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身心障礙者職務再設計服務成果分析-以臺灣北部單一服務單位為例
    (2024) 許銘真; Hsu, Ming-Chen
    身心障礙者在就業時若遇到困難,職務再設計是一種可以促進他們職業適應的服務項目之一,而職務再設計的理念源自於合理調整,意指在不造成過度負擔的情況下,合理調整工作設備、條件及環境,或提供輔具和調整工作方法,來消除身心障礙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阻礙,協助身心障礙者擁有與一般勞工相等的工作權利,進而提升其工作效能。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北部單一職業重建中心於2019年至2021年間接受職務再設計的身心障礙者特質、服務成果及服務期程變化。本研究採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法,使用臺灣北部單一職重中心提供的2019年至2021年申請職務再設計服務的身心障礙者之紙本及電子檔資料,進行敘述統計、卡方檢定、獨立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職務再設計服務對象年齡主要落在26-55歲,學歷為大專以上,第二類障礙者、重度障礙人數最多。得知服務資訊之管道最多是舊案,工作單位非自營業者,工作年資五年以上,使用情境為工作場所。 二、雇主與員工皆對於職務再設計服務整體滿意度隨著年份遞進而提升。 三、對雇主來說,不同性別的身心障礙員工在工作產能、安全性及適應時間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齡的身心障礙員工,在職務再設計適應時間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障礙程度的身心障礙員工,對職再方便性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教育程度的身心障礙員工,對職再安全性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七、職再服務流程天數2019-2021年平均數為163.9天,最小值14天,最大值469天。 本研究結論為:不論是雇主或員工,皆更加滿意職務再設計服務;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障礙程度會影響職再滿意度;多方面改進職務再設計;仍有部分個案職務再設計服務期程過長。未來應該檢討職再服務行政作業流程,進行質性研究探討服務使用者對職務再設計的主觀感受。
  • Item
    台北市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
    (2007) 朱俊彥; CHU CHUN YEN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非營利組織為對象進行研究,透過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做為了解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志願服務時,機構在實施各項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或方案時,對於志工服務滿意度之影響,希望做為非營利組織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者與後續研究者參考之用。研究中將志工個人背景分為九項與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分為六個向度,志工服務滿意度分為五個向度,進行相關因素之探討。並分析不同志工背景變項對志工人力資源管理、志工服務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志工人力資源管理與志工服務滿意度相關情形,做為本研究架構。 本研究發現如下:30歲以下志工在訓練、服務、工作上的尊重與人性化工作環境需求上較年長者強烈;高中(職)以下志工期待的工作、資訊、環境需求上較高。志工服務滿意度的認同上顯示軍公教人員、學生及其他志工對於服務滿意度的認同、支持度與需求上均較高於所有類別的志工。 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層面上,顯示服務7年以上之受訪者機構認同較高。服務年資愈高,對於機構管理認同感與接受度有愈高的趨勢。曾擔任志工幹部或其他機構經驗的志工,對於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配合的支持度較高,服務滿意度也較高。經由研究結果證明,不同背景志工對於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滿意度有非常顯著差異。 依據本研究目的提出十三項建議,提供各有關單位參考如下: 1.志工招募時、採用多管道方式招募多方人才。 2.教育訓練時、規劃共同訓練與資源共享平台。 3.服務的守則、共同訂定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 4.機構的願景、機構成員與志工共同參與規劃。 5.評鑑與獎勵、加強宣導與建立公平公開機制。 6.人性化管理、共同塑造溫暖與接納工作環境。 7.加強志工教育訓練、尤其鼓勵男性參與服務。 8.開發大專生志願服務團隊、培養服務價值觀。 9.鼓勵企業與機構策略合作、建立服務新形象。 10.提升自我學習培訓的能力、設置人才資料庫。 11.資訊化管理平台、提升問題反映處理的能力。 12.如何讓經驗傳承、規劃資深志工之培訓計畫。 13.經驗與智慧結合、規劃常青志工之培訓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