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1945-1972)(2011) 黃國維本文主要在探討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1945-1972)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情形,全文從機構、學生與教師三大面向加以探究,透過相關文件與統計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一步地了解當時台灣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最後並試圖探尋出影響大學教育發展的可能因素。據此,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校院成長速度並不一致,是歷經先緩慢、後快速、再緩和的過程。 二、聯合招生方式成為大學主要的入學管道,國文、英文及三民主義成為聯合招生考試的共同考科。 三、整體的大學教育品質雖是向上提升,但潛藏影響教育品質的隱憂。 四、女性參與大學教育的程度逐步提升。 五、中央政府對於大學教育發展的位居主導的地位。 六、經濟發展對於戰後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七、人口的持續增長帶動教育的擴張,並促使對大學教育的需求逐漸提升。 總之,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已不同於日治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亦為日後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利基。Item 攪擾公、私劃界:從女性主義出發(2007) 陳素秋; Suchiu Chen本論文旨在探討公、私劃分對女性公民身份實踐的影響。女性主義指出,性別化的公、私領域劃分,是女性公民身份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由此女性主義批判出發,本論文由理論探討與台灣經驗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在強調性別平權的今天,女性主義對公、私領域劃分的批判,對於我們理解女性的公民生活經驗是否仍有意義,以及台灣在公、私領域劃分上的實踐,可能提供女性主義在此議題上什麼樣的新思考面向。 由身體性自我、關係性自我、敘說性自我的公民主體出發,本論文分別檢視空間面向、法律面向以及道德等三面向中的公、私領域劃界議題。本論文主張,即便在許多傳統公、私劃界已被挑戰、改變的今天,性別化的公、私領域規範,仍造成女性公民的不利之處。但為了更能揭露女性公民生活經驗,並賦權女性,女性主義在討論如何攪擾公、私劃界議題上,有必要引用更能反映身體自我與關係自我的空間理論,以關係性自我為法律主體的法律論述,以及強調敘說力量的公民參與模式。 在台灣經驗分析上,本研究則發現:隨著性別平權運動的發展,台灣過去幾年來,透過各項法令政策,成功顛覆了許多過去不利於女性的公、私劃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一個捍衛個人基本權利的傳統,台灣某些挑戰公、私劃界的政策論述,出現了被父權保護主義與國家道德規訓體制寄生的現象,因而產生許多不利女性或所有公民的非預期性後果。這提醒我們,女性主義的鬆動公、私劃界行動,應考量特定社會脈絡中的公、私傳統,才能有助於女性實現平等公民身份。Item 台灣地區國中生的幽默表現集群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12-??) 江宜珍; 盛慧珊; 吳文琪; 李蘭; Yi-Chen Chiang; Hui-Shan Sheng; Wen-Chi Wu; Lee-Lan Yen目的欲暸解台灣青少年幽默表現方式所形成的集群及相關因素。利用2007年收集之全國性資料進行分析。先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各隨機抽出一國中,於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出一個班:被抽中班級的全體學生均接受問卷調查(1,639人)。根據樣本之幽默表現方式執行集群分析,再以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探討與此集群相關的因素。結果發現樣本可分為四個集群,根據各群特色命名為廣用各類幽默方式群(16.1%)、愛用貶低式幽默方式群(26.7%)、機智風趣不傷人群(22.4%)、正經嚴肅群(34.9%)。以正經嚴肅群為對照組進行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分析後發現,部份個人因素(年級、排行、學業表現、自覺壓力、過敏疾病)及家庭因素(母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與幽默表現集群有關。本研究發現分屬於各種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可能與不同的因素有關。建議提早於國中時期調查青少年的幽默表現方式,並協助其建立以正向方式表現幽默,而減少使用負向的幽默表現方式。此結果可作為後續設計教育方案或介入活動之參考,即可針對不同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講授適切的課程內容。Item 台灣地區國中生的幽默表現集群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12-??) 江宜珍; 盛慧珊; 吳文琪; 李蘭; Yi-Chen Chiang; Hui-Shan Sheng; Wen-Chi Wu; Lee-Lan Yen目的欲暸解台灣青少年幽默表現方式所形成的集群及相關因素。利用2007年收集之全國性資料進行分析。先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各隨機抽出一國中,於七至九年級各隨機抽出一個班:被抽中班級的全體學生均接受問卷調查(1,639人)。根據樣本之幽默表現方式執行集群分析,再以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探討與此集群相關的因素。結果發現樣本可分為四個集群,根據各群特色命名為廣用各類幽默方式群(16.1%)、愛用貶低式幽默方式群(26.7%)、機智風趣不傷人群(22.4%)、正經嚴肅群(34.9%)。以正經嚴肅群為對照組進行多類別邏輯斯回歸模式分析後發現,部份個人因素(年級、排行、學業表現、自覺壓力、過敏疾病)及家庭因素(母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收入)與幽默表現集群有關。本研究發現分屬於各種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可能與不同的因素有關。建議提早於國中時期調查青少年的幽默表現方式,並協助其建立以正向方式表現幽默,而減少使用負向的幽默表現方式。此結果可作為後續設計教育方案或介入活動之參考,即可針對不同幽默表現集群的青少年講授適切的課程內容。Item 政治支持、民主態度與正當性傾向(2013-07-31) 黃信豪公民面對政治體系態度、傾向與行動的「正當性傾向」,被視為是一國政治秩序維 持的關鍵因素。如此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向,在政權轉型場域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理論 位置。本計畫從政治支持、民主態度兩個經驗概念出發,透過以台灣為參照的比較研 究設計來探索與界定中國大陸民眾的正當性傾向。本計畫除了揭示兩岸民眾正當性傾 向的概況外,更將研究焦點放在比較這兩個社會民眾表達政治支持、民主態度的理由, 特別是工具性與內在性思維的釐清。 本研究計畫預期,由於政治體制的相異以及發展程度的階段不同,兩岸民眾在面 對權威當局以及民主的相關態度傾向,也將存有不同的社會心理機制。具體來說,本 研究計畫將處理的研究議題包括民主態度類型分析、政治支持的內涵與不同層次的釐 清以及儒家傳統價值遺續的影響及其意涵。基於兩岸相似的文化、社會遺續,本研究 計畫的核心關懷將是以民主社會的台灣為參照,以政治文化研究途徑回應中國大陸共 黨政權轉型可能性的課題。Item 戰後初期台灣法律專業人員資格取得之研究(2010-07-31) 劉恆妏本研究以筆者過去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希望透過近來開放的各類一手官 書、檔案、訪談、回憶錄等資料,探究戰後初期台灣法律專業人員之資格 取得情形,並嘗試分析此類人事運作,對戰後台灣司法所造成之影響。 本文以1950 年國民政府各部會遷台為界,分門別類探討1945 年至1949 年間,於不同政權交替之際,政府對各種法律專業人員資格之政策、規範 與實踐情形。亦即,嘗試分析各類人士如何透過諸多不同管道,取得國家 專業資格認證之司法官(包括推事、檢察官)與律師資格。當時之司法人 事制度,是如何去認可各類法律專業人員之執業證照與派任資格。此等人 事任用政策,包括直接依學歷證件轉換、透過國家考試考選、對前政權專 門職業證照之認證、特定職業資格之轉換、乃至於從政黨黨務工作人員、 特務工作人員中甄選等,如何具體運作。其後,更進一步探究當時政權對 司法人事政策之考量,以及透過人事之延續性,對於戰後台灣司法所產生 之影響。Item 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 究:共同科目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1991-05-18) 晏涵文; 劉潔心; 邱詩揚本研究旨在分析台灣地區高職現行共同教 材中,所含環境教育內容之「質」與「量」。藉 以瞭解各科教材目前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比重 、分布情形及其內涵,以作為未來高職環境教育 教材編擬修訂及學生課程發展之依據。 本研究經建構「高職環境教育概念分析架 構」,廷聘資深高職教師進行評定分析員訓練研 習會後,以「內容分析研究法」及「專家座談會 」二方式,分析高職共同科目國文、三民主義、 倫理道德、軍護、地理、生物及自然科學概論等七科目,所得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高職共同科目中,以「自然科學概論」及 「倫理道德(國友版)」所含環境教育概念數最多 ,其含量約佔全教材之十分之一;國文及地理(東 大版)科之含量最少,均不及全教材之百分之三。 2.共同科目環境教育教材中概念分布情形, 以「公害汙染」概念數最多(佔26.8%),且分布平均 於七個科目中,僅三民主義所含此類概念較少(僅 佔1%);其餘「資源」、「環境倫理」、「生態平 衡」、「人口」四類,概念數含量依次遞減,且呈 現各科明顯分布不均情形;而「地球」此類概念 含量最少(佔1.74%),且分布不均最嚴重,不僅有四 科(地理、三民主義、倫理道德、軍護)沒有任何 地球概念,且其他科含量亦微乎其微。此顯示除 在含量的增加外,同時要注意考慮各類環教概念 平均分布在各科之間的原則。 3.在各科目之環教概念中,以國文科教材所 含概念中屬於「主要概念」的比例最多(佔 94.4%),其次為自然科學概論與倫理道德科;然三民 主義與地理兩科「次要概念」超過全概念數之 一半以上。此類科目極待編入以環教為「主要 概念」陳述方式的教材內容。 4.共同科目環境教材的「質」方面,多科仍 偏向「以事實為中心」的環境問題陳述,缺乏「 以人為中心」的互動陳述,其實許多內容只需編 者筆鋒稍轉換或文字上進一步陳述即可成為「 以人為中心」的環境教育教材;另部分教材雖已提及些許環教概念,且在並無脫離原主旨之虞下 ,卻未能周全或深入陳述環教概念,致使概念傳達 不清,顯示編者對環境教育概念內涵之體認仍有 待提昇。 5.共同科目教材中之習題,作業或練習均多 屬知識層面的認知領域目標,缺乏以「價值」或 「技能」導向的活動內容。對能使學生瞭解周 遭環境並幫助學生作明智決定的思考性作業亦 付之闕如,此確是高職現行共同科目教材可改進之處。Item 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與地方文獻服務(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0-09-15) 陳仲彥本文係根據「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推展地方文獻服務調查問卷」所得之結果,將目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的情況,做一概要性的描述。同時歸納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以供圖書館進行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時參考。最後並建議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才能夠做好此項工作。Item 建構學習型的社區教育-臺灣經驗(香港:三聯書店。, 2001-01-01) 林振春Item A Case Study on Parental Discourse Strategies and a Bilingual Child's Code-Mixing(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閔慧慈此個案研究旨在檢視一雙語家庭中,非以英語為母語之雙親遵循【一人一語言】(one-person-one-Ianguage)之言談策略與其兩歲女童使用中、英語言轉換之關係。經為期一年之每月觀察親子互動記錄顯示:女童父親使用中文與其互動時,較容許女童雙使用中、英夾雜,且不堅持女童需使用中文與其互動;但女童母親則要求女童以英語與其互動。因此,女童使用中文或中、英夾雜方式與父親互動,與母親互動時,則多使用英文,較少中、英夾雜。一系列相關統計分析顯示:女童雙親因應女童中、英夾雜使用不同言談策略,而雙親不同之言談策略,與女童後續使用中、英夾雜之頻率,多呈正向顯著相關。證據亦顯示:女童在與雙親互動時,似習得不同語用知識,在觀察後期中,女童能明確說出家中【一人一語言】之模式,並糾正母親應使用英文與其互動。本研究之貢獻在於使用【質量混合】之研究方法,為【雙親言談策略假設】提供部份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