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皮德思(R. S. Peters)的懲罰觀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2020) 張甯雅; Chang, Ning-Ya本研究以英國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 S. Peters)的懲罰觀為主要研究重點,針對懲罰的觀點以及教育現場的運用問題,如:懲罰的必要性、學生的違規行為、教師的管教權、不當管教等進行相關的探討,透過概念分析、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先瞭解皮德思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並就其著作分析教師權威、懲罰與紀律等內容以建構其懲罰觀,並訪談現場教師的懲罰觀進行對照。 基於研究者在國中服務的經驗,感受到學校文化與教師的班級經營理念,會形成中學教師獨有的懲罰觀,而且對於教師實施懲罰,現在家長會有較高的敏感度。皮德思在《倫理學與教育》中表述對於懲罰和紀律的看法,並且證成懲罰的正當性與具體施行的條件,在其懲罰觀中,「紀律」、「權威」與「痛苦」可以視為懲罰的必要條件,研究者藉由其論述來協助教師釐清個人對於懲罰的觀點,並與《教育基本法》中的教師管教權進行探討,進而分析現況的差異。 據此本研究希能聚焦於釐清教育現場的懲罰正當性,運用皮德思對於懲罰的論述,比對現場教師的訪談內容,和皮德思的理論作對話。承上所言,結論如下: 一、皮德思的懲罰觀:建立教師專業權威,用於一般秩序的維持,考慮後續的輔導措施,斟酌學生的認知發展,讓教學有趣,懲罰就能備而不用。 二、教育中的懲罰現場訪談:師生對於知識能有交流,精心設計課程提升動機,教師權威來自於專業,懲罰需要切中痛處,親師合作的管教模式更全面。 三、懲罰對於教育的功能:配合心理發展的歷程,將外加的控制轉為內在的紀律,維持學習應有的秩序,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道德教育的工具,用於責任感之培養。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Item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3-??) 李崗; 楊淑雅; Kang Lee, Shu-Ya Yang本研究旨在分析Montessori(1870-1952)的人格教育思想,主要運用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聚焦於《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發現兒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及《了解你的孩子》(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Your Child)等文本的理解,二方面來回於個人經驗與文本脈絡之間的對話與省思。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四點:一、人格是精神生命肉身化的結果,人格統整的關鍵是意志發展。二、人格教育的目標在於建立紀律,人格教育的原則是給予自由,人格教育的方法是透過工作。三、人格教育的歷程始於兒童的自由選擇,繼之以專注地自發性工作,透過意志發展逐漸樂於服從,最後形成內在紀律,表現出寧靜的心境。四、人格教育的實施,關鍵時期為零至三歲,可以運用靜默遊戲、走線練習、穿脫衣服、準備茶會、舉辦生日會等方式進行。最後,本文更針對其思想內涵,提出10點評析,以供參考。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