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相關性研究(2022) 林佑庭; Lin, Yu-Ting自我概念對個體往後的身心發展與生活品質皆具相當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家庭互動對於自我概念具有正向的影響。本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為主軸,將自我概念視為家庭功能並聚焦於家庭互動中親子與手足關係,探討學習障礙學生之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採用混合型研究法中的多重檢核設計,針對同樣的研究問題,同時使用量化與質性資料交互驗證和補充研究結果。藉由問卷調查了解學習障礙學生家庭互與自我概念之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和簡單線性迴歸分析此現況以及家庭互動和自我概念之間的關係,再藉由半結構式訪談深入探討其內涵。問卷填答之對象為國中教育階段之學習障礙學生(N = 77),訪談對象為五位國一至國三的學習障礙學生。研究結果指出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知覺之親子關係現況是高關懷低保護的,父母的日常問候以及對學習障礙的了解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中庸,與非學習障礙學生的手足關係相似,雖有衝突但不至於敵視對方;社會自我概念現況偏高,青春期的學習障礙學生對家庭的依賴性仍高、學業自我概念則略低於中間值。在相關性的部分,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自我概念的相關皆具有正相關且達統計顯著性;手足關係與自我概念具正相關未達統計顯著性,質性結果發現良好的手足關係可以增進學習障礙學生的自信。最後,研究結果發現親子關係對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的解釋力,正向的親子關係可以促進學習障礙學生對自我的看法。本研究為國內首次以障礙者的角度同時調查親子關係、手足關係以及自我概念現況之研究,補足了過去文獻少以家庭為背景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不足處。建議在實務方面,家長及實務工作者可以藉由相關影片、書籍與演講增進對學習障礙的了解之外,於日常生活中也應多肯定學習障礙學生的優勢能力;在未來研究方面,可以納入不同背景的研究參與者,以探討個體的背景變項對家庭互動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程度。Item 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2022) 曾郁辰; Tseng, Yu-Chen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藉由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將背景變項分為青少年與青年兩個群體,以檢驗兩個群體的測量恆等性。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在研究對象上共計1,069人,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分別575、494人,研究工具包含「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潛在變項之測量模型會先以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效度,再透過跨群組恆等性檢驗,確認測量模型是否具備不同年齡層之測量不變性,最後採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並探討各潛在變項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之差異情形。本研究結果呈現如下,首先,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上在效度與信度分別得到支持;其次,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模型在青少年與青年皆具有測量恆等性;再者,家庭互動與社會資本對心理健康影響之多群組分析,在青少年與青年兩群體僅有形貌、結構係數與結構殘差具有測量恆等性,而在測量係數與測量殘差僅部分具有恆等性;最後,針對八個因素進行因素平均數的恆等性檢定時,呈現出個別因素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有差異;青少年在家庭凝聚、家庭資源、同儕互動與生活滿意度高於青年,但青少年在家庭支持與希望感的因素平均數低於青年。本研究茲就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提出後續研究與應用的建議。Item 參與學校認輔方案婦女志工之家庭互動轉化學習研究~以新北市中和區復興國小認輔志工團為例(2014) 李如梅; LI, JU-MEI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婦女志工投入學校認輔方案的轉化學習之內涵及轉變歷程,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以新北市中和復興國小認輔團隊五位認輔志工為研究對象。以質性取向之深度訪談法,分析其參與學校認輔培訓方案對其家庭互動的轉化學習歷程。此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培訓參與認輔服務之經驗與課程設計之參考。 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結論如下: 壹、認輔培訓方案對婦女志工個人或家庭互動的轉化歷程 一、原有意義結構、思考模式大多深受原生家庭或傳統社會文化脈絡所影響 二、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是促發觀點轉化的起點 三、透過認輔培訓方案的學習歷程增進了家庭互動觀點的轉化 四、轉化學習並非是線性的,而是各階段交錯影響的歷程貳、認輔培訓與學習過程對婦女志工個人或家庭互動的改變 一、對個體的改變 (1) 自我統整,提升自信、挑戰自我,展現潛能 (2) 情緒的覺察與管理的能力 (3) 女性意識的覺醒 (4) 社會參與的積極態度 二、對家庭互動的改變 (1) 真誠傾聽,開啟人際雙向的溝通能力 (2) 認知影響行為,以同理心架構關係的橋樑 (3) 營造家庭對話與互動的模式,創造溝通的平台 (4) 體認生命的意義,堅持行善志業,轉變家人的正向思維 (5) 投入認輔志業凝聚家庭向心力,化家人的阻力為助力 (6) 開展家庭生活美學的行動與實踐,建立親子共學的學習型家庭 (7) 建立團體共學的支持網絡成為家庭動能的助力與資源 最後,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也針對婦女志工或其他成人學習者、相關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Item 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轉化學習之研究〜以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故事媽媽志工培訓為例(2006) 李世英; Lee shihying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轉化學習之研究 〜以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故事媽媽志工培訓為例 指導教授:黃明月 研究生:李世英撰200606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故事團體成員參與志工課程培訓後,對家庭互動方式的轉化學習。主要研究目的有四項:了解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方式的改變;了解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的轉化學習;了解故事團體成員家庭互動轉化學習的相關因素;提供故事團體培訓做實務操作課程活動等教學建議。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以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校園暨社區故事媽媽培訓班級為研究場域,透過故事團體成員於平時課程中所獲得之不同方式的學習與互動模式為出發點,尋找符合本研究需求之女性學員七位,進行質性之深度訪談,先經由個別的個案分析來瞭解故事團體成員在家庭中與家人互動關係是否有改變,是否有將溝通互動的團體經驗所學應用在家人間的歷程,再進行研究結果的討論,最後提出結論,並針對舉辦故事課程的機構組織、擔任故事課程教學的教師、故事團體教師專業養成,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的討論,歸納出結論如下: 一、故事團體成員在團體學習後在家庭互動的目的、內容、方法、過程的態度及情意上有其行為面的改變。 二、故事團體成員在團體學習後對家庭互動目的、內容、方法、態度上的觀點轉化有其正向的提醒與運用:重視互動過程而非結果、重視互動品質而非速度、彼此欣賞重於彼此批評、從權力的行使轉為互惠的概念。 三、影響故事團體成員對家庭成員互動的目的、內容、方法及態度的改變具有成效的課程設計為:多元的互動情境內容教學、多元的課程方法媒材DIY角色扮演建立資料庫的運用、多元環境的安排、系列式固定且持續的課程時間安排。 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一、各機構與社大辦理故事團體培訓課程應建構一個故事培訓體系;系列式課程結束後組成多個不同性質的社團,同步在不同機構作定期性服務學習;每學年舉辦定期交流聯誼大型的故事月嘉年華活動或公開巡迴演出;依據社區特色或區域性需求,整合社區學習體系。 二、擔任故事課程教學的教師應常作實務上的反思與建議;對課程時間安排可加長;對課程內容整體策劃必須融入多元智能、同理心與小組討論;對課程後的延伸活動需安排實踐服務學習機會。 三、故事團體專業教師養成應受成人教育相關課程培訓;應受諮商輔導相關課程訓練;應受創意課程研討培訓;應熟悉運用故事各類主題。 四、後續相關研究可在不同「教學型態」上、不同「教學對象」上、不同「教學時間」上進行故事團體研習的模式比較其優缺點,或在課程後設立多個社團,同步在不同機構進行服務學習,或搭配社區活動服務,來觀察理論與實務的執行面成效。Item 「滯家青年」:家庭危機的守護天使?--以脈絡化觀點詮釋青年社會退縮者的滯家現象(2004) 黃兆慧; Chao-Hui Huang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脈絡化的觀點,瞭解促成及維繫青年滯家現象的相關環節因素,並探究青年滯家行為於華人家庭中形成慢性化機制的緣由。本研究以二個滯家青年家庭中願意接受訪談的家庭成員及第一個家庭的諮詢師為受訪對象(共計八位受訪者,其中一名是專業人員),使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質化深度訪談,輔以研究者的參與觀察紀錄,以多元的方法蒐集滯家青年現象的有關資料,作為分析資料的來源。研究者以詮釋學的研究取向,對所蒐集到的研究資料進行理解與詮釋。 研究結果的發現如下: 1. 青年滯家現象的促成因子,與青年個人沒有發展出獨立的自我認同、家庭慣性保護、成長歷程中經驗依附中斷、青年投入外界生活時所遭遇的負向經驗、以及社會資源處遇不當等因素有關。 2. 隨著滯家期間的延長,親子間形成「代間情鎖」的互動模式,成為維繫青年滯家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青年滯家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長期化的機制,是因為青年困在僵化的代間情鎖之中。 3. 「代間情鎖」是由親強子弱的失衡互動,產生跨越親子心理界線的情感動力循環,是一種僵化且讓親子雙方同感束縛的互動模式,其形成與家庭成員為了因應家庭危機,穩定家庭結構有關。 4. 代間情鎖受到是華人文化深層結構中家族大我優於個人小我、以仁居心的縱向關係、以及盡心的角色義務運作法則所支配,因此是十分強韌,不易撼動。對於華人家庭而言,滯家青年現象的理解,必須考慮家庭成員出於為家庭盡心及守護彼此的善意反應。 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發現,對於滯家青年的諮商及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與建議。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Item 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 沈六本文探究影響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此為研究影響道德發展除學校與社會的相關因素之外的又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採理論分析法進行文獻探討,以探求影響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本文發現除家庭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出生序別、家庭結構、居住區域、父母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等,可能為道德發展的相關因素之外;舉凡家庭哲學、家庭價值、家庭人口、家庭情感、居家環境等皆是影響道德發展的相關因素。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