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2009) 謝欣容; Hsieh, Hsin-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單親兒童及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的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共1303位單親與雙親兒童,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類型最多,單親兒童的父親則以「忽視冷漠」為最多;2.單親兒童生活適應情形較雙親兒童為差;3.雙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4.雙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性別、年級、手足、主要照顧者及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差異;5.單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年級、手足因素而有差異;6.父母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兒童生活適應較佳,採「忽視冷漠」者則較差。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貧困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2016) 張詩涵; Chang, Shih-Han本研究旨在探討貧困家庭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的相關性,以及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以「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家庭系統分化量表」和「情緒調整量表」三種量表施測,對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南台北家扶中心扶助之青少年進行,發出 177 份問卷,有效問卷 101 份(回收率 57%)。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並考驗研究假設,主要研究發現為: 1.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結構及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年在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系統分化及情緒調整間無顯著差異(p>0.05)。 2.貧困家庭青少年背景變項在家庭系統分化程度與情緒調整間有顯著調節效果。 (1)性別:男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會有顯著調節效果(t=4.85,p=0.00<0.01);女性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未達顯著(t=1.25,p=0.22>0.05)。 (2)家庭結構:雙親之貧困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有顯著調節效果(t=2.94,p=0.01<0.01);與母親或外祖母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亦有顯著的調節效果(t=2.97,p=0.00<0.01);父親或外祖父同住之貧困單親家庭青少年在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無顯著調節效果(t=1.27,p=0.22>0.01)。 (3)扶助年數:扶助年數 5 年以下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達顯著(t=3.50,p=0.00<0.01);超過 5 年扶助年數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與情緒調整間調節效果達顯著(t=2.00,p=0.05<0.05)。 3.貧困家庭青少年之家庭系統分化及父母管教方式可預測 60%情緒調整能力。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專業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14) 袁育玲; Yu-Ling Yua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上的差異情形;進而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情形,以及分析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對於幸福感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就讀於新北市某國中學生,共計施測358位國中學生,其中有效問卷352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以忽視冷漠為最多。 二、 本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為中等偏高,其中以「個人因素」壓力最大。 三、 本研究對象所知覺的幸福感趨向正向。 四、 研究對象所知覺之父母親管教方式會因性別、年級與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 研究對象之課業壓力在性別與學業成績上達顯著差異。 六、 研究對象之幸福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 七、 父母管教方式為開明權威者,其子女幸福感較高。 八、 課業壓力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課業壓力之個人因素和幸福感是正相關,課業壓力之學校因素與幸福感是負相關。 九、 父母管教方式、課業壓力可以顯著預測幸福感,並有效解釋幸福感18%的變異量。Item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2004) 羅樊妮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分層叢集非隨機抽樣法進行調查研究,回收後剔除廢卷共獲得有效651位台北市公私立高中一、二年級學生樣本。本研究以「異性交往態度量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所得之資料乃以SPSS 11.5進行資料處理,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青少年父母親管教方式其反應、要求的程度均略高。青少年親子間對異性交往之溝通少、干涉多。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趨向兩性平等、對婚前性行為持保守態度且對外表不太重視。 二、父母管教方式分析 不同戀愛次數其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差異。而父母社經地位與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面向有顯著相關。 三、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 子女不同性別其「親子婚姻/性溝通」與「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有無戀愛經驗其「父母干涉」與「子女告知」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戀愛次數在「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不同教育程度其「父母干涉」有顯著差異。 四、異性交往態度分析 子女性別與不同戀愛經驗其「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差異。父母不同職業狀況其「交往態度」有顯著差異。此外,父母社經地位與「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相關。 五、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相關分析 父母管教方式之反應與交往態度呈顯著相關;而要求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期待異性的表現呈顯著相關。而親子婚姻/性溝通與交往態度、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父母干涉與期待異性的表現、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此外,子女告知與交往態度、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呈顯著相關。 六、對異性交往態度之多元迴歸分析 性別、戀愛經驗、父母干涉對「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顯著解釋力,要求對「交往態度」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提出建議,供家庭親職教育、學校兩性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非理性信念、A型行為組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6-??) 賴正珮; 陳慶福; JAM-PEIE LAI; CHING-FU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