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序列中介效果
    (2024) 戴佳珍; Tai, Chia-Chen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至2021年我國本土疫情仍持續嚴峻,公務人員業務量激增情形時有所聞,此一時空背景下將使公務人員體認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進而更加戮力從公以奉獻社會,抑或工作負荷過重所導致的工作生活不平衡將削弱原有的公共服務熱忱?此時的公務人員是否仍堅信自身有能力完成各項任務?對於工作的滿意程度為何?均為本研究所關注之焦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瞭解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之現況與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差異情形,又進一步探究變項間之關聯與對工作滿意度的預測力,並檢驗工作生活平衡能否依序透過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間接預測工作滿意度。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分析資料取自「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2021年文官定群追蹤調查,並以服務於行政院及所屬機關之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1,240人。研究工具包含「工作生活平衡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公共服務動機量表」與「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分析方法上採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並使用統計軟體SPSS外掛PROCESS程式檢驗序列中介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官等、主管職、工作性質及婚姻狀態)的公務人員在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差異情形上,「性別」在各研究變項間均無顯著差異;「學歷、工作性質、婚姻狀態」在部分研究變項間有顯著差異;「官等、主管職」在各研究變項間均有顯著差異。其次,公務人員的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等各變項間呈顯著正相關,且工作生活平衡、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可顯著且正向預測工作滿意度。最後,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在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間存在著中介效果,且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對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具有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上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學術研究與公部門實務之參考。
  • Item
    公務人員職場情緒經驗及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經驗取樣取向研究
    (2023) 王楚鈞; Wang, Chu-J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務人員職場中所面臨的情緒事件樣態、情緒激發型態及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情形。透過經驗取樣法,收集公務人員職場中的情緒經驗,並分析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本研究採滾雪球抽樣法,收集54位從事行政職之公務人員,在為期2週(連續10個工作日)的經驗取樣階段,每日透過Google表單填答情緒經驗資料。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團隊利用Google表單建立職場情緒日誌選單,並選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短版(TIPI)」、「情緒調節量表(ERQ)」、「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及「正負向情緒量表(I-PANAS-SF)」等問卷作為測量工具。透過卡方檢定、相關檢定及迴歸分析等方法探討研究參與者情緒經驗紀錄、情緒事件類型、情緒激發型態與使用情緒調節策略樣態等,並據以分析公務人員職場中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 研究結果發現:一、參與者的職場情緒激發主要發生在14~17時,並以「工作事件」為最多,情緒對象主要為「工作服務對象」。二、職場情緒事件所激發的負向情緒高於正向情緒。而「工作事件」引發較多的「負向情緒」,「人際事件」引發較多的「正向情緒」。三、在情緒激發後平均使用1.55個情緒調節策略,以「思考解決方案」策略為最多。在面臨「工作事件」類別與對象為「主管」時,均使用較多的「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另外在情緒調節結果中,「人際事件」出現較少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而當情緒對象為「主管」、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時,均出現較多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四、控制參與者背景與人格變項後,發現較常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及「情緒調節一致性」越高者,擁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職場情緒調節提出建議,供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職場衝突的因應與轉化學習:對不同世代公務人員之初探
    (2020) 孫靖玟; Sun, Ching-Wen
    研究指出由於生長背景的影響,導致不同世代的性格、價值觀有所差異;據此,本研究探討不同世代公務員面對職場衝突時,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以及經歷哪些觀點轉化歷程。透過立意取樣,本研究訪談「青世代」與「長世代」公務人員各三位,主要的研究結果包括: 1. 在轉化學習前,受訪的長世代較重視儒家文化中「集體」的倫理觀,青世代則較重視「個人」的自我發展。 2. 衝突轉化學習歷程有三階段: 首先,於衝突形成階段,受訪者面臨職場中的世代衝突,而對內容與過程進行反思,此時尚未動搖原有意義觀點。 其次,於衝突轉化階段,受訪者進行深層的前提反思,覺察職場中無形文化與權力結構的束縛,因而能夠增進同理與換位思考,並對世代差別形成新的觀點。 最後,於後續整合階段,受訪者能以新觀點看待另一世代,以其改變衝突因應策略,並持續運用於後續跨世代共事上。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給予各世代公務人員、人力資源工作者以及政府單位相關建議,期許上述人員及單位能同理每個世代的優缺點,以及注重衝突管理相關知能。
  • Item
    我國公務人員考績制度之研究 -以考績比例設限為例
    (2014) 許嘉珍; Chia-Chen Hsu
    考績為公務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文官制度之核心要素,績效管理有賴於公務人員考績制度的落實。考試院為加強獎優汰劣,研修公務人員考績法,明訂公務人員考績丙等人數為受考人總額百分之一至三,且十年內三次丙等,則辦理資遣或退休;新增優等不超過百分之五,連續兩年拿優等可快速拔擢;甲等以上人數以百分之六十五為上限之規定。第11屆考試院所提出之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民國101年版本),採取了相當幅度的變革,其中考績比例設限之規定,對於受考人之權益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是以引起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從考績理論以及考績的課責途徑做為理論基礎,分析我國考績制度等次比例實施之情形,並探討考績法修正草案中考績等次比例限制之變革及其利弊分析,期作為政府日後修法之參考,以符相對客觀的考核原則,彰顯公平正義之精神。
  • Item
    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2008) 陳金奇; Chin-Chi Chen
    本研究在探討我國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與行為之關係,與目前學習的現況。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推動工作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我國25縣市地方政府公務人員為研究母群體(133,428人),依各縣市人數比例分層隨機抽樣供寄發740份問卷,回收取得有效樣本433份,扣除填答不全之廢卷4份。 歸納本研究之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與發現: ㄧ、目前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多數配合服務機關要求下被動學習(50.8%),學習地點多數在服務機關(56.4%),每次約2小時以內(93.2%)。 二、目前地方政府公務人員以「地方行政研習e學中心」、「e等公務員學習網」、「文官e學苑」為主要學習網站。 三、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上呈現正面認同。 四、課程內容的選擇以「法制類」與「專題類」為主,課程選擇與其工作息息相關,有助於增進其工作知能。 五、數位學習時受干擾的情形嚴重(86.0%),影響學習的品質,在學習時同時處理公務成為普遍現象。 六、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與行為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七、地方政府公務人員參與數位學習態度對其數位學習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依據以上結論與發現,本研究建議事項如下: ㄧ、主管部門應鬆綁參與數位學習的規範,如無須強制規定研習時數。 二、健全數位學習制度的規劃,以鼓勵取代強迫、以實質獎賞增進學習。 三、建立整合與資源分享的機制,以擴大數位學習範略。 四、加強軟硬體環境的建置,減少因網路頻寬的限制而產生的學習障礙。 五、規劃學習專區、專屬學習時段,以減少干擾。
  • Item
    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
    (2012) 吳宜珍; Wu, Yi-Ch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間差異、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間關係等。 本研究以服務於臺北市政府所屬機關編制內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到的有效樣本共349 名。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心理資本量表」及「組織承諾量表」暨「基本資料表」。調查所得資料,以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整體心理資本呈現中上程度。 2.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整體組織承諾度屬中高度的認同水準。 3.公務人員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公職服務總年資及職別在整體心理資本上有顯著差異。 4.公務人員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服務年資、公職服務總年資、職別、機關規模及機關類別在整體組織承諾上有顯著差異。 5.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為中高度相關,且其各層面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6.在控制部分背景變項下,公務人員心理資本對組織承諾具有影響力,整體說來,擁有愈高「樂觀」者,組織承諾愈高。 最後,根據實證研究及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九點建議,作為服務機關及人事主管機關、公務人員個人實務上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