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我國教育行政機關府際關係之研究─以擴展平價教保服務政策為例
    (2023) 張維修; Chang, Wei-Hsiu
    我國教保市場長期以來以私立機構為主,屬於平價收費的公共化園所不足,收費較高的私幼導致家長育兒負擔沈重。面對「市場失靈」的批評,政府由過去鬆綁的態度走向管制,祭出強制措施以維護重要業務的公共性。教育部提出擴展平價教保服務政策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作為面對少子女化困境的解方。雖然全國性政策積極介入教保事務可獲得整體效果,然而學前階段屬於地方政府辦理權責,中央主導之擴展平價教保服務政策勢必影響地方教保議題的規劃。此外,擴展平價教保服務政策更借助民間團體的力量,方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大量擴充的成效。基於對政策中各機關垂直互動的興趣,本研究藉由擴展平價教保服務政策探討我國教育行政機關府際關係之現況。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取徑,透過文件分析與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研究發現,在互動行為上,教育部藉由「財政型」、「賦能型」、「資訊型」、「權威型」與「誘因型」等政策工具進行主導;教育局則以「授能性」、「回應性」與「詮釋性」等策略進行因應;民間團體可在政策中扮演「理念實踐」、「網絡支持」、「行政核實」與「政策引導」等角色。在互動型態上,能區分為地方先導策略的「競爭型模式」、中央主導資源的「拘束型模式」以及兩方共享績效的「對等型模式」。整體而言,地方政府的財力自主性決定府際關係的型態,而這些型態在政策互動過程中不斷流變,呈現多元開展的局面。本研究依據結論,針對不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
    (2004) 黃美賢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釐清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與建構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建構我國社會藝術政策背景與政策內涵雛型;復以此雛型為基礎,個別訪談三十二位研究對象,包括學者、政府單位主管與老師;再針對個別訪談結果之意見衝突與過於分歧部分,邀集八位學者專家進行焦點團體座談,最後獲致結論如下: 一、社會文化取向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方面 (一)社會文化取向的藝術教育理論基礎:其相關基礎理論有五種,包括社會重建的藝術教育、後現代的藝術教育、視覺文化的藝術教育、多元文化的藝術教育、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其基本立場強調藝術教育應與日常生活及社會文化脈絡環境結合。其教育目的在於促進藝術學習之民主平權與增進生活之藝術文化素養。其教育內容與方法為生活化、多元化、建構化、統整化、民主化與社區化。 (二)我國社會藝術教育現況問題:經研究結果發現共有十二個面向,四十九個問題,包括一般民眾藝術素養不足與藝術學習觀念偏差;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缺乏與社會文化脈絡環境結合;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忽略民眾意見與適時修刪;社會藝術課程忽略多元通識與生活應用;社會藝術教育師資與行政人才培育之任用機制不健全;社會藝術學習管道機會未能普及;生活環境美感品質不佳;社會藝術教育行政組織不健全;社會藝術教育行政運作績效不佳;社會藝術教育相關法規研修訂速度緩慢;社會藝術教育經費編列太少且運用不當;社會藝術教育之相關研究發展太少。 (三)美、英、法、日與香港的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取向:經研究結果發現共有七項重要內容,包括立基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導向,且著重藝術與社區生活結合;加強藝術普及推廣,鼓勵民眾學習參與;推展藝術文化經濟產業,加強產學合作培訓人才;獎助藝術創造活動,鼓勵多元與卓越發展;保存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予活用與推廣;增進地方藝術文化特色之建立與認同,加強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尋求多方公私部門協力合作推展,擴大民間資源投入與推廣效益。 二、社會文化取向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內涵方面 (一)政策理念:共可分為八項,包括結合社會文化導向;融入生活美學導向;推廣普及全民導向;建立通識與紮根導向;促進多元與卓越導向;符合市場與產業導向;兼顧本土與國際導向;公私協力參與導向。 (二)政策願景:共有三項,包括培養高度藝術文化素養之全體國民;建立全民終身學習參與藝術之民主社會;高度發揮藝術教育之社會文化功能。 (三)政策目標:共有五個面向,十一政策目標。目標面向包括:建立適切的社會藝術學習觀念;培養審美、創造與應用的能力;開拓藝術學習的管道與內容;建立藝術教育結合社會文化的機制;建構良好的藝術學習環境五個面向。 (四)實施途徑與具體策略:經研究後共可列出十二項途徑與四十七項策略。途徑包括:倡導社會文化取向之藝術學習觀念、推展藝術學習的課程與學習活動、培育社會藝術教育專業師資與行政人才、開拓全面多元的藝術學習與應用管道、建立美感與創意的人文生活環境、強化與增設社會藝術教育行政組織、提高社會藝術教育經費比重並加強經費的合理運用、加速研修訂與落實社會藝術教育法規、提高社會藝術教育經費與加強經費運用之合理分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投入社會藝術教育推展、加強社會藝術教育研究、增進社會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獎助社會藝術教育推展。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政府機關制定社會藝術教育政策提出五項建議,包括:一、掌握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主要背景重點,以為政策制定之基礎。二、建立正確的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理念,以為政策形成之依據。三、形塑適切的社會藝術教育政策願景,確立國家未來發展方向。四、妥善規劃社會藝術教育政策目標,樹立政策執行之明確標的。五、研擬周全配套之政策實施途徑與具體策略,加以徹底落實執行。六、兼採其他藝術教育取向之優點。 再者,本研究並對研究者後續研究社會藝術教育政策提出五項建議,包括:一、社會藝術教育研究可取採不同取向內涵之單一、比較或融合性的研究;二、可擴展更多有關社會藝術教育政策背景因素的研究;三、可延伸至社會藝術教育政策過程的各階段繼續研究;四、可深入分類探討社會藝術教育與社會文化及各領域結合的理論與實務;五、運用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以進行更多元性的探究。
  • Item
    臺灣環境管制政策研究
    (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 1997-03-01) 鄭勝分
    本文試從社區主義的觀點,探討政府與社區民眾間所面臨之環境管制政策。近年 來,由於政府無法適切地反應民眾的需求,社區民眾採取激烈的行動保護自己的環境權及健 康,政府與社區民眾的關係日趨緊張。因此,如何塑造政府與社區民眾命運共同體的和諧關 係,乃成為當前環境管制政策的重要課題。職是之故,本文擬從社區主義導向的環境管制政 策,建構以社區主義為導向之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