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2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行動學習運用於國中七年級體育課運動技能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2022) 蔡玉婷; Tsai, Yu-Ting本研究探討行動學習輔助體育課程之跳繩動作學習成效,與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產生學習策略來應對困境解決問題,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動作技能學習態度的改變。利用網路賽事影片、行動載具之影像錄製功能、搭配無線網路做即時上傳,透過影片練習與修正技能動作。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某班學生20人,進行8週(16堂課)的教學實驗。過程中透過大跳繩三分鐘兩循環耐力賽前後測、相依樣本t檢定前後測的體育課程態度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後進行課程修正、課堂觀察、教師扎記,以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統整與分析。研究結論為:一、利用行動學習輔助後,結果比歷年大跳繩耐力賽成績來得更高,學生反饋學習效率高出以往。二、行動學習輔助課程使得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改變,學生能依照當時狀況產生學習策略調整學習方式以解決問題,培養出自主學習的態度與能力。三、學生對行動載具輔助課程的情意、認知、行動意向之整體態度均有顯著差異性。研究發現可幫助教師在未來利用行動載具輔助相關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表現與態度。關鍵字:行動學習、學習成效、表現類型運動、學習策略、體育Item 澳門中學生的學習觀初探(2021) 林禧彤; Lam, Hei-Tong在澳門的教育文獻中,較少會談論到澳門中學生對於日常學習和升學的想法,也缺乏學生們對社會的看法。本文選擇以深度訪談的方法,探討學生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描述學習動機,以及如何準備升大學的途徑,作為學生的「學習觀」。並進一步探索影響學生的學習觀的一些可能因素,除學校、同儕、家長之外,特別關照學生對於澳門社會的想像與觀察。 在訪談19位澳門中學生後,得出初步以下結論:(一)學生的學習動機源於興趣和「讀書等於好工作」的觀念,但後者觀念薄弱,容易被重要他人的學習氛圍影響,造成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二)學生的升學策略與升學地點的關係最大,在升學管道的影響下,不同的升學地點會具有不同的升學策略。(三)大部份受訪者認為努力讀書的作用有限,雖然在澳門工作可以得到安逸生活,但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則需要到外地奮鬥。Item 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的設計與應用-以自然類說明文為例(2006) 蘇嘉穎; Chia-Yin Su摘要能力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可協助學生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有效的記憶並理解所閱讀的文章內容,增進學習效果。本研究以自然類說明文為範例文體,依據閱讀理解原則輔以教導學生辨認說明文文章結構來設計一套系統幫助提升國小學生之摘要能力。主要目的為(1)根據閱讀理解教學原則結合說明文文章結構辨識和摘要策略來設計「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2)經由實驗探討「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對促進學生判斷說明文文章重點的能力之效果。(3)瞭解學生對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的態度與看法。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共126位,實驗文章為說明文結構當中的「比較式」與「因果式」,本實驗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成績的影響排除後,後測成績的差異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1)在因果式文章摘要結果方面:學生在使用「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之後,文章摘要能力顯著優於教師以其慣用的文章摘要教學方式敎學。(2) 在比較式文章摘要結果方面:前測成績較差的學生使用「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後的文章摘要成效優於接受教師傳統教學;前測成績較好的學生則是接受教師傳統教學成效優於使用「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學習文章摘要策略。(3)學生給予「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正面評價。Item 不同回饋方式在擴增實境輔助學習上之成效分析(2018) 黃郁茹; Hwang, Yu-Ju現今課程的安排基於傳統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學習者學習新的概念時,透 過教學者引導其以有意義的方式學習,將課程所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以及結構化,運用擴增實境的定位特性與辨識標記概念搭配學習活動引導教材及適當的教學策略,協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由學習策略的安排,獲得學習引導及學習個人化之面向。 故本研究提出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AR-based Learning Guide,ARLG),以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作為輔助學習工具,搭配國小高年級健康領域學習教材內容,讓學習者透過學習導航系統與教材及課程內容進行互動。 研究結果顯示,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的間接回饋組在學習成效比較時,進步幅度明顯優於直接回饋組,在兩組別皆使用擴增實境的情況下,提供學習者相同的外在環境條件進行學習活動時,在神馳經驗、領域學習動機與自我導向學習態度量表上,顯示學習策略的不同並未造成兩組別在學習活動專注度上的差異。在系統滿意度方面,除操作靈敏度教需要改進外,其餘學習者具有良好的使用以及接受態度,並對未來使用皆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在間隔一個月的延宕測驗顯示,使用擴增實境學習導航系統的間接回饋組以及直接回饋組兩者並無學習保留上的差異。Item 不同學習風格英語學習者使用聽力學習平台之學習策略與成效評估(2016) 林芷瑜; Lin, Chih-Yu本研究著重於不同學習風格的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聽力學習平台時,如何運用聽力策略來增進他們的聽力精熟度。本研究參與者為高中一年級學生378位,實驗時間一共為13週,學習時間為9週,4週分別為前測、教育訓練、自主學習、後測。研究結果顯示(1) 此聽力學習平台適合多樣學習風格的學習者。(2) 學習者善用結合學習策略的功能能增進聽力精熟度。(3) 「自我評分」、「調速」和「翻譯」對學習者來說皆為重要功能,能幫助學習者提升聽力精熟度。(4) 文章與單字對學習語言是重要的。(5) 高成就與低成就的學習者皆對此聽力學習平台有正面的態度。Item 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之探究-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2011) 董佩瑄; TUNG PE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學習特性、學習策略與英語教學型態偏好,以參與台北市社區大學英語課程的成人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自台北市13所社區大學中,選取4所社區大學的四門英語課程進行觀察及訪談學員,並於每一英語課程班級選擇兩位學員接受訪談。 綜合研究文獻與資料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社區大學辦學特色並非為英語學習者選擇的主要考量。 二、社區大學英語課程多為生活藝能類型,且學員以女性在職者居多。 三、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凸顯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特性。 四、成人英語學習者主動採取多元的學習策略,但不擅長後設認知策略。 五、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偏好的教學方式相當多元,傾向合作教學模式。 相關建議: 一、對於社區大學之建議:(1)應於社區大學英語課程中突顯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理念;(2)鼓勵學術及社團類型英語課程之開設。 二、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教師之建議:(1)瞭解成人英語學習者特性,以提供適切的教學方式;(2)引導成人英語學習者拓展語言學習策略;(3)在課程中結合社區大學促進公民社會的辦學特色。 三、對於社區大學成人英語學習者之建議:(1)瞭解自我特性及需求,選擇合適的英語課程及發展學習策略;(2)了解外語學習的多重意義。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1)拓展成人英語教學與學習不同面向的探究;(2)針對不同地區之社區大學的英語學習者採大樣本,質量並重的調查。Item 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2006) 王良珍; Jane Wang Lee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策略。從探討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現況、困難,進而探討推動社區學習相關策略:組織建構策略、人力培育策略、學習資源整合策略,以及激發學習動機策略等。為達此目的,本研究首先探討有關的文獻,了解基督教會的教育內涵、社區學習的理論、策略規劃的理論,和基督教會社區學習推動的方法。 其次,擬定調查設計與實施程序,以自編的「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活動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剔除資料不全者,保留有效問卷310份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目前基督教會推動社區學習的現況、困難,以及推動社區學習的組織建構、人力培育、學習資源整合,與激發社區居民學習動機等的情況。將本研究結果歸納的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壹、對基督教會組織建構與行政的建議 一、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 運用「組織變革策略」:教會內部組織建構上,設立獨立「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透過「行動溝通對話策略」以取得教會信徒支持,與社區居民參與。 二、建立與「公部門資源連結機制」 基督教會宜結合政府的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三、建立與民間社教機構「組織合作策略」 教會宜與民間社教機構合作,建立人力和物力資源流通的管道。 四、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制度」 教會要釐訂社教專業人才培訓策略與實施計劃。 貳、人力資源的建議 一、建立「做中學(實習)」策略(internship training),及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 二、建立「人才人脈」策略,或建立社區居民人力資源資訊的資料庫,掌握人才人脈並建立資料檔案。 三、建立「長耳朵策略」:打聽掌握社區民眾需求,尋找社區隱居的退休師資人力等一起參與,共同促進社區發展。 四、建立「恩賜才能自我評估策略」:發掘教會信徒的恩賜一起參與。 參、教會推動的社區學習活動資源整合策略 一、建立「社區本位的方案規劃策略」:由教會社區教育部門專責單位負責人,集合社區群眾,相關團體,就物力資源、財力資源、專業人力資源共同合作推動社區學習活動。 二、建立「社會資源整合策略」:連結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企業機構、文教基金會等管道,統整規劃合辦社區學習活動,避免因活動重疊而浪費有限的資源。 三、建立活動行銷策略,如運用: 1. 網路策略:透過網路作線上服務,提供學習活動資訊及資料。 2. 傳播媒體策略:透過媒體,加強各項活動之宣傳行銷。 3. 口碑策略:辦理活動要注重品質以建立良好口碑,讓民眾樂意參與及推介教會的社區學習活動。 肆、激發社區民眾學習的策略 一、建立「學習認證暨定期獎勵制度策略」:獎勵及吸引民眾參與。 二、建立「需求評估策略」:活動課程規劃要朝向「社區化」,活動內容要符合社區民眾需求。 三、建立口碑策略:以活動品質激發學習的興趣,建立良好口碑。 四、建立舞台策略:辦理學習活動的「成果展」,給學員有一個展示舞台,以激發學習興趣。 五、建立評鑑策略 1. 建立需求評估:透過民調或「長耳朵策略」掌握民眾需求。 2. 建立活動品質評估:確保品質效益以吸引民眾參與。 3. 建立專業師資評估:提昇師資專業素質,提昇學習效果與興趣。Item 心智圖法導入高科技產業作為職場學習策略之個案研究(2016) 孫易新; Sun, I-Hsin本研究旨在探究高科技產業導入心智圖法作為職場學習策略的各種現象,採用質性的個案研究法,以某高科技公司一個專案團隊中的三位成員為對象,進行實地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瞭解高科技產業職場學習的樣貌。 二、 分析企業導入心智圖法作為職場學習策略的因素。 三、 探究心智圖法作為職場學習策略的歷程。 四、 參酌研究發現,嘗試提出企業導入心智圖法作為職場學習策略的模式。 根據資料的分析,本研究獲致以下的結論: 一、 高科技產業重視員工的學習,職場學習的特性以鑲嵌在工作流程中的非正式學習為主,在重視知識管理的前提下,除了鼓勵自我導向學習之外,並採取師徒傳承與問題本位的團隊學習。 二、 導入心智圖法作為職場學習策略的模式中,影響導入的個人因素包括感受到心智圖法的優點與發現工作上的壓力;情境因素則是心智圖法能有效回應職場學習的困境;機構因素則是主管的支持與扁平化組織提供實踐心智圖法的環境機制。 三、 在導入歷程的措施上,是以心智圖法作為知識管理的策略、師徒制的學習策略與團隊溝通的平台。 四、 在成果方面,正向影響有個人形成了語意與程序性的記憶、能力的養成與績效的提升,並意識到思考的限制;在團隊方面促使團隊綜效的學習、重建團體的認知框架與知識庫(組織記憶)的有效擷取與內容創新;待解決的問題有成員對心智圖法的熟諳程度,以及心智圖法應用範本的建立。 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的結論,對相關單位及未來的研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心智圖法、職場學習、學習策略、知識管理、師徒制、團隊學習Item 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以萬華區為例(2019) 張祥雲; Chang, Hsiang-Yun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以萬華區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以傳統產業型的社區工作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且以萬華區作為研究場域,旨在分析社區工作者的文化內涵、核心能力及其學習策略。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訪談十位萬華地區的社區工作者。 社區工作者為了培育應具備的核心能力以及運用合宜的學習策略,研究的重要發現為:第一點情感面上,是培養情感連結、在地精神、團隊認同以及社區認同;第二點經濟面上,首先是根據產業變化、貧窮現象與在地需求形塑出在地消費空間,其次在觀光議題上關注社區指南、遊民輔導、古蹟與老建物保存,其三則在社區裡的遊民、獨居老人等議題的討論且提供他們友善的生活協助;第三點學習策略,是需要學校老師的引導、生命歷程中學習、模仿社區人士或者善用自我主導的學習等所建構出的學習途徑;第四點是釐清社區工作者的四大類型,並進一步說明其中的核心能力、學習策略。 社區營造中心、政府相關單位以及未來欲進入社區工作的人們可以將本研究作為方向導引的參考資料,以培訓出符合社區工作者的能力與學習策略。期望本研究之論述對社區工作有興趣者,增進學習效能,快速養成必備之核心能力,以符合社區工作之需要。 關鍵字: 社區工作者(community workers) 文化(culture)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學習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Item 國中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2014) 羅麗萍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18所國中於102年度第四期有辦理補救教學的七、八、九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分別為補救教學學生300位,一般學生311位為樣本。以問卷量表來測量國中生的知識信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及學習策略,以獨立樣本t檢定了解在補救教學學生與一般學生在這四個變項上的顯著差異情形,進而以結構方程模式來分析四者間的影響情形。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補救教學學生和一般學生在十五個量表中,除了在學習動機中的態度、興趣量表及行為控制中的情意控制、情境控制等四個量表沒有顯著差異外,其餘的十一個量表,都有顯著差異。在結構模式的影響徑路上,則兩組學生的模式相同─知識信念會透過學習動機及行動策略來影響學習策略。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而提出相關的實務應用及建議。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