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非結構諮商團體成員內在運作模式轉化探究: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的序列分析
    (2020) 劉俊燊; Liew, Chun-Shing
    團體諮商對個人心理健康的改善有其有效性。但鮮少有研究瞭解團體歷程的過程發展。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團體成員在團體諮商過程中的情緒發展及轉換。本研究以12次的非結構團體團體諮商,選取一共8位年齡介於18至30歲之間的成人為團體成員。以基底情緒結構變化歷程理論為編碼的序列分析來探討團員在團體過程中的情感行為之轉移。研究發現團體前期及團體後期有數個情感行為的轉移, 療效因子會依據研究發現再進行討論。
  • Item
    依附取向親子治療歷程研究-以依附創傷兒童為例
    (2012) 張碧琴; Pi-Chin Chang
    本研究以三組依附創傷兒童及其主要照顧者為對象,探討治療師如何應用修正後的依附取向親子治療模式,促成兒童與照顧者依附關係之改變,以及照顧者內在的依附教養改變歷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分為二個子研究,研究一為任務分析研究,其階段一為模式建構階段,研究者藉由文獻與經驗整理,根據D. Hughes所發展之依附取向親子治療模式的理念整理出初步的治療要件,接著蒐集實際治療的錄影帶、治療歷程逐字稿、治療師記錄,透過假設與實際行為的不斷比對,以建構更細部的「依附取向親子治療模式之理念模式」。階段一的研究參與者為一名曾經歷親人死亡分離之10歲女童及其照顧者,研究者以發現取向之精神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在協同分析者與資深督導之合作下,逐步澄清模式中的相關要件,建構出初始理念模式。 階段二為檢証模式階段,研究者向社區召募3組男童及其照顧者,分別進行7至10次的親子治療,蒐集治療錄影與逐字稿,逐步修正依附取向親子治療的任務與要件,最後得出親方會談部份有4大任務、8項治療要件與17個細部要件,聯合會談部份則有3大任務、8項要件與18個細部要件。本研究並綜合對歷程之觀察提出治療流程圖,以呈現治療之動態發展。 研究二為敘說分析,邀請3組5位參與之照顧者在治療後進行敘說訪談,以了解照顧者對教養困境的認知與因應、參與治療前後其依附教養之意義改變歷程,以探索依附取向親子治療可如何調整以更貼近華人家長的需求。研究最後亦整合任務分析與敘說訪談之分析結果,從華人親子文化的角度探討成功組與未成功組的治療歷程,並建議修正原模式為有文化觀點的親子治療模式。
  • Item
    焦慮性未定向之生涯個案在精神分析取向治療之歷程探究
    (2012) 吳麗琴; Li-Chin Wu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焦慮性未定向之生涯個案接受精神分析取向治療之歷程。本研究採用現象學研究法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依據,共有三位個案接受每周一次、總計二十次治療,研究資料來源為六十次全程錄音逐字稿。 本研究獲得三個主要的研究結果:(1)焦慮未定向成因和潛意識慾望與衝動有關,個案用頻繁轉換工作解決內心無法面對的衝突,症狀是人格各部份相互協商之下的妥協產物;(2)治療的目標主要為幫助個案從外在現實轉回精神現實,思考其行動解決了甚麼心理衝突。治療者運用此時此刻發生的移情素材,指出其阻抗與防衛機轉,並詮釋與聯結個案的工作問題和其他生活面向具有相同的象徵意義;(3)個案在治療中的變化與自我功能相關,精神官能症個案較能克服阻抗,建立正向的移情關係,並思考治療者的介入;而心智狀態傾向精神病或人我不分者,較困難修通負向移情,進展相對緩慢。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將生涯焦慮未定向視為臨床症狀,透過反覆移情詮釋與修通防衛阻抗,可協助個案思考未定向的心理意義,並覺察症狀的早年來源與潛意識衝突。本研究於文末說明研究的限制,並提出未來在研究方向與實務工作上之建議。
  • Item
    心理治療師反移情經驗之歷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6-??) 謝珮玲; 王麗斐; PEY-LING SHIEH; LI-FEI WANG
  • Item
    受督導者知覺之諮商督導關係歷程及督導關係事件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12-??) 張淑芬; 廖鳳池; Shu-Fen Chang; Fen-Tsu Laio
    本研究旨在了解諮商督導中受督導者對諮商督導關係歷程之知覺,同時了解受督導者觀點的督導關係事件。採歷程研究之重要事件報導法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二位碩士層級之受督導者,一學期中歷次個別督導過程皆接受錄音,每次督導後受督導者立即填寫「督導關係評量表」、「督導關係重要事件記錄表」,並接受事後訪談。研究結果為:(1)受督導者知覺到整體督導關係歷程至中後期仍有變化歷程;(2)受督導者知覺到二種關係的樣態,包括回饋情感而知覺連結、教導專業而發展學習,突顯督導關係的特徵。其次,受督導者知覺到影響督導關係的互動,包括投入情感程度影響情緒感受、展現權力程度影響位階知覺、執行評量態度影響揭露行為三種,突顯影響督導關係的互動因素。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督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受督者在諮商督導情境中的情緒覺察歷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3-??) 蔡秀玲; 陳秉華; SHIOU-LING TSAI; PING-HW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