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台灣社會升學主義的發展與解決對策(1945-2007)
    (2008) 黃春木; Hwang, Tsung-mu
    摘 要 就當代臺灣史而言,升學主義是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社會與教育課題,它伴隨著現代化的腳步,在經濟日益發展、中高等教育持續擴充、區域差距與社會階層化逐漸明顯的變遷中,交引纏繞於學制及升學機制而不斷演進,跨越不同世代,成為六十年間眾人共有的成長經驗及歷史記憶。 為了爭取珍貴的升學機會、追求高教育成就,期望獲得良好的職業與前途,自民國三○年代後期起,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乃至教師無不殫精竭智,發展出許多謀求成功,但卻經常是「反教育」的競爭策略。社會輿論和政府擔心此問題危及國家建設、社會風氣,與教育理想,率以「升學主義」指稱、批判之,並且推動許多政策試圖消弭、導正。然而,對升學主義的機轉、內涵始終不明究底,不少政策本身也在有意無意間符應升學主義的邏輯,結果總是事倍功半,甚至治絲益棼。 升學主義之能發展,乃因雜揉傳統和現代化於一身,民眾與政府的工具性行動更助長之,數十年間遂出現「菁英化—大眾化—普及化」的趨勢,始終不衰。 持平而論,升學主義也具有正面意義,然其負面作用太大,故廣受撻伐,卻又難以消除。就其負面作用之減抵而言,最佳之道毋寧回歸「辦好學校教育」本務,這遠比在學制或升學機制中煞費心血,更能獲取關鍵效果。
  • Item
    爛學校與好學校─平地與原住民學生的學校教育觀
    (2009) 曾碩彥; Shou-Yen Tseng
    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潮流推波助瀾之下,政府積極針對弱勢民族提出因應對策並制訂相關法令,彰顯政府對於原住民教育的重視,因而在偏遠原住民地區設立完全中學。此類完全中學的高中部同時有原住民與平地學生就讀,他們不同的文化特質與生活習慣,可能使兩群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行動。基於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偏遠原住民地區完全中學之平地與原住民高中部學生的學校教育觀,描述學生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與相應的行動策略,包括對學校、課程、教師與同儕等。並且嘗試分析學校教育觀的背景脈絡及成因,解析學校制度及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因素,以提供教育改革措施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選取臺灣地區某偏遠原住民地區的完全中學(化名為蜻蜓中學)作為研究現場,進行七個月的現場研究,每週進入研究現場二至三天,參與學生的學校生活,晚間則夜宿學生宿舍,與學生共同體驗課後的宿舍生活,以瞭解學生在經驗學校生活所產生的觀點與行動策略,並嘗試以學生文化理論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學校教育觀」的主軸 1. 外來平地生追求高中教育的「升學」價值,以「升學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2. 本地原住民學生追求高中教育的「文憑」價值,以「畢業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二、學校教育觀的學校因素 1. 「分數」為影響學生學校教育觀的重要符碼,卻不表示學校具有重視學業成就的統合價值文化。 2. 外來平地學生承繼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運用「原住民學生作參照」、「接受補習教育」來突破學校環境不利自己升學的問題。 3. 本地原住民學生放棄內化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透過「找尋成績以外的價值」來解決學校環境不利自己畢業的困難。 三、學校教育觀的社會文化因素 1.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產生順從學校的文化特徵,發展出排斥「本校校名、但卻肯定學校教育」的文化參照架構。 2.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學生先選擇廉價的公立學校之後,再選擇「補習教育」作為「升大學」的主要途徑。 3.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並未產生反抗學校的文化特徵,並且肯定學校教育對未來生活的幫助。 4.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選擇以發展「玩樂文化」來回應家長對 「拿文憑」的期待,從而再製了家庭文化。
  • Item
    皮德思(R.S.Peters)的民主教育思想研究
    (2018) 李宜航; Li, Yi-Hang
    本研究以皮德思(Richard S. Peters)的民主教育思想為核心,並輔以分析哲學的取徑:釐清、證成與前提,探究其民主思想與道德原則,進而以教育實踐整合兩者。首先,本文先論其民主思想的內涵,如民主意義之釐清、前提與證成。另外,皮德思也提醒吾人權威在民主社會中的重要性,應加以重視與正用。其次,由於「政治判斷乃道德判斷之放大」,因此若要探究民主政治的運用,勢必須先行探究道德原則,藉由闡發皮氏民主思想中的道德原則,即探究平等、自由、誠實、敬人與利益考量等原則之釐清、證成與前提,有助於吾人掌握其民主思想的精髓。當然,由於程序性道德原則的落實,使得民主社會也得以成就。最後,就民主素養與道德原則之傳遞而言,教育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基於皮亞傑與郭爾堡之道德發展階段,皮德思認為透過不同教育階段的實施, 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博雅教育等,有助於逐步形塑個人之民主素養與培育個人之道德原則,以期成就民主社會中的良善公民,無疑地,這些良善公民與道德教育的最高理想人格並無二致,他們也是有教養的人及高貴的自由人。 承上所言,本研究的結論有三: 一、皮德思的民主思想中,民主的關鍵在於同意及主權,重視討論,強調寬 容。其中,權威不僅有助民主運行,其存在意義也符合民主精神。 二、透過程序性道德原則的落實,使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能做出適切的道德判 斷與實踐道德行為。 三、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實施中,伴隨道德發展理論的程序,逐步藉由權威者 的帶領與協助,使得良善公民的培育更為有效。
  • Item
    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批判教育社會學分析
    (2004) 陳儒晰; Chen, Ru-Si
    本研究以批判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為主,針對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相關面向進行批判分析,運用歷史研究、理論分析、訪談與觀察等方法來分析、批判、辯證並建構出相關課題之思考。在論述的舖陳以及理論的探究下,結合訪談與觀察所獲得的真實性教學資料,並試圖以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以及主體性實踐為分析主軸來綜合研究成果,進而提出未來可行的教育行動策略,促進資訊科技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以臻於教育的理想境界。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詳如下述: 一、分析資訊科技連結學校教育的正面意涵。 二、探究資訊科技融入學校教育的批判論述。 三、建構資訊科技對教育實務層面之形塑的批判分析。 四、基於上述,提出未來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所述: 一、資訊科技的工具理性影響人類活動的正常發展,並形塑教學活動的發展面貌。 二、資訊科技的創新價值並未能解放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性宰制,反而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再製工具。 三、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結合消弱師生的主體意識,使其無法彰顯主體性與能動性。 四、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所導致之數位落差問題,會深化弱勢族群的教育不平等。 五、資訊融入教學受到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教學活動的目的與面貌偏離教育理想。 六、資訊空間雖然可以打造一個高互動的溝通環境,但其虛擬化、失位化與商品化本質會扭曲師生互動的良性開展。 七、資訊科技取向的教育改革以中心國家為學習與模仿的對象,而忽視超越教育依賴體系的行動規劃。 基於前述,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參考,茲詳述如后: 一、學者在進行資訊科技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時,應重視並整合工具性創新、結構性解放與主體性實踐等分析面向。 二、決策者應縮短不同的種族、階級、性別或其他社會分類群體在資訊科技的近用與內容之落差,並以創造數位機會為其施政核心。 三、教師在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時,應避免落入資訊科技與資本主義的宰制,而要以教學活動的目的與價值為優先思考。 四、教師應在資訊空間裡藉由多元批判素養來建構師生的認知繪圖,進而開展良性的師生關係。 五、決策者在進行教育改革規劃時,應該批判資訊科技的教育依賴現象,並設計出具有社會解放意涵的行動方案。
  • Item
    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研究-以盧梭和福祿貝爾教育思想為例
    (2005) 李思穎
    本研究藉由探討中西歷代思想發展脈絡中,影響幼兒教育發展卓著的 教育學者-盧梭的「愛彌兒」和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之全人發展教育思 想,探討全人理想教育之內涵,為未來幼兒「全人理想」教育目標,提出 相關建議。 本研究探討目的,可分為四點: 一、探究中西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盧梭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三、盧梭和祿貝爾的全人理想,對現代幼兒教育全人發展之啟示。 本研究除了蒐集多位中西相關教育學者的專書,及探討這兩位學者的 相關文獻,予以整理、分析和比較。盧梭和福祿貝爾在幼兒教育上,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影響幼兒教育的全人發展,他們主張回歸自然的教育本質及提倡全人理想教育目的,謙卑的自省,使人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崇尚自然及上帝的真理,才能使人深刻體會生命的真諦。此外,他們認為全人理想的主旨在於尊重人權,培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以愛和關懷、支持和鼓勵他人。這兩位學者除了注重身體的健康及家庭教育外,也強調學校教育必須以直觀教學理念,增進兒童學習及心智成長,使兒童返回自然,提升靈性修養,尋求上帝的真理和智慧,才能充分自由發展其潛能,實現全人理想教育目標。
  • Item
    九0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張明輝
    九○年代,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受到校園民主化趨勢以及相關教育法令公佈的影響,產生前所未有的變革,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及中小學,為因應此種變革趨勢,除了調整其專業領導的角色與行政運作方式外,在中小學的實質教育內涵與發展趨勢上,也已進行若干的調整與改革;而九○年代有關教育先進國家,在中小學學校教育的革新方面,亦已投注相當多的心力並已進行實質的改革,以因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的趨勢。本文首先引介美國、英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有關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的主要策略;其次,分析我國在同一時期中小學學校教育的重要革新策略與措施;再就我國與教育先進國家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共同特徵加以歸納析述,另則預測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的可能動向以為參考。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
    (2011/06-2012/05) 卯靜儒; 譚光鼎; 陳昭珍; 劉美慧
    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範疇,可從兩條發展路線來看:一條是以英國文化研究(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為首,另一條是以美國的教育基礎理論發展為首(Educational Policy Studies,簡稱EPS)。前者是英國特定學術脈絡發展的「文化研究」,其本身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來講,是個新興的研究路徑(as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後者意義比較廣,它牽涉許多學術傳統與文化理論思潮,關心人類文化的不同層面。本圖書計畫子題「文化研究與教育」之規劃構想,主要是關心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因此,本圖書計畫的「文化研究」採後者比較廣的概念,同時並蓄英國文化研究取徑的精神,重視不同社會思潮與文化理論概念如何被機動性與有策略的應用,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回應情形。 在教育學領域,目前國內涉及文化研究與教育議題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教育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與教學,及國際與比較教育等。其發展與英美兩國的文化研究與教育之發展比較,仍有許多教育研究之關鍵議題有待開發,也因此本領域的圖書規劃與典藏有其必要性。 本計畫擬購的圖書特色與期望有四:一、補足美國EPS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的經典;二、蒐集與教育有直接關係的英國文化研究路徑之書籍;三,整理跨領域的文化研究相關基礎理論與關鍵新興教育研究議題;四,蒐集以東亞華文為主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影響的相關著作。 期盼此重點議題的典藏,可協助國內教育研究,洞察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教育的影響,讓台灣的教育學界接觸更具有前瞻性研究,並進而提供知識轉化與文化重構路徑,以因應不斷變動的教育處境。
  • Item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幼兒教育、家庭教育與師資教育
    (2009/06-2010/05) 周麗端; 張鑑如; 廖鳳瑞; 陳昭珍
    嬰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成長最為快速且可塑性最高的一段時期。近年來有關嬰幼 兒研究蓬勃發展,已成為跨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語言學、教育、社會等學門的 重要研究領域。許多嬰幼兒發展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嬰幼兒階段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時 期,此階段的照顧與教養品質攸關幼兒未來的發展與表現。 當今嬰幼兒發展研究,除了持續探討幼兒生理、認知、語言和社會情緒個別領域 之發展歷程和變化外,更加重視情境(contexts)的影響,例如生活環境、家庭和同儕、 學校、文化信念與經驗等。此外,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例如基因與環境、大腦與發 展、各發展領域(譬如,認知與情緒,語言與情緒),以及特殊幼兒、弱勢幼兒、不同 文化族群幼兒之發展等也都是目前嬰幼兒發展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 因此本計畫以「家庭、學校與嬰幼兒發展」為焦點,預計購置圖書3,000 本,分三 年完成。第一、二年分別以購置嬰幼兒發展與評量圖書,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對嬰幼兒 發展影響方面圖書為主,第三年則以特殊和文化不利(新住民、原住民、低收入家庭等) 幼兒之發展和教育圖書為主,並將購置此領域最新出版圖書。
  • Item
    臺北市學校教育的演進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67-04-01) 陳光輝
  • Item
    中學教師學校教育、健康投資與身心健康狀態相關性之檢定(I)
    (2008-07-31) 曾永清
    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資本兩項非常重要的特徵。許多研究已經發現教育和健康之間的 具有正向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的因果型態和相互影響因素可能相當複雜。由於連結教 育和健康結果的中間變數項無法被理論預定,一些文獻嘗試建構統計模型進行研究。另 有學者發展模型探討兩者間反面關係。亦有學者主張一個或多個其他變數,例如時間偏 好率,才是影響教育和健康主因。這3 種可能性論點均有實證結果,均有助於瞭解教育 和健康之間的相互關係,故教育對健康的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結果來證實。 過去文獻在探討教育與心理健康間,僅有理論分析(Hammand, 2003)。事實上, 心理健康重要性不亞於身體健康,醫學上亦證實一些身體疾病是來自於心理調適不當 所造成,教育對於心理健康的實際影響,值得更多檢驗。本研究即擬同時觀察教育年 數與身體健康、心理素質間真實互動關係。 本計畫希望透過問卷調查、二階段logit 模式、二階段最小平方聯立模式、SEM 等 實證方法之研究,達成下列幾個主要目標:1.估計中學老師的教育和健康相互關係,深 入探討教育對身心健康影響的顯著性,2.估計健康投資對身心健康影響的顯著性,3.追 蹤調查與建立教師的身心狀況指標,包括健康狀況、工作滿意度、工作成就感、接受訓 練意願等身心指標,4. 探討中學教師進修碩、博士學歷後,其個人生產力、身心健康 是否顯著提昇,5.建立我國人力資本健康研究模式,作為觀察與估計台灣人力資本質量 研究之參考點。6.透過本計畫,探討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之影響深度,並提出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