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過度激動與完美主義特質對於藝術才能資優學生學習適應之預測研究
    (2022) 廖釗君; Liao, Chao-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藝術才能資優學生過度激動、完美主義特質與學習適應之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透過「我的特質量表第三版」、「事物態度量表」以及「高中學生學習問卷」收集數據,參與研究學生包含北、中、南區美術班 272 人、音樂班 266 人、舞蹈班 111 人及普通班323 人,整理後獲得有效樣本928 份並以SPSS、AMOS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一、美術班具有較強烈的情緒、想像力及感官過度激動,男生在想像力、心理動作、智能過度激動特質較強烈,女生在情緒、感官過度激動特質表現較強烈,不同班別及性別學生的想像力及感官過度激動有交互作用。二、完美主義可依正負向度分為四種組型,不同班別學生在四組型的人數比例各異,完美主義者在五項過度激動特質表現皆顯著高於非完美主義者。不同性別學生的完美主義特質則沒有顯著差異。三、美術班、舞蹈班在學習發展顯著優於普通班,女生在學習發展優於男生;不同完美主義組型學生在學習適應各分量表之得分表現皆有顯著差異,完美主義者得分較高。四、過度激動與完美主義有顯著相關,情緒過度激動與生活適應有負相關,完美主義之父母責難、在乎失誤與生活適應有負相關。五、對學習發展具有預測力的過度激動組型是智能、想像力、情緒及感官過度激動,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的是智能、情緒及感官過度激動,對未來生涯具有預測力者為感官、智能、情緒及想像力過度激動。對學習發展具有預測力的完美主義組型是組織、父母責難及父母期望,對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的是組織、在乎失誤及個人標準,對未來生涯具有預測力的是組織、在乎失誤及父母期望。六、過度激動特質、正向完美主義與學習適應之結構方程模式經配適度檢驗獲得支持,此模式可適用於高中藝才資優生。模式顯示過度激動特質會直接影響正向完美主義,正向完美主義對學習適應有直接影響效果,過度激動特質透過完美主義間接影響學習適應。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1.不適應非完美主義的學生比例多,需要關注其輔導諮商;2.藝才資優生與普通生各有不同心理特質樣貌,可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優勢以發展學習策略。3.建議學校在未來持續追蹤藝才資優生學習適應情形、研發增強學生學習適應的課程活動、運用「我的特質量表」協助學生探索心理特質更加瞭解自己。
  • Item
    高中游泳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暨升學進路之研究
    (2023) 謝銘灝; Che, Meng-Hou
    體育班長久以來都被外界質疑為重體育輕學習,社會上亦出現不少關於體育班是否應該續存的討論浪潮。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運動績優生的學習適應與升進路之現況,透過文獻探討與半結構性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訪談高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學校專任教練、體育班班導、普通班班導,以探究體育班運動績優生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各自的學習適應與升學進路現況為何、體育班運動績優生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與升學進路之間的差異為何,以及高中運動績優生和師長對於運動績優生就讀體育班或普通班的適宜性、對體育班制度規劃與續存的看法與意見。本研究發現,高中體育班與普通班運動績優生的學習適應皆為良好,當中體育班運動績優生適應最好的面向排序為人際關係適應、運動訓練適應、學科學習適應。而普通班運動績優生適應最好的面向為學科學習適應,人際關係適應與運動訓練適應並列在後。在升學進路方面,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真正能選擇的升學管道並沒有比普通班學生多,可是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升學管道能選擇的大學與系所卻比普通班學生局限,大多都是與運動領域相關的系所偏多,結果便是比較難以轉換到其他領域進行升學與生涯發展,而當體育班運動績優生的運動績優生運動表現與成績不出眾的時候,最終其升學進路亦會受到影響。普通班運動績優生能選擇的升學管道、大學與系所都較體育班運動績優生多元與廣闊,亦能夠按照自身的運動成績與學科成績去衡量和選擇最適合、符合自己升學進路目標的升學途徑,其生涯發展不會因運動表現不佳而受到限制和影響。本研究將於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及對體育班制度未來改善之建議。
  • Item
    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與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需求之調查研究
    (2009) 彭玉慧; PENG,YU-HU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及對於國中補校課程學習需求與課程實施需求的情形。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四: 一、瞭解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情形。 二、探討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就讀國中補校的課程學習需求。 三、瞭解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就讀國中補校的課程實施需求。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教育行政當局、學校未來在推動補校新住民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與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需求之調查問卷」,對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進行3725人比例分層抽樣,共發出6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59份,回收有效率為84.70%。所得資料經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卡方考驗、t考驗等進行統計分析,歸納所得結果,獲得以下八點結論: 一、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五個層面得分皆高,以身心適應表現最好 二、整體學習適應及其部份層面因來臺年數不同有顯著差異;整體學習適應及其五個層面因就讀年級不同有顯著差異 三、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對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需求六個層面的得分皆高,以「親職教育」需求最強烈 四、就讀國中補校課程學習需求之「語文識字」層面因原生國教育程度不同有顯著差異;「親職教育」、「醫療保健」、「民俗文化」層面因來臺年數不同有顯著差異;「工作技能」、「親職教育」、「醫療保健」、「民俗文化」及「相關法律」層面因就讀年級不同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就讀國中補校課程實施需求中最希望採用的上課方式為「面對面教學」、上課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晚上」、上課地點為「學區國中」 六、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就讀國中補校課程實施需求中繼續就讀國中補校意向有六成;繼續就讀高中職補校意向有四成 七、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繼續就讀國中補校因原生國教育程度、原生國籍及子女人數不同有顯著差異 八、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學生繼續就讀高中職補校因原生國教育程度及來臺年數不同有顯著差異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ㄧ、提供新住民學生繼續學習的機會設立社區學習中心 二、加強對新住民學生提供學習策略的指導以增進學習信心 三、調整國小補校二、三年級課程以增進學習適應 四、在國中補校語文及社會課程中融入新住民因應生活適應上的學習課程內容,尤其親職教育提供;而教師教學應強調語文識字的學習以增加其對生活的適應 五、課程與上課地點的安排應顧及新住民學生之需要 六、製作視聽媒體提供補校新住民學生學習 七、賦予補校辦學空間以利新住民學生繼續就學 八、對未來研究之建議分別就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上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 Item
    聽覺障礙學生之學習適應研究
    (2002) 蘇芳柳; Fang-Liu Su
    本研究採用生命史研究方法探討六名聽覺障礙大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之學習過程中之相關經驗與適應過程,並根據結果提出對啟聰教育的省思與建議。研究所獲主要結論如下: 壹、受訪者學習適應綜合分析 六名受訪者中,有三名雖可聽取聲音,但仍需要讀話的輔助與其他協助才能達到較佳理解效果。另三名無法靠聽覺來接收訊。他們都是憑恃語文能力(閱讀書面資料:看書、抄黑板、借筆記、找相關書籍參考),配合向他人的請教(課後問同學或老師、申請課業輔導),而理解老師在課堂教學的內容。六名受訪者都是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他們會擬定讀書計畫並確實執行。他們有自己的讀書方法與應考策略,通常文科方面他們運用記憶策略協助記憶及理解。數學方面則採多練習的方式。 六名受訪者都曾與到學習的困境,而他們突破困境的方法,除了用更多時間心力做好事前準備外,更會在課後積極蒐集其他相關資源補充課堂理解之不足。他們幾乎都具有後設認知能力中的自我覺知、自我預測、及自我評估的能力,會根據學習狀況而調整讀書方法,運用策略協助記憶、理解或解決問題;了解如何學習以便達成教師學科的要求,也會適時尋求外界人力、物力資源的支援。 貳、可能影響受訪者學習適應的家庭因素 受訪者的父母都是傾力照顧其聽障子女,而其他家人也都全力配合。這幾位家長在子女年齡較小時採保護策略,隨著子女長大,慢慢放手讓子女學習獨立。六名受訪者的家長都為聽障子女選擇「口語」,並且積極培養子女的語文能力,為其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他們也積極為其子女尋求適當的早期介入機構,配合教師並盡力教導子女,以補足孩子在校接受教育不足之處。這些家長幾乎都與子女各階段的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對六名學生而言,家中除了助聽輔具外,都有豐富的圖書資源。除此之外,這幾位家長也與聲暉家長團體等聯繫,獲取支持與相關的協助。 參、可能影響受訪者學習適應的學校因素 六名受訪學生就讀的學校有些會召開會議討論相關輔導措施,並進行教師宣導工作。校方會在編班排課上特別安排,並安排免修課程。受訪者的教師大部分都能會配合學生的溝通需求,考慮他們聽取訊息和讀話的需要;會在施測方法和計分上做考量;以及其他教學調整措施。至於助聽輔具的提供,大多是在大學階段才有。六名受訪者得到的同學協助大致為:上課與課後的提醒、借筆記、說明受訪者聽不清楚部分與教師交待事項、協助與教師的溝通、與課業輔導等。受訪學生的耳聰同學不一定都完全接納他們,不過這六名學生會設法排除障礙,或自我調整。 關鍵字:聽覺障礙、學習適應、生命史
  • Item
    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2015) 吳宜芳; Wu, I-F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與免試入學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之情形,並分析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和其覺知學校行政作為是否有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南投縣、及其他部分縣市之鄉鎮共同就學區範圍的公立(包含國立、市立)及私立高中的免試入學生,抽取樣本人數為819人,有效問卷為698份。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以SPSS 22.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平均數與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處理。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中投區高中免試生整體和各層面學習適應之情形良好,尤其是學習環境層面的學習適應情形。 二、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良好。 三、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越能覺知良好的學校行政作為,學習適應情形亦越良好。 四、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越能覺知校長教學領導,師生關係越良好;越能覺知學校提供各科學習方法或學習相關策略,及越能覺知教師引導個人學習動機,釐清學習困難,設定與完成學習目標,其同儕關係越良好。 五、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較不能擬定及遵守讀書計畫,也較忽略預習。其主要的焦慮與心理衝突是:學不懂的課業內容累積、課業成績不如人,以及課程內容不符興趣與能力的挫折感。 六、高一、高學業成績、一般地區、第一層級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學習方法和整體學習適應較良好。 七、女生、高三、通學距離近、高學業成績、公立學校、第一層級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較少心理衝突。 八、男生、高一、私立學校、第一次免試入學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覺知學校環境設備與資源的情形較良好。 九、中投區高一免試生的學習適應和學習方法較高二免試生良好;通學距離近者較少心理衝突;中、高學業成績者的學習態度、家庭物質和心理環境較良好。 十、中投區高中部分免試生未能明顯感受學校課程特色,也覺知到較多教室周遭干擾學習的噪音。 依據本研究所獲結論,提出結論與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新北市為例
    (2011) 藍紹箕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北市都會區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原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學習適應的問題,探討原住民學生學校學習適應困難成因為何?並分析影響學習適應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取量化與半結構性訪談的研究方法,發放問卷至新北市都會區各個國中,共寄出1207份問卷,回收794份問卷,並訪問三位原住民學生,透過問卷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以達成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學習方法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技巧、學習計畫、學習內容分配、閱讀和作筆記的方法較弱。 二、在學習習慣上: 原住民學生在家邊看電視邊寫功課的習慣頗為明顯。 三、在學習態度上: 原住民學生,浸淫在都會區生存競爭的氛圍中,肯定認知 讀書是有價值的。 四、在學習環境上: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環境方面,對學校建築與設備最滿意。 五、在身心適應上: 原住民學生在自我觀念上對自我功課的要求高,並且對自己課業的好壞,表現出自我負責的態度。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對學校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議。 從整個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學生,如果與一般漢族學生做比較,還是處於學習落後的狀況。因此在體制化教育之下,學校老師與家長共同合作,對於原住民學生之個別差異,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體諒。指導其學習方法,協助孩子在學習上,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 Item
    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壓力與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為例
    (2012) 余欣儒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壓力與學習適應之關係,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員,其學習壓力與學習適應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軍深造教育學員學習壓力及學習適應調查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對象為陸軍指揮參謀2011年班正規班學員,共獲得有效問卷183份;調查結果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受訓前單位為戰鬥部隊的學員在「課程壓力」方面的學習壓力,高於學校(廠庫)及高司單位的學員。 二、受訓前擔任主官職務的學員在「人際壓力」與「課程壓力」方面的學習壓力,高於擔任幕僚職務的學員。 三、軍校背景的學員在「人際壓力」方面的學習壓力,高於非軍校生的學員。 四、專科學歷的學員在「人際壓力」、「課程壓力」方面的學習壓力,高於大學及研究所學歷之學員。 五、受訓前任職於學校(廠庫)的學員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學習適應情形,優於高司單位及戰鬥部隊的學員。 六、專科學歷的學員在「學習態度」與「人際互動」方面的學習適應情形,優於具大學及研究所學歷的學員。 七、影響學員學習適應之主要學習壓力變項為「課程壓力」與「人際壓力」。 八、環境壓力、課程壓力及考核壓力等學習壓力的因素,影響到學習適應因素中的學習策略、學習態度及人際互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供軍事教官、國防部教育政策規劃部門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行動控制教學課程之教學效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0-02-??) 程炳林; 林清山; Biing-lin Cherng and Chen -shan Lin
  • Item
    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8-06-??) 張景媛; CHING-YUA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