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心理中介與人際調節變項探究
    (2020) 張名妤; Chang, M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運動員認同、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和運動倦怠之相關性,並探討自我概念和自尊在運動員認同和運動倦怠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及人際親密能力在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私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五學生運動員,採用紙本問卷及網路問卷進行施測,紙本問卷以臺北地區運動競技相關科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班級施測,共蒐集63份有效樣本,網路線上問卷則有381份有效樣本,總共蒐集444份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運動員認同量表」、「運動員倦怠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及「人際親密能力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中介效果分析及調節效果分析等統計方法檢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樣本的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為顯著負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員認同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有顯著正相關;本研究樣本之運動倦怠與其自我概念、自尊以及人際親密能力皆具有顯著負相關。 二、本研究樣本之自我概念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三、本研究樣本之自尊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 四、本研究樣本之人際親密能力在其運動員認同與運動倦怠間無顯著的調節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未來相關研究與大學生運動員諮商輔導實務之建議。
  • Item
    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6) 蘇品名; Su, Pin-Ming
    本研究係以參與北部樂齡學習中心之55歲以上的高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提供高齡學習者、高齡教育工作者和高齡教育機構及政府部門之參考。為達此一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比例叢集取樣之抽樣方式,共抽取有效樣本563份,再經進行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九點結論:(1)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情形為中高程度,其中以「生理自我」層面較高;(2)高齡學習者的自我概念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收入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3)高齡學習者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主動坦露能力」層面得分較高;(4)高齡學習者的人際親密能力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收入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5)高齡學習者的幸福感為中高程度,其中以「生活滿意度」層面較高;(6)高齡學習者的幸福感和年齡、婚姻狀況、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及居住情形有關,與性別無關;(7)高齡學習者自我概念與幸福感具有相關;(8)高齡學習者人際親密能力與幸福感具有相關;(9)高齡學習者個人背景變項、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對幸福感有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高齡學習者、高齡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提出幾建議以供參考。對高齡學習者之建議:(1)持續參與學習,提升幸福感感受;(2)積極維護身心健康,增進幸福感感受;(3)增強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提高個體幸福感。對高齡教育機構及教育工作者之建議:(1)高齡教育機構應開設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相關課程,鼓勵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其幸福感;(2)高齡教育機構應培訓高齡教育師資具有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相關知能,來協助高齡者提升幸福感;(3)高齡教育機構宜設置高齡心理輔導人員,輔導高齡者提升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4)政府教育部門應培訓高齡輔導晤談人員,協助高齡學習者增進自我概念與人際親密能力。
  • Item
    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
    (2005) 鄭喜月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的性別、戀愛經驗、異性交往現況、人際親密能力以及性別角色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五項:(一)編纂「青少年異性交往量表」,並建立可供參照的常模,據此可了解不同性別、不同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其異性交往的差異情形;(二)了解校園中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之現況;(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戀愛經驗)的高中職學生在異性交往現況(包括:異性關係品質、在異性同儕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式、異性交往基本需求以及對異性交往影響之認知)、人際親密能力以及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的差異情形;(四)探討高中職學生的衝突處理方式、人際親密能力、個人特質與異性關係品質之間的關係;(五)歸納研究結果,對未來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及後續研究者為青少年的兩性教育之參考方向。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074名分佈於台中縣市各高中職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使用「青少年異性交往量表」、「人際親密能力量表」以及「個人特質量表中文版」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信度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全體學生中有戀愛經驗者多於無戀愛經驗者,而男學生的戀愛經驗多於女學生。 二、以性別而言,男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中的「滿意度」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獨立感」高於男學生;男學生在異性同儕關係中比女學生更常使用「表明」與「忠誠」的衝突處理方式;在異性交往的基本需求上,女學生的「安全需求」、「尊重需求」高於男學生;而男學生比起女學生更會認為異性交往對於「個人成長」、「同儕關係」以及「課業與學習」有較正面的影響;男學生在人際親密能力中的「衝突處理」能力高於女學生;不管男女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皆是以兩性化者居多,其中男學生的工具性特質高於女學生。 三、以戀愛經驗而言,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中的「親密」、「獨立」以及「滿意度」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異性同儕關係中比無戀愛經驗的學生更常使用「表明」與「忠誠」的衝突處理方式;在異性交往的基本需求上,有戀愛經驗的學生的「生理需求」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而有戀愛經驗的學生在人際親密能力中的「負向決斷」、「主動」以及「自我坦露」的能力都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不管有無戀愛經驗,學生的性別角色分化狀況,皆是以兩性化者居多,其中有戀愛經驗的學生的工具性特質高於無戀愛經驗的學生。 四、經典型相關分析得知,衝突處理方式、人際親密能力以及個人特質與異性關係品質之關聯程度分別是:強度、中度以及微弱的關聯。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教育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大專院校肢體與感官障礙學生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之相關研究
    (2013) 薛卉芝; Hsueh, Hui-chih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肢體與感官障礙學生「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之間的關係。以台灣領有肢體障礙、視覺障礙及聽覺障礙之身心障礙證明之大專院校學生,共325人為研究對象,使用「身心障礙者自我污名化量表」及「人際親密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探討,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大專院校身障生人際親密能力較一般生表現佳,具備良好的負向決斷、主動表露、情緒支持與衝突處理的能力。 2. 自我污名化有性別、主修領域與特殊教育學校就學經驗的顯著差異。男學生顯著高於女學生,尤在社會疏離、刻板印象、個人歧視經驗與社會撤退的表現上。而主修藝術的學生顯著高於主修教育的學生;有特殊學校就學經驗者高於無特殊學校就學經驗者。障礙類別、學區、障礙時間與自我污名化無顯著差異。 3. 身障生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惟在負向決斷的能力上男性高於女性;而衝突處理能力與情緒支持能力表現上科技大學學生顯著低於其他。 4. 自我污名化與人際親密能力有顯著負相關,「社會撤退」、「社會疏離」與「抗拒污名」對人際親密能力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依據結論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不同背景變項的單身成人依附風格、宗教認同態度和人際親密能力之關係研究
    (2010) 白嘉玲; Chan-Ling Pai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單身成人依附風格、宗教認同態度和人際親密能力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單身成人在依附風格、宗教認同態度和人際親密能力之間的關聯或差異情形,和不同依附風格的單身成人在宗教認同態度的關聯情形,不同宗教認同態度的單身成人在人際親密能力的差異情形,以及不同性別、婚姻伴侶狀態的單身成人,依附風格與人際親密能力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25 歲至55 歲的未婚、離婚或喪偶的單身成人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宗教認同問卷」和「人際親密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根據問卷調查所得到的資料,以卡方考驗、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分析進行資料整理。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 單身成人不同的年齡、婚姻伴侶狀態兩個背景變項和依附風格間有顯著關聯,不同教育程度、居住狀況和依附風格之間沒有顯著關聯。 二、 單身成人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狀況四個背景變項和宗教認同態度間有顯著關聯。 三、 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伴侶狀態和居住狀況的單身成人在人際親密能力表現上均有顯著差異。其中女性情緒支持能力高於男性,41-55歲單身成人的負向決斷能力優於25-30歲。大學和研究所程度的情緒支持能力優於高中程度,研究所程度的衝突處理能力優於高中程度。離婚喪偶單身成人的主動表露能力優於未婚無伴侶歲的單身成人。自己獨居的單身成人衝突處理能力優於與親友同住的單身成人。 四、 單身成人不同依附風格和宗教認同態度之間有顯著關聯。其中安全依附的二度稱信教者比例最高,無神論者比例最低。害怕依附的一度稱信教者比例最高,不可知論者比例最低。 五、不同宗教認同態度的單身成人在人際親密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六、 不同性別之單身成人會因依附風格的不同而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安全依附男性衝突處理能力優於女性。害怕依附男性負向決斷能力優於女性。而不論男女,安全依附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都優於其他依附風格。害怕依附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多低於其他依附風格。 七、 不同婚姻伴侶狀態的單身成人會因依附風格的不同而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其中未婚有伴侶和未婚無伴侶者,安全依附的人際親密能力都較優。但不同依附風格的離婚喪偶單身成人,在人際親密能力的表現無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應用在性別平等教育、宗教教育、情緒管理,與單身成人的輔導和自我成長上,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成效與療效因素初探
    (2016) 劉瓊珊; Liu, Chiung-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的成效與療效因素。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嵌入式設計,主要以質性研究探討本團體對於具共依附特質傾向且有感情困擾之青少年的幫助和療效因素;輔以量化研究探討本團體於提升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及自我概念之成效。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並增加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測,依據Bowen理論的自我分化概念,設計八週,每週二小時,共十六小時的諮商團體。本研究六位團體成員為北部某專科五專生,其在中文版共依附量表(The Spann-Fischer Codependency Scale)之平均分數高於3.00,於目前或曾經有感情困擾且自覺在關係中有共依附特質傾向。本研究於團體前後,並於團體結束後三個月時進行量表施測,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半結構訪談;量化資料以無母數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以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及分析。 本研究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團體對成員的幫助,包括:(1)自我的成長與朝向分化;(2)親密與自主的平衡;(3)學習關係困擾的解決方法等三個向度;本團體的療效因素則包括:(1)家庭與人際互動經驗的覺察;(2)對他人經驗的體會與共鳴;(3)團體提供溫暖信任與回饋的環境;(4)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等四個向度。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團體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立即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立即性效果;再者,團體於提升成員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與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質性與量化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與諮商實務工作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4-12-??) 陳秀菁; 吳麗娟; 林世華; SHU-CHING CHEN; LI-CHUAN WU; SIEH HWA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