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探討父母婚姻狀況、祖父母支持與青少年焦慮之關聯-以新北市和桃園市之青少年為例
    (2023) 李盈瑩; Lee, Ying-Ying
    研究背景及目的:焦慮已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研究證實父母婚姻狀況與青少年焦慮之間有相關性,祖父母支持有可能在父母婚姻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發揮保護作用,減少對青少年焦慮的程度。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祖父母支持時,常僅以祖母支持為主,較少將祖父支持納入。因此本研究目的乃探討祖父支持和祖母支持與青少年焦慮之關聯,在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下是否有差異。研究方法:本研究之對象為1,337位新北市與桃園市的國高中生。研究之依變項為焦慮程度,主要自變項為父母婚姻狀況及祖父支持和祖母支持。控制變項為個人背景因素。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分相關、及多元線性複迴歸分析進行次級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 一、研究對象過去一週焦慮程度的平均值為1.758(範圍為1至5分)。 二、有77.5% 的研究對象有祖父支持;有94.4% 的研究對象有祖母支持,且祖母支持的平均分數高於祖父支持。 三、有19.5% 的研究對象父母婚姻狀況為非結婚(包括離婚、分居,及未婚)。 四、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會因性別、學校層級、父親工作狀況、自覺家中經濟狀況、父母婚姻狀況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會因為父母最高教育程度不同而有差異。 五、研究對象焦慮程度與家庭衝突為正相關;與祖父支持及祖母支持為負相關。 六、根據多元線性複迴歸分析的結果,性別為女生、學校層級為高中職、自覺家中經濟狀況為不好和家庭衝突均為焦慮程度的危險因子。 七、控制背景因素後,在祖父及祖母支持均有的研究對象中,祖父支持為研究對象焦慮的保護因子,尤其在父母婚姻為結婚狀況的研究對象中,祖父支持愈高,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愈低。八、控制背景因素後,父母婚姻狀況對僅有祖母支持之研究對象其焦慮程度具有調節效果,即當父母婚姻狀況為非結婚的研究對象中,其祖母支持較高時,研究對象的焦慮程度較低,具有緩衝保護的作用。結論與建議:研究結果發現祖父支持在已婚父母家庭且祖母支持亦存在的情況下,對青少年焦慮有保護效果;祖母支持則是在父母處於非結婚狀態的家庭中具有保護效果。本研究結果有助於未來發展預防青少年焦慮介入方案時,可將祖父母納為介入對象,並發展針對祖父母的教育方案,以促進青少年正向發展的結果。另外,建議未來的研究,可考慮進一步區分父系和母系祖父母的差異,以檢視並比較其對青少年焦慮的影響。由於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似乎是雙向的,建議未來可以透過縱貫研究,利用長時間的追蹤,從中可以更好掌握及觀察研究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演變的因果關係。
  • Item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007) 石芳萌; Shih Fang-Meng
    本研究旨在發展中文版之親職化量表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叢集抽樣將臺灣分為台北市、高雄市、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抽樣高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23名。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沒有不同。不同出生序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 二、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三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近似親職化表現的越多,則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個體情感性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行為功能問題稍多,但較少憂鬱;個體功能性照顧較多時,則其身體症狀、睡眠狀況與焦慮較多,但較少社會功能障礙與憂鬱。 三、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自我分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情緒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越因為父母改變自己、和父母關係較親密,但較不涉入三角關係;個體情感性照顧與不公平感受越多時,則其與父母之間越混淆、越涉入三角關係,但和同儕關係越好。 四、高中職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佳;個體越涉入三角關係,和同儕越親密,則其身體症狀、焦慮與睡眠問題、與有社會功能障礙皆越多。 五、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的親職化表現越低、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好;個體的情緒性照顧越高,和父母與同儕越親密時,則其生理、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功能障礙越多,但憂鬱較少。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石芳萌; 吳麗娟; 林世華; Fang-Meng Shin; Li-Chuan Wu; Sieh-Hwa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1)親職化表現在不同背景變項者之差異;(2)親職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3)親職化與自我分化的關係;(4)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5)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本研究以臺灣地區高一高二423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不同性別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沒有不同;不同出生序者的「功能性照顧」不同;不同父母婚姻狀況者的「不公平性」不同。(2)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與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3)親職化與自我分化之間有顯著關係。(4)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5)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諮商輔導、親職教育方面與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