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原則檢視一所國中的感恩教育課程
    (2022) 曾春華; TSENG, CHUN-HUA
    本研究旨在檢視臺北市某國中綜合領域感恩教育課程,符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原則的情形,並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師生對感恩教育課程之評價,以作為未來課程發展之參考。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回溯課程設計的初衷及發展歷程,再以學生及家長問卷了解學習成效及感恩行動力的改變。本研究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透過學校本位課程原則檢視感恩教育課程,分析課程優點為學校行政建構完整的總體課程理念架構並提供各領域彈性自主的課程設計權限,提供教師高度支持。領域教師擁有主題課程設計經驗,教師專業對話順暢,有利於課程發展。社區資源豐富,家長熱心投入並持續提供教學相關支持。二、感恩教育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感恩教育的意義與理解,進而觸動內心的情感表達,增進感恩對象的覺察,但感恩行動力尚待提升。三、師生對感恩教育課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主題設計具有意義性、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楷模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情感表達,提供師生專業及個人成長。 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感恩教育課程建議如下: 一、落實活動課程化的思考設計,以全體學生之學習成效為目標,確切讓每位學 生能習得感恩,並鼓勵將感恩教育融入全校性課程或活動,提供學生更多的 學習機會,讓感恩教育生活化。 二、運用檔案建置及課程資訊包的建立,提供新進教師對於課程的理解。 三、以概念本位課程設計作為主題及課程設計的調整,並落實教案撰寫有助於學 習成效評量的對應。 四、調整課程形式,提高全體學生參與度。 五、提供服務資訊平台,增加學生感恩行動自主性。 關鍵字:學校本位課程、特色課程、感恩教育
  • Item
    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推動之個案研究
    (2021) 馮珮瑄; Feng, Pei-Hsuan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所國民小學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之情形,分別就推動動機、歷程、困境與解決策略、推動後之影響、未來展望以知悉其全貌。研究者使用個案研究法,以竹心國小為個案研究對象,向其十位教職員工採半結構式訪談並輔以相關文件資料,進行資料的彙整、分析、歸納。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總結研究結果並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研究者日後參考。根據研究發現,將研究結果論述如下:一、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動機:學校鄰近在地漁港擁地利之便,具豐富資源供教學取材、符應社區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背景、期望藉由海洋教育的推廣培育學生海洋相關知能。二、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歷程:醞釀期─確定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方向,開拓資源以整合運用;發展期─揚帆啟航、深層探索海洋奧秘,全面推廣海洋教育;轉化期─永續創新推展、價值重塑,運用藍海策略提升整體品質。三、個案學校在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的歷程中曾遭遇之困境包含部分教師推動積極度不足,恐造成課程僵化固著、校內海洋教育教師社群成員不穩定、學生缺乏對海洋在地文化之先備知識,影響教師教學成效及感受。四、個案學校為排除困境以順利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採取之因應策略主要為柔性激勵並組織團隊以提升教師海洋教育推動力、儲備專業人力及相關資源、善加利用環境資源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採多元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學習。五、個案學校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後,對於學校發展、教師增能、學生學習、社區家長都有正向影響。六、個案學校未來期望能往開發海洋相關主題式課程與展能活動、結合雙語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四面向進行海洋教育議題特色課程創新轉型與延伸發展。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供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之組織變革歷程研究
    (2013) 徐新雅; HSU,HSIN-YA
    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學校將面臨許多接踵而至的衝擊與挑戰。爰此,學校勢必要做些調整與改變,方能在變動的環境下,突顯學校辦學特色與創新學校價值。故本研究將以一所公立個案高中為研究對象,採質性個案研究法,運用訪談、觀察和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描繪出個案學校於發展特色課程的脈絡中,所歷經的變革階段以及涉及的變革影響因素,同時亦會針對學校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加以探討,進而勾勒出個案高中如實的變革路徑。 根據個案的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透過校長與特色課程推動小組的藍圖形塑,確立學校變革方向與願景。 貳、經由例行性、任務性與自發性會議的頻繁交流,引導成員採取變革行動以及解決各方衝突與意見。 參、針對特色課程規畫與實施情形進行成效評估與改進。 肆、鞏固學校變革動力因素,減低與因應成員的抗力因素。 伍、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尚待解決結構面、技術面、人員面的困難與挑戰。
  • Item
    高級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個案研究-以特色課程發展為例
    (2016) 邱婉如; Chiu, Wan-Ju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浪潮下,學校教師成為革新的焦點,教師的專業成長 是教育品質提升的關鍵角色,高級中學亦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動能,在課程改革上有所創新,高級中學特色課程的發展可經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達到團隊合作及協同教學之效,回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故本研究以一所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研究對象,運用訪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方式,深入描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並探究教師如何透過社群運作設計及實施特色課程,同時針對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加以探討,進而勾勒出研究個案的真實。 根據個案的研究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主要為政策推動與教師自覺 貳、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經歷「萌芽階段」、「適應階段」、「運作階段」三歷程 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特色課程發展需要校內外資源支持 肆、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對特色課程發展產生正面影響 伍、學習者中心、創新教學、協同教學、延續性為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特色課程發展的特性 陸、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運作時面臨結構因素、技術因素及人員因素的困境 柒、持續專業成長及參與跨領域社群為個案學校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面對困境的主要因應策略
  • Item
    教育的支點: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中教師領導之探究
    (2015) 李奐穎; Lee, Huan-Yin
    面臨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浪潮之下,台灣的各級學校都需要做出適度的改變來因應這些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如何藉由特色課程發散教師領導影響力來觸發學校組織成員的改變,系統思考作為課程內容之外,亦是提供學校另一種思考取徑,以適應世界局勢的變遷並創造高競爭優勢的策略。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試圖描繪教師領導發揮作用的過程,並輔以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以期能夠詳細記錄下教師服務領導發散影響力之過程。 根據個案研究的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學年資與專業領導賦予教師領導之正當性 貳、教師領導需內部條件支持 參、分享促進頻繁地交流與情感凝聚的支持 肆、教師領導在特色課程影響力觸發教室內外的改變 伍、特色課程中教師領導影響力發散尚待解決人員面、結構面、技術面的障礙與挑戰 關鍵字:教師領導、特色課程、系統思考
  • Item
    臺北市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之個案研究
    (2008) 李儒容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個案研究,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策略、遭遇的困難、以及學校面對困難的因應之道。研究者首先透過文獻瞭解課程管理的內涵、課程管理的策略模式、以及彈性學習節數規劃與設計的性質和原則,然後利用課程管理的內涵與策略形成本研究資料的分析架構,再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臺北市一所國民中學特色課程管理者為研究對象,採取訪談方式為主,文件分析為輔的研究方法,來蒐集相關的資料。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經過綜合討論與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的發現: 一、個案學校利用彈性學習節數推展五項課程方案,以形塑學校的特色課程。 二、個案學校在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方面,以課程表的編製、特定主題的強調、主題式課程的實施方式、以及社團活動的師資安排最具特色。 三、個案學校在特色課程管理的內涵上,較不重視自編教材的審定、教學方法的強調、以及學習評量的管理等項目。 四、個案學校前後任校長分別使用傳統權威的領導、個人情感的支持及說服性的溝通等策略,以推動特色課程的實施。 五、個案學校管理特色課程,較常使用的策略是說服性的溝通、教學資源的提供及經費的補助。 六、個案學校在課程管理機制中,觀摩或競賽的辦理、獎勵或懲罰措施的訂定等兩種策略未曾使用。 七、個案學校特色課程能否持續實施,所面臨的最大困難,為教師認知、行政人員更換頻率高及評量管理等問題。 八、面對課程管理工作的困難,兩任校長皆以堅持的態度及說服性溝通的方法面對。 根據研究分析討論與所歸納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個案學校的建議,包括(一)學校應設計評量管理的制度,展現教學成果,作為爭取家長認同的依據。(二)學校應建立嚴謹的自我評鑑準則,作為每學年度檢討課程管理工作及其修正的依據。(三)學校應擬定獎勵制度,以激勵行政人員及教師的士氣。(四)學校可做局部組織再造的工作,設立教材研發組別,進行自編教材的評審。 二、對臺北市國民中學的建議,包含(一)利用彈性學習節數,發展各校的特色應是可行的。(二)可以藉由觀摩或參訪個案學校的特色課程,分享課程管理的經驗。 三、對教育主管機觀的建議,涵蓋(一)為了倡導學校重視特色課程的形塑,可以提供學校更多獎懲的權限,以獎勵各校課程管理有貢獻的人員。(二)對於課程管理工作績效優良的學校,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可以提供特定項目的經費補助。(三)教育主管機關應加強導正教育人員及家長對升學率迷思的風氣。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分為(一)在研究對象方面,可擴及學校規模大小、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縣市課程管理情形的比較。(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使用或增加問卷調查、觀察等研究方式。(三)在研究內容方面,可擴大至學校整體課程的管理或不同類型課程管理之比較。
  • Item
    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對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究-以中國式管理觀點
    (2018) 李濟崴; Li, Chi-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者身為導師在其實務工作的現場班級,發現其學生普遍習得無助且呈現半放棄狀態,但透過導師用心採取中國式班級經營策略,分別是共同願景、士氣激勵、系統思考、幹部運作、獎懲機制,有效實施後,發現學生在學習歷程不斷的自我形塑,均能以國立科大為學習目標,且自我發展成為準學習型組織,對學生不只是學習的成效有顯著的成長,同時也建立了學習自信心與品德的全人教育。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藉由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帶領的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訪談,訪談採半結構訪談法,進行八位受訪者的語料蒐集,再透過觀察法、文件分析法進行三角檢證。分析結果如下: 一、準學習型組織的形塑,本班學生在學校內外各種評量的成果有大幅的改變與自我突破,並且有延續性且循序漸進的成長。 二、班級經營策略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 1. 共同願景的塑造,有助於準學習型組織的形成。 2. 共同願景與士氣激勵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改變學生的學習表現。 3. 系統思考的應用,個人層面可以找尋與診斷自己學習方法的良窳,團體層面可以解決並預防影響整體學生學習成效的各種負面因素。 4. 班級幹部的運作,對於班級各種事務的執行,皆能突破上對下命令與被動的遵從,改以下對上由衷的全力以赴,進行階段性任務的達成。 5. 透過獎懲機制的實施,對於班級學生學習有自我超越現象,也改變學生的生活模式與學習習慣,進而提昇個人學習後設認知。 6. 中國式管理應用在班級經營,突破依法辦理的思維,跳脫老師管教學生辦法條例的法規限制,並建立學習歷程包含學生的學習習慣的調整、學習方法的適性、學習態度的改變、同儕的影響力、特色課程的實施以改變生活模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行政團隊、教師、家長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系統思考、獎懲機制、特色課程、習得無助、班級經營策略、學習成效、學習型組織
  • Item
    躬耕一畝特色課程:一個高中家政社群教師課程發展歷程之探究
    (2017) 溫敬和; Wen, Ching-Hor
    為了因應12年國教,高中職學校透過競爭型課程與教學計畫取得經費補助,開設高中特色選修課程,扭轉選修制度長期以來無法落實的現象。本研究循著課程發展的自然模式的觀點,關照一所高中家政教師社群發展特色課程的歷程,發現其發展脈絡與自然模式理論相近,所浮現重疊、延伸與共舞的概念,可作為課程發展的借鏡。 其中學校行政與教師社群是課程發展的兩大支柱,他們擁有「追求高品質學生學習」的共同理念與願景,彼此交疊互動與影響。校長積極打造一個賦權參與的共創式校級課程發展平台,建構起植地而生的願景,民主的討論對話,並信任教師。教師代表自願轉為學科社群領導者,帶領學科社群教師投入課程發展,並扮演著校級與科級之間的關鍵角色。而該社群教師延伸99課綱家政選修教材,花費一年的時間,組成教師課程發展社群,增進教師專業與教學知能、結合社區資源與校外專家的力量,發揮課程的實踐智慧,共創一門家政特色課程。 家政特色課程以全球食育觀點發展思辨課程,將教室空間延伸至窗外進行務農體驗課程,引領學生落實生活中的行動實踐方案,讓高中生發揮改變世界的影響力,課程的部份內容更被納入12年國教課綱之中。同時,戶外小田園空間搭起其他學科教師、學校行政人員與學生互動對話的橋梁,促使師與生共舞交流,共創課程。特色課程發展的設計產出,亦進一步開啟另一門國際教育課程的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