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研究
    (2022) 馬湘萍; Ma, Hsiang Ping
    1980年代後期,歐美國家相繼採用市場治理來因應高等教育擴充後所產生的教育經費、品質和績效問題,市場治理邏輯主張公開大學資訊讓學生進行明智且知情的選擇,以增進大學提升品質和績效。此外,新治理主張的網絡治理提出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透明工具,並強調大學資訊應對學生及相關利害關係者公開,以促進績效、決策、理解和支持。OECD指出,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組織一樣,應對外公開治理過程及成果資訊。近期,學術界及行政界倡導證據為本的研究和決策,資訊公開乃是證據本位決策之基礎及關鍵要素。以上不論是市場治理、網絡治理、企業治理以及證據治理,均強調大學資訊公開之重要性,資訊公開漸受高等教育決策者重視並納入政策。近年來,美、英等國家基於高等教育市場消費者選擇之資訊需求,建立高等教育資訊平臺,公開大學資訊提供學生作為校系選擇之參考。臺灣亦於2005年建立制度性之大學評鑑並將評鑑資訊對外公開,並於2015年建立「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政府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了解推動成效、探究面臨之挑戰以及各界對其之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並以訪談作為資料蒐集方式。研究結果發現:(1)政府採用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為高等教育治理及大學自主之需求、高等教育市場機制之需求、大學社會責任所需、促進大學良性競爭、證據本位政策規劃所需以及資訊工具成本較低;(2)對於政府公開大學資訊成效,認為在大學績效課責、爭取外界支持大學以及促進大學良性競爭等具有初步成效,並能促進大學決策與內部管理以及政府決策,但在降低學生和大學間的資訊不對稱成效則較有限;(3)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面臨資訊正確性、資訊即時性、資訊穩定度、資訊相關性、資訊傳遞及解讀、資訊應用、資訊機敏性以及造成兩極化效應等八個面向八項挑戰;(4)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資訊品質、資訊內容、資訊傳遞和解讀、加強資訊公開決策過程的外界意見溝通及強化外界監督力量等五個面向之建議。並依據研究結論,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建議。關鍵詞:資訊公開、政策工具
  • Item
    臺灣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政策設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謝卓君; Chuo-Chun Hsieh
    臺灣近年積極透過政策,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努力協助大學生和職場的順利接軌。本研究依據公共政策設計理論,探究政府處理大學畢業生就業議題之政策機制與問題。研究者首先依據文獻,建構用以分析教育政策設計的理論架構。隨後,依據此一理論架構針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內容分析,進而釐清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所採取之政策設計特性。研究發現,我國政府就這項政策議題,展現出混合著強制型與調控型的政策設計特性,其中有多項政策設計要素彼此不相協調的問題,特別是在政策設計一致性與配合性兩方面實有改善空間。文章最後針對政策執行實務與未來研究議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 Item
    競爭型計畫與高等教育機構校務運作之研究—以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例
    (2020) 劉名峯; Liu, Ming-Feng
    臺灣為求在全球高度競爭的教育市場脫穎而出,同時卻又面臨政府財政緊縮的困境,績效導向的競爭型計畫獎助制度成為主要的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一。過去10多來年在高等教育場域實施的主要競爭型計畫包含頂大計畫、教卓計畫與典範科大計畫等三項目,而本研究聚焦於教卓計畫做為研究主軸,以了解教卓計畫的推動對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產生哪些作用、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實踐與因應挑戰,並進而檢視競爭型計畫做為政策工具的成效表現。簡言之,本研究希望以高等教育機構的觀點視角,了解競爭型計畫對大學實踐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中的多重個案研究法,藉由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而深入探究當前高等教育機構爭取及執行教卓計畫的真實現況。訪談對象為大學實際執行教卓計畫的業務主管、系所主管、行政或資料分析人員。透過立意與滾雪球取樣方法,本研究共計訪談6種類型、11所大學、25位不同層級之教卓計畫執行人員。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教卓計畫之目標與內容規劃有其侷限性,其目標設定應以特色發展為或獎優汰劣面向為主,並同時修正未設定定期檢視或退場機制、管考機制未能充份反映執行者之表現、缺乏數據支持概念等侷限;(二)競爭型計畫做為政策工具有其內生性限制,例如制度規劃導致過於競爭之情形,加上執行計畫與成果可近性之侷限,導致典範與模式無法有效擴散;(三)教卓計畫做為政策工具確實會對大學校務經營產生影響,特別是計畫中的評選、補助、與成效檢核機制對於大學的影響層面較大。為解決機構面臨之挑戰,大學主要聚焦於執行計畫之內在困難與因應策略,並形塑不同之目標設計與計畫建構策略。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成果,針對政策主導機關與大學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學校執行競爭型計畫之政策工具選擇探究-以臺北市高中職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為例
    (2020) 王辭維; Wang, Tzu-Wei
    競爭型計畫在近年來不斷被運用在教育領域,政府為達資源的有效利用,鼓勵學校參與競爭型計畫,本研究旨在學校執行競爭型計畫的情形,並以政策工具理論為基礎,意在了解學校會選擇哪些政策工具以達成計畫目標。為聚焦討論,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法與質性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借用政策工具理論,將學校執行領先計畫所選擇的政策工具分為:命令、誘因、能力建構及系統變遷等四類工具。研究發現學校在執行領先計畫時,會使用不同的工具達成特定的目標,而影響工具選擇的因素包括:對象特性、計畫執行的次級目標及學校執行能力。而不同工具的成效及挑戰包括:命令工具有助於明訂規範,但容易造成教師反彈;誘因工具有助於改善教學環境,但會面臨資源分配的挑戰;能力建構工具有助於教師增能,但部分機制難以落實;系統變遷工具能夠使學校凝聚能量,但容易佔據教師過多時間。最後針對學校使用政策工具以及政府推動競爭型計畫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從政策工具選擇省思臺灣高等教育治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謝卓君; Chuo-Chun Hsieh
    本研究旨在透過政策工具選擇的分析,探究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能問題與治理的特性。研究之分析以公共政策學家M. Howlett的理論為架構,針對臺灣1994年以來重要的官方政策文本進行編碼與統計,透過內容分析之結果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政府對於不同高等教育改革議題,選擇使用的政策工具類型與數量明顯不同,混合使用不同治理邏輯的政策工具進行高等教育改革。二、雖然臺灣政府用於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工具日顯多樣,但仍以權威型為主;此與過去20年臺灣高等教育治理多反映市場治理邏輯存在落差。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對於當前教育政策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性別主流化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的推動與實踐:政策工具觀點
    (2014) 馬榕曼
    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及半結構式訪談的研究方法,試圖藉由檢視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實徵成果,了解行政機關推動性別主流化的問題並提出執行建議。透過文件分析,整理聯合國性別主流化發展內涵,以及我國推動性別主流化整體概況與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個別實踐情形後,再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訪談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性別平等專案小組委員與參與性別主流化推動工作之同仁,分析執行現況與問題,並提出可行的突破策略。本研究結論主要有四: 一、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性別主流化最重視能力建立型工具 二、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性別主流化係採用由上而下的執行途徑 三、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性別主流化其成效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四、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性別主流化在政策工具使用上,可採加強資料蒐集與回饋及性別意涵深化的策略 最後,本研究對於推動性別主流化之性別平等精神掌握、性別主流化之執行,以及性別主流化的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政策推動、實踐及研究的重要參考。
  • Item
    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
    (2008) 周仁尹
    本研究探討有關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期能提昇校長專業品質,保障學生學習權益,提昇國民教育品質,活化國家整體競爭力。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從文獻探討中獲致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及教育政策工具的架構,從文獻分析、訪談、個案研究及問卷調查之研究發現,藉以分析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的類型、內容與實際運作情形,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依學校規模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100所國民中小學,寄出1000份問卷,回收838份,回收率為83.8%,有效問卷826份,回收可用率98.57%,以SPSS for window12.0版套裝軟體軟體處理原始資料及資料分析。根據分析架構,回應待答問題,提出以下結論: 壹、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在多元的工具類型中,以能力建立工具內容最豐富,其中又以資訊溝通工具最具影響力。 貳、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已從公費培育逐漸轉向採取使用者付費的趨勢,且朝向委託方式辦理校長培育。 参、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在課程規劃方面,逐漸重視臨校實習與師傅校長制度之規劃,且大部份師資培育機構所設置校長中心或校長學分班也朝向以師傅校長制度為重點。 肆、目前我國各縣市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中,分別採取不同的獎勵、補助及特殊資格保障及系統改變等政策工具,以符合縣市及學校本位需求。 伍、目前我國各縣市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中,普遍作為校長培育的基本政策工具項目,包括:績效管理、專業證照、論述技術、社會化工具等。而「能力建立政策工具之影響」依其重要性前五項包括:培養校長專業知能、建立校長專業規準、建構政策社群組織、溝通傳達政策目標、進行有效政策論證。 本節根據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目前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制度尚乏專業指標,亟需建立校長培育專業指標,作為有效推動校長培育之規準。 貳、為能符合校長甄選所需各項基本的專業條件,應加強校長培育前各項績效管理能力所佔之比重。 参、為能滿足校長職務各階段專業發展之需要,應儘速建立校長專業證照制度,規劃彈性的培育課程。 肆、為能建立我國中小學校長專業培育制度,亟需設置國家層級校長培育研究機構,從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的研究。 伍、為因應全球化變遷快速的教育改革,校長培育必需回應社會各界之期待,各縣市政府應靈活而彈性運用多元的政策工具,並建立有效的後設評鑑機制,提高校長培育之品質。 陸、未來有關政策工具之研究,應在研究方法與對象做適度擴充,以求建立更完備的政策資訊。
  • Item
    從政策工具選擇省思臺灣高等教育治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09-??) 謝卓君; Chuo-Chun Hsieh
    本研究旨在透過政策工具選擇的分析,探究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能問題與治理的特性。研究之分析以公共政策學家M. Howlett的理論為架構,針對臺灣1994年以來重要的官方政策文本進行編碼與統計,透過內容分析之結果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政府對於不同高等教育改革議題,選擇使用的政策工具類型與數量明顯不同,混合使用不同治理邏輯的政策工具進行高等教育改革。二、雖然臺灣政府用於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工具日顯多樣,但仍以權威型為主;此與過去20年臺灣高等教育治理多反映市場治理邏輯存在落差。本研究亦根據研究結果對於當前教育政策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