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量子力學觀下教育可能性之探究(2023) 許詠鈞; Hsu, Yung-Chun本論文旨在探討:貫穿物理的力學觀演進,如何帶來物理之後(或說形上學)的世界觀轉變,進而預測進到量子力學影響下對於教育領域產生影響和助益。從力學觀演進有以下三點總結:一是建立力學知識的可能條件在於特定人的意志展現;二是在完整特定的研究場域中,合理的意志展現,會將諸力推向積極追尋認知事件的平衡調整;三是特定人的意志展現作為方向指導者,會指出方向並賦予意義,並再次實際融入真實之中。除了世界觀的影響,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中,與教育最為相關的還有量子生物和量子科技的發展,推論出帶來的影響為教育場域的主客體定義、教育者的意志為中介、和學習者自發的意識需要負荷。 最後,對未來教育的量子世代教育5.0而言,有以下發展特點:從人機分別到人機合一、從人的能力到人的品質、教育從外而內轉為從內而外,並且未來教育會有以下特點:以人為本的教育場域、天人合一的教育關係,學校會成為實體學習中心,並且教育會更加廣闊且是終身的。作為教育者,將同時也是學習者,必須有著開放心胸、創意,並成為終身學習者,未來的教育者會講求生活及品德「有序」楷模來做為他人的人生顧問。Item 看見以往的未見:意識覺察的理念與實踐(2011) 葉曉璇意識覺察能使人超越煩惱,解決社會大眾內在之精神壓力與相關問題。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意識覺察在個人提升自我之面向的相關知識背景,以及對照中國禪宗與心理綜合有關意識覺察理念與實踐之異同,期能為學界在東、西方意識覺察之相互理解、對話與開展做初步探詢。本論文為質性研究,採用詮釋取向的文本分析,並以整全實踐的觀念架構做為中國禪宗與心理綜合之觀念分析及觀念對照之研究架構,以此釐清及對照二者在意識覺察的理念觀念與實踐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1.中國禪宗與心理綜合在意識構成要素雖有部份交集,但其主體則有所不同,中國禪宗以能夠轉識成智的心性本體為主,心理綜合則將意識視為主體;2.兩者均持意識獨立於物質(身體)以外之觀點;3.兩者對於意識主體之「映照」觀點相似:中國禪宗認為心是性之映照,心理綜合認為自我由真我映照而來。但禪宗認為自性本是無我,而心理綜合認為真我是實在存有;4.中國禪宗的心性覺察方法偏向於無執無住之無為法,心理綜合則偏向有為法;5.兩者均肯定與重視定靜工夫對意識覺察之重要性;6.兩者放下小我的態度雷同;7.中國禪宗修行者重視覺悟後之修行才是真修,因開悟後才能以清淨的慈悲與智慧利他利己,心理綜合之最高目標則為整合愛與意志;8.中國禪宗認為只要頓悟自心,明白煩惱及菩提,便能解脫根本煩惱,同時也更能輕易的轉煩惱為菩提,頓漸並用,心理綜合則認為身心靈之療癒需以各層面之相應方法循序漸進、各別治療,乃漸修法門;9.兩者在有關意識與心性之觀念理路與實踐方法之本質、途徑與應用有相當程度之差異。 研究者也以整全實踐的觀念架構圖分析對照中國禪宗與心理綜合兩者,在意識主體、意識覺察取徑、意識覺察方法之對照,除了運用整全實踐之觀念架構圖,也以表格對照兩者在意識覺察與心性覺悟歷程之相關概念。最後,研究者提出以視域高度的提升及整全實踐觀念架構的觀照,建構意識覺察的三維空間四大象限,期能融合中國禪宗與心理綜合在意識覺察理念與實踐精神,創造人類意識集體揚升之概念模型。Item 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效果研究(2005) 徐燕如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影響效果。研究者採多重意識的觀點,結合意識與能量,設計一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團體方案的理論依據為:身體層面採中醫經絡理論,心理層面依完形治療的體驗精神,靈性層面根據光的課程實施光能靜心冥想。藉此三十六小時的團體,欲了解八位團體參與者在多重意識狀態下,經驗到多重自我─大我,小我與意識我,其所構成的自我覺察經驗為何。 訪談結果經採現象學方法分析,所得的研究結果為: 一. 對身體的覺察經驗:團體參與者因此增加身體感受的敏銳度,經驗到超常的身體感受,如能量的流動與身體彷彿浮起來等,並發覺身體有一股自然指引的力量。覺察後會引發改變。 二. 對情緒的覺察經驗:團體參與者因此願意去感受情緒,增加對情緒類型的辨識能力,覺察情緒的速度變快了,同時體驗到情緒─身體─想法的同步覺察,並發現音樂會誘發情緒。覺察後則引發改變。 三. 對理性的覺察經驗:團體參與者因此確認某些原來模糊的想法,對超越元素的概念學習則有深刻的感受,會因此放棄舊想法,嘗試在生活中實踐這超越元素。超越元素的概念會引發轉變。 四. 對意識我的體驗:相較於一般的覺察,意識我是處在較為安靜與專注的狀態,是一種多角度、處於中心、超越二元對立的覺察,可以跳脫出來觀看內在小我的升起,溫柔對待被覺察的小我。 五. 對大我的體驗為:感受到光的能量,經驗到大我的臨在,以及大我蘊含的超越元素。 六. 團體參與者在覺察小我之後,轉而與大我認同並產生改變,如隨時觀照自己是否放鬆,對身體改採友愛的態度,情緒控制力提高了,知道如何處理自己與別人的情緒,經驗情緒快速消退,相信痛苦背後蘊含著禮物,並經驗人際關係的轉變。促成轉變的助力為親自體驗與實踐,領導者的示範與成員的影響,以及團體提供了實驗的空間。Item 五專學生環保意識調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0-06-??) 黃乾全; 姜逸群; 巫偉鈴; 邱詩揚; 李明憲Item 醫院工作人員之病人教育意識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1-06-??) 呂昌明; 蘇富美Item 醫師對衛生教育之意識調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88-03-??) 呂昌明; 黃琪璘; 張淑珍Item 個人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態度與家庭社會化變項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3-06-??) 廖添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