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打開教學實習的黑盒子:行動者網絡觀點
    (2023) 楊碩庭; Yang, Shuo-Ting
    教學實習是實習教師由大學過渡到中學現場的歷程。本研究以行動者網絡(ANT)的視角出發,借Latour打開黑盒子的精神,瞭解教學實習的網絡是如何構成的。以Callon、Nespor等人的理論作為架構,觀察英才大學地理科教學實習的情景,並以兩位實習教師作為主要研究參與者。透過研究資料蒐集,分析教學實習中的行動者以及網絡的構成。研究發現如下:第一,將「教學演示與設計」作為實習期間的必要通過點,能看見不同行動者在網絡中的動態。實習教師透過課堂案例、自編教材與教師的回應達成對學生的徵召。研究進一步發現「徵召」幫助我們看見教與學在心理歷程以外的實際行動,如何透過多樣物件達成,體現人與物在網絡中的對稱關係。第二,教學實習座落於大學與中學的學習網絡間,各自有多種人與非人行動者存在,行動者間交互影響,改變實習教師在實習期間的行動軌跡。教師在網絡中創造新的物件,找到在實習網絡中位置,進而穩定並支持自身的教學,完成對多重教育期待的回應。
  • Item
    「雜」學校—國中實習教師文化之研究
    (2020) 廖亭羽; Liao, Ting-Yu
    教育實習作為師資培育的必經階段,幫助實習教師從實務現場中學習與成 長,對實習教師來說為一大重要時期。因此本研究欲以實習教師文化為核心, 了解國中實習教師文化的樣貌。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一所國中(化名為平安國中)為研究場域,採取質性研 究取徑,運用焦點團體訪談、個別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了解平安國中實習 教師文化的樣貌。藉由焦點團體訪談先初步了解平安國中實習教師的實習生活樣貌、其人際關係以及相關處境等,再從個別訪談中挖掘更深入之資料,並輔以實習教師與學校提供文件之檢閱,檢證訪談後分析所得並理解平安國中實習教師之觀點,進而提取實習教師文化所蘊含之信念與行動。 本研究結果呈現國中實習教師文化樣貌,說明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中歷經 適應與探索、衝擊與茁壯、成型與選擇三階段,並且點出實習教師文化之主要特徵,包含多變的角色、學做人的修行與正向成長的團體,亦分析影響實習教師文化之因素與實習教師之能動性,並說明實習教師在實習過程中漸趨務實,最後針對教育實務與研究提供相關建議與反思。
  • Item
    三位特教老師的實習故事~實習對教師信念形塑的影響
    (2010) 王麗君; Li-Chun Wang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從三位特教教師在實習經驗中,探究在實習階段,教師信念可能產生的轉變和影響因素。為期七個月的研究過程中,透過訪談三位特教教師、實習情境脈絡中的重要他人、相關文件分析及實地觀察,來蒐集資料。資料經分析與整理後,先呈現三位故事主角各自的實習故事,再歸納我從中看見的事實。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個人特質與實習情境脈絡交互影響,在實習過程中,各自激盪出 不同的行動。 二、既有教師信念受到衝擊,始於實習遇到的特殊事件。 三、實習階段,教師信念轉變的契機,在於實習期間的參與、省思及對話。 四、自我省思、特教團隊教師的回饋,帶來積極的教師信念轉變;而缺少省思、對話,則會因實習期間體認的現實,帶來退縮、消極的教師信念轉變。 五、實習階段,歷經波動的教師信念,未必能付諸行動。主要是受限於實習身分或時間因素,需要獲得支持、溝通與再行動,才能釐清自己的教師信念。
  • Item
    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
    (2003) 張育嫻; Zhang Yu Xian
    本研究採取觀察與訪談的方式,由實習教師的觀點出發,希冀瞭解國中實習教師面對實際 教學情境時,為達特定目的所使用的互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所獲致 的結論如下: 一、實習教師與學生在教室情境中欲達成的目的中,唯有樂趣情境為共同目的,但實習教 師希望樂趣情境建立於秩序情境之上,學生只希望樂趣情境。 二、無論是實習教師或是學生為達成特定目的所發展的互動策略不僅可以達到預定的目的 ,同時也可能促進對方目的的達成。 三、實習教師的教室情境定義從兼具「樂趣與秩序的理想情境」轉變為「秩序情境」,因 為「秩序情境」有利於教學進度的掌控。 四、實習教師與學生除了對教室情境定義不一樣外,對於教室情境中的時間運用也不一致 。 五、在教室情境中師生雙方均有消極性的策略,這些策略會造成師生關係疏離。 六、實習教師明顯感受時間壓力,他們為極力爭取教學時間會將教室情境例行化。 七、教室情境的例行化使得師生互動模式亦例行化,師生雙方所運用的策略很快就定型, 並無明顯的轉變與更動。 八、為維護良好師生關係,實習教師會嘗試與學生協商,一方面希望知道學生的意見,一 方面確也希望貫徹自己的規劃,最後形成「表面民主,實則維護自我私利」的協商關係。 九、實習教師身份並不會影響師生互動,而實際會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實是實習教師的個 人特質。 十、實習同儕團體並未影響師生互動,但提供了情緒抒發的管道;實習輔導教師為影響實 習教師師生互動的重要他人,他們會傳遞固定的師生互動模式與策略給實習老師。
  • Item
    台北縣市國民中學教育實習實施現況之研究
    (2007) 李宜珊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目前新、舊教育實習制度轉換之過渡時期,教育實習實施現況與可能衍生之問題,探討的範圍包括教育實習之運作情形、學校成員對於教育實習現況之看法以及實習現況可能產生之問題等,最後並依研究結果對教育實習相關機構提出建議。 本研究以臺北縣市之國民中學之學校成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與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分析處理,最後綜合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所得之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所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壹、學校教師普遍對於整體教育實習現況之看法表示認同。 貳、實習課程缺乏系統規劃,實習教師間之工作負荷與學習成效不一。 參、實習評量之方式不夠多元與客觀,且評量之嚴謹性不足。 肆、多數學校之實習輔導教師由校長或主任請託產生,部分教師之輔導意願 未受到徵詢。 伍、實習教師與實習輔導教師之互動情形良好,且普遍肯定實習輔導教師之專業能力。 陸、部分實習教師未能積極投入於實習課程之學習。 柒、實習教師背負就業、考試與經濟上之多重壓力。 捌、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對於實習課程之看法達顯著差異;不同性別與職務之教師對於實習輔導教師之看法達顯著差異;不同學校規模與職務之教師對於實習教師之看法達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實習學校、實習輔導教師、實習教師、師資培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資訊實習教師遠距輔導研究---學生管理知能成長研究(II)
    (1999-07-31) 邱貴發
    這個研究的重心在於探討線上討論社群對資訊實習教師之學生管理知能的影響。為達到研究目的,我們在STNet上組織了一個封閉型的討論社群。然為使現職教師的學生管理經驗可以提供給封閉型社群成員參考,我們又發展了CMNet。STNet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發表及回應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偏重學生管理的技巧問題,理念性的議題很少。CMNet的研究結果顯示,多數人是沈默的閱讀者。我們只達到預設研究目的一部分,不過,從這個研究中,我們找到不少值得繼續研究的題目。我們認為線上討論系統及線上討論社群是具有遠景的研究方向。
  • Item
    資訊實習教師遠距輔導研究---總計畫(II)
    (1999-07-31) 邱貴發
    研究目的在於發展可給資訊實習教師使用的線上討論系統及建立可用來輔導資訊實習教師的線上討論模式。在討論系統部分,我們發展了STNet (Student Teacher Network);在討論模式部分,我們採取interns, facilitators,mentors三方合作的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討論系統雖然可以使用,但功能仍需重新規劃;線上討論模式沒有成型,需進一步研究;另外,我們也了解到我們需要研究出一套我們自己的線上分析工具,以協助分析討論系統中的討論內容。這個計畫兼具論文發表性(可發表論文)、實用性(可用在實習教師輔導)、及產品性(有一套系統),是個值得繼續的計畫。
  • Item
    實習教師的情緒地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4-09-??) 江文慈; WEN-TZU CHIANG
  • Item
    特殊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教學後的互動與反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1-11-??) 胡心慈; 林淑莉; Shin-Tzu Hu, Shu-Li Lin
    本研究探討「專家教師」身分的特教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上的互動及教學反思過程。以觀察及參與討論的方式,蒐集數次實習輔導教師與其實習教師的教學或觀摩教學,及其後的互動與討論內容。研究發現:一、三對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互動的關係分別呈現「同儕式」、「師徒式」及「家人式」。「同儕式」的對等關係讓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能進行較多與理論整合的討論。二、在「同儕式」的對等討論中,較能顯出教學反思循環的歷程。三、三名輔導(專家)教師均注重目標、學生行為的意義、滿足個別化需求並多利用教學知識;一名與輔導教師呈現「同儕式」互動關係的實習教師也注重目標並多利用教學知識,另兩名實習教師則較關心學生秩序及參與度而較少運用知識。研究者鼓勵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能對等會談,將理論和實務整合成專家知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