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學習滿意度之研究(2006) 盧誼甄為瞭解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學習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本研究乃以全省12個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為研究對象,再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在職進修動機量表、學習滿意度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針對政府教育相關單位、師資及課程教學、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及未來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期望對後續研究及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進修教育有所貢獻,茲分述如下: 一、對政府教育相關單位的建議 1、儘速擴大推動非正規課程認證制度,落實原住民終身教育的理念 2、增列預算,改善現有在職進修學習管道設備、軟硬體資源等,增加行政人員學習意願 3、瞭解各年齡層的學習需求,並與其他相關學習機關相互認證學分,建立多元的進修課程體系 4、建立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在職進修資料庫,推動完整在職進修學習體系 二、對在職進修管道師資與課程教學的建議 1、培育師資,建立完善的原住民教育人才資料庫 2、課程規劃與編排應兼顧價值引導與需求取向 3、製作教學教材,並予以數位化與系統化 三、對原住民在職進修行政人員的建議 1、建立同儕學習團體,培養終身學習意識 2、培養原住民行政機關人員資訊素養知能,建立行政機關學習文化Item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組織運作之研究(2006) 周德昌; TE-CHANG CHOU本研究旨在從理念與願景、行政規劃、教學規劃、發展與困境來探討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運作現況,並進一步提出具體的建議,作為其他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研究過程中透過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法,深入的了解桃園部大的營運規劃與發展現況,並分析影響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運作之可能因素,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論,提具下列八項建議: 一、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對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定位宜明確,並予法制化 二、以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為教育資源整合平台,建構原住民終身學習資源體系 三、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宜持續發展,具部落觀點與彈性化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以維持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辦學理念和經營品質 四、擴大舉辦實務性之座談會,讓行政院原民會、縣市原民局(社教課)與各地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間有直接意見交流的機會 五、成立全國促進會統籌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相關事宜,進行資源橫向連結 六、鼓勵各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設計優良課程,並透過「非正規課程認證制度」,使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課程與正規教育相互接軌 七、培育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師資,建立完善的原住民教育人才資料庫 八、建立完善部落網路系統,傳播數位化與系統化之部落課程Item 台灣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台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個案研究(2011) 李素君台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政策之形成,是受到終身學習思潮、社區總體營造所帶動的回歸地方社區之趨勢,加上原住民菁英之主張與訴求,致使政府自2001年開始規劃推動,並配合相關法源的支持,至2010年止,已設立有15所原住民部大。原住民部大乃由民間非營利組織結合政府與社會資源所建構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終身學習場域,屬非正規的成人教育機制,並以培育部落社區發展人才、促進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為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研究參與者的觀點探討都市原住民部大的定位,以及如何兼顧原住民生計與原住民族發展,如何建構原住民部落知識來傳承部落文化特色,又能融入都市現代生活;其所建構之原住民族知識的樣貌又為何?主要透過了解台北市部大的發展背景,探究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基礎、方式與架構,並據資料分析之內容與結果作成結論如下: 壹、台北市部大辦學特色: 一、强調文化傳承與民族發展─結合部落文化內涵與現代知識。 二、輔助都會原住民在地發展─建立族人間共同連結與支持。 三、改善原住民社會地位-學習多樣化知識與實用技能、提升原住民工作技能與競爭力。 四、延聘部落師資─擴大原住民菁英參與部落文化復振的責任與機會。 五、促進原漢共同學習─增進相互瞭解、關懷與尊重。 六、全球公民互動與體驗-將部落帶向世界,將世界帶進部落。 貳、台北市部大在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的基礎 一、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應奠基於民族發展與主體論述 二、原住民族知識之建構與能促成族群認同 三、教育資源分配影響原住民族知識建構 參、台北市部大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的方式 一、透過「族群生活文化」課程傳承傳統文化 二、透過課程連結傳統與現代。 三、透過相關課程,掌握原住民的主體發聲機會。 四、行銷原住民。 五、互動式建構。 肆、台北市部大所呈現之原住民族知識的架構 一、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動態性、脈絡性與主體性。 二、建構原住民族知識的架構。 在建議的部分,研究者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壹、對相關單位的建議 一、編列正式預算,健全原住民部大的經營 二、認證原住民族知識的學習成果,重構族群的主體性,並依其主體意願開展民族之永續發展 三、勵優良原住民部大教材,傳承原住民族文化 四、國家政策運作,應廣納原住民族知識觀點 貳、對台北市部大的建議 一、建立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對話機制,增設對相關議題之探討 二、加強與原鄉部大間之交流參訪 三、整合人力,發揮原民食玩網站功能、行銷原鄉特色產品 四、擴大與原鄉部大合辦「生態旅遊課程」 五、重視原住民師資的培育養成,鼓勵終身學習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擴大原住民部大知識建構面向的研究探討,以期開展族群未來發展Item 原住民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的學習風格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之研究(2009) 詹明娟; Ming-Chuan Chan論文名稱:原住民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的學習風格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之研究 校院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頁數:184 畢業時間:98年/7月 學位別:碩士 研究生:詹明娟 指導教授:林振春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其學習風格、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之間的關係與相互影響。以自編「原住民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學習風格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問卷」,調查對象為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本研究採取兩人ㄧ組的抽樣模式,分成170組,回收有效問卷158份。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進行資料分析,獲以下結論: 一、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學習風格以「同化型」為主,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表現大致良好,顯示該計畫績效良好。 二、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學習風格因性別、年齡、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領導風格因年齡、帶領年資、教育程度、區域不同 而有差異。 四、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領導效能因年齡、帶領年資、教育程度、區域不同而有差異。 五、「聚斂型」學習風格之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在領導效能的表現較佳。 六、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在領導風格的得分越高,領導效能的表現愈佳。 七、「同化型」學習風格的部落學習團體帶領人,領導風格的表現不佳。 八、「僕人領導」風格對領導效能的預測力最佳。 本研究依據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 關鍵字:原住民、學習團體、學習風格、領導風格、領導效能Item 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之發展暨其與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關係之探討(2010) 王建雅; Wang,Chien-Ya本研究旨在編製適用於青少年至成人期的「八向度幽默風格量表」,比較我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族群、性別於幽默風格的差異;探討自尊、人格特質、依附風格與八向度幽默風格的相關性與預測性。研究共計有2905名自國中至七十歲左右的成人參與研究,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MANOVA)、探索式因素分析(EFA)、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考驗。所得的結論列述如下: 一、量表編製方面 (一)信效度方面:八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81~.88之間;再測信度介於.76~.88之間。驗證性因素分析亦呈現不錯的外在品質與可接受的內在品質。 二、研究結果方面 (一)在不同發展階段與性別方面: 1.男性在弄巧成拙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和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女性。女性在自我調侃型幽默顯著大於男性;2.自我調侃型的幽默風格於青少年晚期發展出來;3.主動攻擊型與弄巧成拙型的幽默風格在青少年全期(國中到大學)並無顯著差異,直至成年期後顯著下降。 (二)在不同性別與族群方面:1.原住民在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的幽默風格,顯著大於漢族;2.原住民在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的幽默風格也顯著大於漢族;經控制兩族群之學歷背景後,所得結果完全一致。 (三)與自尊的相關情形:1.親和聯繫型、自我提升型、自我調侃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與自我貶抑型的幽默風格,在四個發展階段均與自尊負相關;3.主動攻擊與自我吹捧的幽默在國中、高中、大學與自尊無關,在成人階段與自尊負相關,推測可能受到青少年獨特生理特徵與自我中心觀的影響。 (四)與人格特質的相關與預測:1.五大人格特質與四種正向的幽默風格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的幽默與所有人格特質負相關、自我吹捧型與嚴謹性負相關3.自我貶抑型幽默則與所有人特質無關;主動攻擊型幽默與外向性、開放性正相關,與友善性、嚴謹性負相關;4.外向性能顯著預測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與自我吹捧型幽默風格;5.情緒穩定度對弄巧成拙型的幽默有最高的負向預測力;6.開放性對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有最高的預測力;7.友善性最能負向預測主動攻擊型幽默。 (五)與依附風格的相關與預測:1.親和聯繫型、自我調侃型、自我提升型、回應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安全依附正相關;2.弄巧成拙型、自我貶抑型、自我吹捧型、主動攻擊型的幽默風格,均與焦慮依附正相關;3.逃避依附與弄巧成拙型幽默有中度正相關;4.安全依附風格,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格。5.焦慮依附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6.四項人際依附風格中,以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最能預測幽默風格的表現。 上述研究結果,驗證八種幽默風格類型的存在,並可區分出正向與負向的幽默風格。研究亦顯示族群、性別、發展階段的差異,該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族群文化工作者實證資料,作為未來研究探索與教育輔導之建議。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2010) 葉芯慧本研究為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國中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本研究係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共同規劃的全國性長期的調查計畫所提供之國中樣本及家長樣本作為研究資料來源,並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加以分析,所得之結論摘述如下: 一、國中男生之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較女生為佳,但在學科表現及學習成就略低於女生。 二、原住民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 三、律師、法官、會計師等第五類社經地位國中生之親子關係顯著低於其他類別,但在自我概念、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顯著高於其他類別 四、性別及是否為原住民對親子關係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男顯著高於女生,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五、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科表現評量有交互作用存在,其中非原住民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差異達顯著,原住民則無顯著差異。 六、社經地位與是否為原住民對學業成就有交互作用存在,不論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其不同等第社經地位在學業成就上皆有顯著差異。 七、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評量及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但原住民族則無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住民族於親子關係顯著高於其他族群,但是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及學業成就皆顯著低於其他族群;另,非原住民之自我概念與學科表現、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皆有顯著正相關,原住民則無。此結果可供教育行政機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Item Item 布農族青少年休閒行為之研究—以花蓮某部落為例(2010) 鍾怡玲本研究旨在探討布農族青少年休閒行為之現況,瞭解在環境影響文化變遷之下,布農族青少年所呈現傳統休閒行為及現代休閒行為之情形,並探究布農族青少年休閒行為的原因為何。休閒本有的創造性能夠型塑文化,而不同種族也會因文化差別在休閒上呈現差異,例如誇功宴(malastapang)不僅是布農族人的特有文化,也是布農族的傳統休閒行為之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影響,布農族青少年從事傳統休閒的機會日漸減少,增加許多現代休閒行為,受到社會、環境、文化、教育、家庭、同儕及個人內在心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現今布農族青少年之休閒行為呈現同時兼具傳統休閒與現代休閒的多元化樣貌。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現象學取向,以半結構式問題深入訪談六位布農族青少年,瞭解布農族青少年休閒之全貌,並透過動態場域理論、文化認同理論及休閒阻礙理論,探討影響布農族青少年休閒行為的可能原因。本研究結果如下: 1.布農族青少年之休閒行為受到文化涵化的影響故存在傳統休閒及現代休閒兩者。 2.布農族青少年因「環境提供機會」、「重要他人影響」及「個人內在支持」影響而有機會從事傳統休閒行為。 3.布農族青少年因「環境產生改變」、「同儕友伴影響」、「個人內在阻礙」而阻礙從事傳統休閒行為。 4.布農族青少年因「社會環境提供支持」及「個人內在支持」而從事現代休閒行為。 5.布農族青少年之現代休閒行為也因「更換環境」及「同儕改變」有不同面貌。 6.布農族青少年在環境不利的影響下仍能透過「自我決定」繼續從事傳統休閒。 7.「適應」或「融合」是布農族青少年延續傳統休閒的方法。Item 宜蘭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核病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3) 林宜姿; YI-ZI LI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宜蘭縣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的知識、態度、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與行為之間的差異。以三星鄉、大同鄉與南澳鄉戶政事務所99年12月底統計之18歲以上識字之成人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抽樣取得有效樣本數為494份。資料經分析後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態度各與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結核病自我效能各與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結核病防治行為呈正相關;原住民族與非原住民族對於結核病知識、結核病態度中之「自覺罹患性」、結核病防治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性存在;「結核病知識」及「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可以解釋結核病防治行為的總變異量為46.5%,兩者又以結核病防治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