促進其專業成長。 關鍵字 案例教學法 案例工作坊 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省思 教學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