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中國大陸家庭債務影響因素之研究
    (2022) 詹雅如; Jhan, Ya-Ru
    中國大陸家庭債務高漲,而家庭債務過度擴張,對於金融穩定性有負面影響,因此本研究以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資料庫為本,首先透過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財務變項、理財變項之戶主,其家庭債務差異為何,以了解影響中國大陸家庭債務之因素。接著,討論背景變項、理財變項以及財務變項與家庭債務的相關性。最後,本研究透過多元線性迴歸分析討論各項背景變項、財務變項、理財變項對家庭債務的解釋力。研究結果發現: 一、背景變項當中「教育程度、年齡、健康狀態、黨員身份、安全感、婚姻狀況、家庭人口數、城鄉」以及理財變項當中「資產、所得」和財務變項當中「理財知識、理財態度、風險偏好、理財課程」,對家庭債務皆有顯著差異。 二、所有背景變項、財務變項與理財變項和家庭債務均存在顯著相關性。 三、預測變項當中「年齡、婚姻狀況、城鄉、資產、所得」對家庭債務有顯著解釋力。
  • Item
    信用卡對幸福感之影響效果-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的實證研究
    (2021) 張惠甄; Chang, Hui-Chen
    隨中國家戶負債逐年攀高的趨勢,間接可能影響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 利用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CHFS)數據資料,探討信用卡負債影響居民幸福感程度,同時納入理財知識、理財態度與風險態度對信用卡欠款餘額之關係探討。另說明不同背景變項對幸福感之顯著差異,及與不同背景變項、自變項與信用卡欠款餘額的相關性。本研究使用ordered logit model欲得出幸福感之預測機率與各變項對幸福感之邊際效益。統計結果發現人口變項對幸福感、信用卡欠款餘額大多具有顯著差異,且「女性、教育程度、共產黨員、健康狀況、資產、風險態度、信用卡欠款餘額」對幸福感具有顯著效果。其中女性相較男性、共產黨員較非共產黨員身分者幸福感勝算比高,另在不同程度的幸福感邊際效應下出現正負向效果。
  • Item
    理財態度潛藏式診斷測驗的發展與測試
    (2014) 李姵萱; PEI-HSUAN LI
    理財教育日漸成為國際的重要議題,並且國內理財教育相關機構與研究者強調父母親與師長應及早培育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與態度。而綜觀國內外理財相關文獻,過去理財態度測驗皆是以紙筆方式的問卷調查法,此方法容易因受試者受到自身或社會期許的影響,或者因為對問卷感到疲勞與無趣而降低答題意願,而無法準確地測量出學生的理財態度。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一套理財態度潛藏式診斷測驗,將「遊戲」與「評量」作縝密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將自身完全地融入於評量之中而不自覺,以此測驗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理財態度情形,並即時的產生理財態度診斷報表給予學生或老師,以提供教師與學生進行理財教學以及教學內容設計之參考。最後,本研究會檢驗此潛藏式診斷測驗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1)理財態度潛藏式診斷測驗之信度Cronbachα係數為 .712;(2)理財態度潛藏式診斷測驗之效度分別為:一、內部診斷正確率為86.94% 二、外部診斷正確率依兩種不同模式驗證,其分別為90.77% 與85.16%;(3)理財態度潛藏式診斷測驗之系統滿意度之平均分數達4.57。
  • Item
    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路徑關係之研究-以花東地區高中職教師為例
    (2016) 張家瑞; Chang, Chia-J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東地區高中職教師的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的路徑關係。首先由文獻分析來探討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等相關之概念、理論與實證關係,之後在理論導引的前提下,建構假設模式。本研究假設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態度」、「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具有直接影響效果;教師之「人格特質」透過「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具有間接影響效果。本研究之問卷經專家之意見回饋與修正後,採描述統計、差異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多群組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素養」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果;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態度」的影響未能達到顯著的效果,需透過「理財素養」來影響其「理財態度」;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行為」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果。 二、教師之「理財素養」對其「理財態度」的影響達到顯著的效果;教師之「理財素養」對其「理財行為」的影響未能達到顯著的效果,需透過「理財態度」來影響其「理財行為」。 三、教師之「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正向的影響效應。教師的理財態度是影響教師理財行為的關鍵因素。若要提高教師的理財參與不僅需要提高教師的理財素養更需要改變他們的態度,因為後兩者能產生中介作用。 在多群組分析中,以性別、實務投資經驗、理財知識的興趣等三個變項,對修正後的模式進行多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有實務投資經驗、對理財知識有興趣的教師於「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為」之關係上,其「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為」有更大的影響力。在性別上,則無顯著差異。
  • Item
    台中市高中生父母理財教導、理財素養、 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路徑關係之研究
    (2015) 王芳醴; Wang, Fang-Li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家庭中父母在理財社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子女在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等關係之影響。先彙整與理財社會化、理財素養與行為等相關理論,再由文獻分析探討父母理財教導、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等概念之間關係。本文以台中市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問卷經專家之意見回饋與修正後,並採描述統計、差異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群組分析,獲得本研究之理論模式適於解釋高中生在「父母理財教導」下對其理財素養、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結果,「父母理財教導」不但對學生「理財行為」有直接效果,也透過「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間接效果;「理財素養」對「理財行為」有直接效果,並透過「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間接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父母親理財教導」中,「父母理財行為」與「父母直接教導」對子女都有顯著性的影響,但是「父母直接教導」卻比「父母理財行為」有較高的解釋變異,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 二、在理財社會化中父母扮演關鍵的角色,子女在父母直接與潛化下,正向影 響子女最大是「理財素養」,其次是「理財行為」與「理財態度」。 三、「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理財態度」的影響皆達顯著性,但是「理 財態度」對「理財行為」之影響未達顯著性。 四、在多群組分析中,以性別、父親學歷與學校城鄉位置等三個變項,對修正 後的理論模式進行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在性別上,「父母理財行為」 之「理財責任與決策」項目,女生高於男生;而「理財態度」之「自律性」 則是男生高於女生;「父母理財教導」與「理財素養」之關係上,是女生大 於男生。在父親學歷上,「父母理財教導」對「理財素養」之關係,學生之父親是大學學歷優於父親是國中以下學歷。在學校城鄉位置上,則無顯著差異。
  • Item
    兩岸大學生理財社會化、理財態度、理財意向與理財管理之徑路關係比較研究
    (2019) 劉荐宏; Liou, Chien-H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兩岸大學生之理財社會化、理財態度、理財意向與理財管理行為間之關係。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則為臺灣、湖北境內之大學在校學生,採用「理財社會化量表」、「理財態度量表」、「理財意向量表」與「理財管理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之統計方法則有: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信度分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多群組分析。透過結構方程式模型發現到兩岸大學生在理財態度和理財管理皆受到父母與同儕之影響,其中以父母之影響最明顯;其次,透過多群組分析比較兩岸大學生之路徑關係,發現兩岸大學生在父母理財社會化對理財意向、理財態度對理財意向、父母理財社會化對理財管理等三條路徑上有顯著差異存在。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研究者所歸納出的結論與建議,盼能對往後從事理財教育之教師及實務相關工作者能有新的思考方向。
  • Item
    高中教師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理財滿意度徑路關係之研究
    (2016) 林麗純; Lin, Li-Chun
      個人的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有無影響理財滿意度,為此推動理財教育者和理財實務工作者須有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架構,以深入瞭解從事理財者的行為與態度之關係,並給予適切地理財知識與金融訊息。本研究依據Shim、Xiao、Barber與Lyons(2009)所建構的理財福祉模型,建構一套屬於高中教師的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理財滿意度三者關係的模型,並以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加以實徵。   經本研究驗證,高中教師的理財滿意度確實如Shim等人(2009)的主張,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對理財滿意度具有影響力,並以性別、教育程度、修習理財課程多寡與城鄉差異等背景因素分析對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理財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理財態度四個觀察指標,以「安全性」與「自律性」二個觀察變數較佳;理財行為的觀察指標,以「財務規劃」、「儲蓄投資」、「收支平衡」與「信用借貸」較佳。相對地高中教師在「保險與風險」變數的效果量不大,可見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的表現呈現出對稱性。 於SEM路徑關係上,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為具有直接正向效果,理財態度可解釋理財行為高達82%;理財行為對理財滿意度亦具有直接正向效果,其解釋力高達近60%,;而理財態度對理財滿意度的影響力是透過理財行為的實踐,其間接效果為近50%,理財行為對理財滿意度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最大的。
  • Item
    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理財態度與金錢教養行為之關聯
    (2011) 呂志方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的理財態度與金錢教養行為現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民國99年臺北縣(新北市)境內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家長,有效總問卷數為708份。研究以「理財態度量表」、「金錢教養行為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為研究工具收集資料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SPSS13.0版進行處理分析,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 家長理財態度現況分析: (一) 普遍認同理財的重要性。 (二) 對於投資的態度比較謹慎保守。 (三) 理財態度積極認真,但對於財務現況仍有感不足。 二、 家長金錢教養行為現況分析: (一) 整體而言,金錢教養行為頻率介於「有時」至「經常」之間。 (二) 家長之金錢教養行為以「規範性」較多,「溝通性」較少,但單一面向中之各個行為仍有個殊性。 (三) 家長最常鼓勵子女存錢,較少和子女討論投資概念。 三、 家長理財態度於不同背景因素下,其差異與相關情形有所不同: (一) 受訪家長的整體性理財態度,會隨著教育程度、職業類別、配偶職業類別、家庭收入以及子女數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男性家長的整體性理財態度,又與配偶(妻子)的年齡有顯著相關性。 (二) 受訪家長的「理財計劃」態度,會因家庭收入水準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受訪家長的「理財執行」態度,會隨著年齡層、教育程度、職業類別、配偶職業、家庭收入水準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 受訪家長的「理財評估」態度,會隨著教育程度、職業類別、配偶職業、家庭收入水準以及子女數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並且隨著年齡與結婚年數的交互作用產生顯著差異;其中男性家長的「理財評估」態度,又與配偶(妻子)的年齡有顯著相關性。 四、 家長金錢教養行為於不同背景因素下,具有不同的差異情形: (一) 受訪家長的整體性金錢教養行為,會隨著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準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 受訪家長的「溝通討論」行為,會隨著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準、子女數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受訪家長的「提供經驗」與「建立規範」行為,於不同背景因素下均無顯著差異。 五、 家長之理財態度與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 家長之背景變項、理財態度對於不同層面之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一) 家長之理財態度對於「提供經驗」層面之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可單獨解釋家長金錢教養行為總變異量的5.4%。家長的理財態度愈正向積極,提供子女金錢相關經驗的頻率就愈高。 (二) 家長之性別、子女數以及理財態度對於「溝通討論」層面之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各變項共可解釋兒童家庭自我概念總變異量的13.4%。女性家長較常和子女談論金錢話題;子女數愈多的家長,愈少和子女談論金錢話題;家長的理財態度愈正向積極,愈常和子女談論金錢話題。 (三) 家長之理財態度對於「建立規範」層面之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可單獨解釋家長金錢教養行為總變異量的2.6%。家長的理財態度愈正向積極,對於子女金錢使用的監督與掌控行為愈頻繁。 (四) 家長之理財態度對於整體層面之金錢教養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可單獨解釋家長金錢教養行為總變異量的7.9%。家長的理財態度愈正向積極,從事各項金錢教養行為的頻率愈高。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作為家長、親職教育規劃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教師理財態度、理財行為與理財滿意度路徑關係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8-12-??) 曾永清; 林麗純; Tseng, Yung-Ching, Lin, Li Chun
    本文研究目的乃在驗證個人的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爲是否影響其理財滿意度,爲了能夠瞭解從事理財者的行爲與態度之關係,須有一套系統化的理論架構。本研究依據Shim、Xiao、Barber和Lyons(2009)設計的理財福祉模型,建構一套屬於高中教師的理財態度、理財行爲與理財滿意度三者關係的模型,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本研究先以性別、教育程度、修習理財課程多寡與城鄉差異等背景因素分析對理財態度、理財行爲與理財滿意度的影響。接著利用SEM方法,高中教師的理財滿意度確實如Shim等人(2009)的主張,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爲對理財滿意度具有直接與間接影響力,研究結果發現理財態度四個觀察指標,以「安全性」與「自律性」二個觀察變數較佳;理財行爲的觀察指標,以「財務規劃」、「儲蓄投資」、「收支平衡」與「信用借貸」較佳。相對地高中教師在「保險與風險」變數的效果量不大,可見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爲的表現呈現出對稱性。於路徑關係上,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爲具有直接正向效果,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爲標準化係數高達82%;理財行爲對理財滿意度亦具有直接正向效果,其標準化係數高達58%,而理財態度對理財滿意度的影響力是透過理財行爲的實踐,其間接效果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