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2023) 張昱騰; Chang, Yu-T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關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有效施測樣本數為1,550位學生,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並依量化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國中生依附關係表現最佳是依附同儕、其次是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二、國中生自我效能表現最佳是社會性自我效能、其次是學業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三、國中生道德疏離能表現最佳是道德辯解、其次是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最後是行為粉飾與比較。四、國中生偏差行為表現最佳是一般違規行為 、其次是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最後是網路偏差行為。五、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行為粉飾與比較、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年級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網路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七、不同區域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八、「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一般違規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7.3%、11.9%、18.5%、25.7%。九、「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人際攻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1%、5.2%、6.5%、19.3%。十、「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偷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4%、4.9%、13.4%。 十一、「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遊蕩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0.8%、3.8%、4.4%、14.5%。 十二、「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網路偏差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1.1%、4.3%、4.9%、15.1%。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生、教師、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異質性軌跡分析:社會支持及個人特質的影響
    (2018) 唐美琪; Tang, Mei-Chi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檢驗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發展軌跡是否存在不同類型,並探討家庭與學校脈絡之社會支持與個人特質對於青少年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成長軌跡的聯合影響效果,以及社會支持對於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成長軌跡的聯合影響效果是否會受到性別的修飾。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四波追蹤樣本 (N = 4163) 。使用成長混合模型針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發展軌跡進行異質性分析,並進一步使用多元羅吉斯回歸分析,以瞭解家庭及學校脈絡的社會支持、個人特質及社會支持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項對青少年不同類型偏差行為軌跡發展的影響。 研究結果: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可分為四個異質性次群體,分別為穩定低偏差、穩定下降型、持續上升型及持續高偏差。環境脈絡之社會支持中發現父親支持、母親支持及國三教師訊息支持較高,個體較不易成為高偏差行為之次群體。個人脈絡中,青少年若具外向性人格,個體易成為穩定下降型;相較於女性,男性較易成為高偏差行為之次群體。最後,母親支持及教師支持對於青少年不同類型偏差行為次群體的影響,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研究結論:本研究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存在不同類型的成長軌跡,家庭支持、學校支持及個人特質對不同類型的成長軌跡具有不同的影響效果,且性別會修飾社會支持對其成長軌跡類型的影響。
  • Item
    青少年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的軌跡分析:社會支持及個人特質的影響
    (2017) 陳珈儀; Chen, Chia-Yi
    研究目的:在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間相互影響的理論基礎上,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灣青少年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間是否存在因果併發關係,並檢驗不同環境脈絡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特質對此因果併發關係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資料取自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四波追蹤樣本 (N = 4163),使用自我迴歸潛在軌跡模型檢驗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的因果關聯性,以及國中時期自覺的父母支持、教師支持、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性別對憂鬱症狀、偏差行為以及兩者併發關係的影響。 研究結果:臺灣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軌跡自青少年中期至後期隨年齡上升,而偏差行為軌跡則隨年齡下降。在青少年國中時期觀察到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相互增強的現象,且控制不同環境脈絡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特質後,兩者相互預測的關係仍然存在,然而,高中時期僅觀察到憂鬱症狀及偏差行為同時產生的關聯性,兩者間並無相互影響的關係。學校脈絡中的教師訊息支持與青少年國一的偏差行為呈現負相關,外向性人格特質則與青少年國一時期的憂鬱症狀與其國三至高三成長軌跡的起始值呈負相關,並與偏差行為成長軌跡的初始值呈現正相關,性別則顯著預測青少年國一時期的憂鬱症狀與其國三至高三的成長軌跡起始狀態,以及國一時期的偏差行為與其國三至高三的成長軌跡。 研究結論:本研究支持臺灣青少年早期的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之因果併發關係符合相互影響的觀點,學校脈絡的社會支持、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性別對兩種情緒及行為問題有不同的影響效果,且憂鬱症狀與偏差行為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並非由社會支持與個人特質所造成。
  • Item
    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軌跡分析:與學校經驗的關連性及人格特質與性別的修飾作用
    (2018) 林俊呈; Lin, Chun-Chen
    背景: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理論在國內外有許多研究進行探討,但多數研究僅以部分社會鍵做為考量,亦未將不同的個人因素同時納入考量,可能忽略環境脈絡與個人特質間交互影響的關係,再加上現今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因此亦須從學生經驗出發,了解影響偏差行為的可能因素。 目標:探討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成長軌跡間的異質性次群體,並檢驗學生經驗與個人特質對不同成長軌跡的聯合影響效果。 方法:本研究利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四波追蹤樣本(N = 4163),以學生的學校經驗出發並使用Hirschi提出的社會控制理論作為理論架構,除此之外亦加入個人層次中性別與人格特質的交互作用做為探討,利用混合成長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 GMM)探討對偏差行為異質性次群體的影響,並進一步使用多元羅吉斯迴歸分析,期望能找出降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方法。 結果:研究發現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軌跡可分為4個不同的類型群組,包含:穩定低偏差、持續上升型、持續下降型與持續高偏差四種異質性次群體,與西方青少年亦有不同偏差行為成長軌跡具有文化上的相似性。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受到學校抱負的影響,建立較高的學校抱負能降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加入性別的交互作用後可發現男性學生將受到學校參與的影響而達到抑制偏差行為的效果,對女性學生來說,則可透過增加學校信念與學校抱負來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加入人格特質的交互作用後,具外向性人格的學生可提升學校依附、學校抱負與學校信念藉以降低偏差行為,而對於具內向性人格的學生則可透過提高學校依附、學校抱負與學校參與以減少偏差行為出現的機會。 結論:研究發現青少年偏差行為成長軌跡具有不同類型,且學生經驗與個人特質的交互作用對不同類型的偏差行為成長軌跡有不同的影響效果,能藉以提供第一線的教育或行政人員在學校場域中以學生為出發的降低偏差行為參考,並進一步建立降低偏差行為的良方。
  • Item
    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Facebook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
    (2015) 賴芳渏; Lai, Fang-Yi
    本研究在探討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 Facebook 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立意抽樣,抽樣對象以大臺北地區(臺北市及新北市)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年滿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高關懷少年、親生父親或親生母親至少一人健在且同住、有Facebook帳號)的受試者。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Facebook社會支持量表」及「偏差行為量表」三部分,研究分析採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版統計軟體,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問卷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壹、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Facebook社會支持和偏差行為的現況 一、高關懷少年的母子關係比父子關係要好。 二、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吸菸,超過深夜12點仍在外遊 蕩,翹課為多。 三、高關懷少年內向性行為問題類型以煩躁易怒,心情低落,突然腦 中一片空白為多。 四、正向Facebook社會支持多於負向Facebook社會支持。 貳、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一、父子關係越好,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會越少,在學身分的高關懷少年外向性行為會較少。 二、高關懷少年無論父子關係或母子關係皆與內向性行為問題無顯著關聯。 參、Facebook社會支持調節高關懷少年親子關係與其偏差行為的關聯 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和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兩者皆具有調節高關懷少年父子關係與其內向性行為問題的關聯。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訊息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方面,結果顯示同處於父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下,高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的內向性行為問題會比低正向Facebook情緒性社會支持組來的多。
  • Item
    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社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6-??) 吳中勤; Chung Chin, Wu
    青少年群體中可能存在著異質性的次群體,反映出次群體成員不同的偏差行為組型。近來,國外研究採個人取向分析,確實發現了青少年群體在偏差行為表現上的異質性,但國內仍缺乏相關研究討論。國外研究亦指出,男女生會表現出不同的偏差行為組型,但對國內青少年而言,性別對偏差行為組型的影響仍未知。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於:1. 檢視青少年群體在偏差行為上的異質性;2. 探究青少年次群體所表現出的偏差行為組型;3. 瞭解性別對不同次群體的影響。同時,也進一步比較偏差行為組型與性別影響在不同教育階段的異同。研究發現,在不同教育階段中,1. 青少年群體在偏差行為上確實存在著異質的次群體。2. 次群體間呈現出不盡相同的偏差行為組型;3. 整體而言,青少年女性較可能出現非對抗性的偏差行為,在偏差行為表現上也相對單純而短暫;反之,青少年男生則較可能出現包含對抗性行為之多重偏差行為組型,在偏差行為表現上較為複雜,部分偏差行為也具相對穩定性。
  • Item
    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7-09-??) 吳武典; WU-TIEN WU
  • Item
    臺灣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縱貫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3-??) 賴慧敏; 鄭博文; 陳清檳; Hui-Min Lai; Po-Wen Cheng; Chin-Pin Chen
    目前多數研究通常將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分開檢測,且多為橫斷面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國一至高三階段,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及發展變化,並細究男女的差異性。本研究採用縱貫性調查,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之2001年、2003 年、2005 年及2007 年國高中職學生資料,四個時間點的重覆測量資料,共計3,506 位固定樣本追蹤資料,以交叉延宕模型(Autoregressive Cross-Lagged Model, ARCL)及潛在成長曲線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 LGCM)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好發於國三時期。整體來看,國三階段為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出現的高峰轉折點;(2)從性別差異來看,國一至高三期間,女學生憂鬱情緒明顯高於男學生,男學生偏差行為明顯高於女學生;(3)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起始狀態具有顯著相關;(4)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存在相互影響效果,男女生具有不同的發展路徑。文末,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
  • Item
    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7-09-??) 吳武典; WU-TIEN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