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之探究(2023) 宋沛珊; Song, Pei-Shan背景:藥物濫用(Drug Abuse)問題一直是全球矚目焦點,而青少年階段經常是開始接觸非法藥物的關鍵時期。反毒教育的實踐涵蓋到學生、家庭、同儕與師生關係,需全校人員投入。推動校園藥物濫用防制通常由新進人員擔任,工作負荷量大,不熟悉相關流程、相關計畫等工作內容;在法令上也未強制要求教育訓練,進而影響承辦人投入藥物濫用防制工作之意願與動能。如何提升校園反毒承辦人專業能力,應瞭解其需求及執行業務所遇困境,規劃教育訓練內容,發展因應對策,增進承辦人之自我效能,使藥物濫用防制工作推行順利。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對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內容之需求及困境,並分析其差異性。方法:共計21位一般教師與35位學務人員,進行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需求與困境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於校園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訓練之需求,以及分別在實務推動上所遭遇之困境。問卷蒐集完畢,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文本資料分析,並以文字雲圖呈現重要性。結果: 第一面向中有81.0%的一般教師及82.0%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讓訓練對象認識「相關法令」。第二面向有76.2%的一般教師認為,應認識「入門成癮物質、常見的新型態毒品之類型及各種危害」;37.1%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藥物濫用入門成癮物質與分級」。第三面向有57.1%的一般教師表示,應瞭解「多元舒緩壓力技巧,培養藥物濫用學生具備自我覺察調適壓力的能力」;有37.1%的學務人員表示,應「認識相關理論,進而協助學生戒除毒癮」。第四面向有42.9%的一般教師與40.0%的學務人員認為,應「認識校園反毒實務工作流程」。結論: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教師與學務人員對於校園藥物濫用教育訓練有所重視,表達了他們對於訓練課程所需涵蓋的知識內容的期待,顯示出定期辦理教育訓練可增加對於藥物濫用的認知與警覺性。為了更有效達成訓練的目的,建議規劃初階或進階教育訓練內容,以符合不同承辦人的專業程度和學習需求。在校園中,許多教職員認為反毒工作為學務處或輔導人員的責任,導致承辦人容易陷入獨立作戰之困境,這表示目前校園反毒業務負荷繁重,後續應增加相關人力協助,並改善與精進作業流程,提高承辦人意願。Item 北部某校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教材之使用及衝擊成效評價(2023) 姚正容; Yao, Cheng-Jung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無藥物濫用經驗之大學生為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反毒機器人教材探討大學生在藥物濫用的介入提升學生對於藥物濫用基本識能及拒絕技能成效與大學生對科技產品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本研究共招募大學一至四年級14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14位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介入時間為5節課,共計250分鐘,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講座式的教學課程,介入時間為1節課,共計50分鐘,二組學生在介入課程前進行前測問卷,於課程教材介入後給予後測問卷。統計方法使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23.0 進行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配對 t 檢定、廣義估計方程式及一般多元迴歸分析檢定介入前後之變化成效。研究顯示以反毒機器人教材介入藥物濫用教學之學生在基本識能有顯著進步,並且大學生對於使用反毒機器人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使用評價皆顯著。大學生對於反毒機器人的使用經驗及涉入程度均獲得較高的回饋,尤其是對於已曾經使用過教育機器人的大學生來說,反毒機器人的使用評價前後測也有顯著。結果顯示本研究工具反毒機器人教材可應用於實際情形,未來可將此工具擴及不僅是大學生的使用,建議可融入校園藥物濫用教學提升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Item 紙本與AR桌遊運用於反毒教學成效之探討:以某市高中職生為例(2020) 王美智; Wang, Mei-Chih本研究目的以沒有吸食毒品習慣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透過紙本與AR桌遊課程教學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以提升學生毒品基本識能、態度、生活技能、主觀規範、自己對拒絕毒品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不用藥的行為意圖,以有效達成反毒行為。 本研究共招募600位高中職學生,其有效樣本為578人,並分為三組,194人接受紙本桌遊課程介入;194人接受AR桌遊課程介入;對照組190人,介入時間為2堂課,共計100分鐘,三組在桌遊課程前一週進行前測問卷,於教學介入後立即後測。使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23.0 進行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配對t檢定、多變量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介入前後之變化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以桌遊結合擴增實境(AR)教學之學生在毒品基本識能、生活技能、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行為意圖皆顯著進步,學生也表示桌遊課程有助於藥物濫用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 本研究顯示使用紙本及AR桌遊教學皆可提升高中職學生毒品基本識能、生活技能、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行為意圖,可強化國內反毒之深度並加以推廣,建議學校往後可以參考本藥物濫用桌遊教學,以提升學生藥物濫用相關識能。Item 以桌遊結合AR擴增實境為基礎之創新教學在藥物濫用防制教學的成效探討-以高中職進修部學生為例(2020) 宋慶禾; Sung, Ching-Ho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運用AR擴增實境桌遊為特色之教育介入,探討在藥物濫用防制創新教學的成效。招募108學年度桃園市某兩所高中職校進修部40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362位學生,實驗組接受AR擴增實境桌遊課程,對照組接受傳統講述教學課程。 在教學介入後,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描述性統計基本資料分布情形,成對樣本t檢定介入前後的差異性;廣義估計方程式(GEE)檢定分析,比較兩組前後測之組間差異,及實驗組AR桌遊科技易用性評價。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基本識能、生活技能、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顯著相關並優於對照組,態度較不顯著,科技易用性評價滿意度佳,認為AR桌遊具有教育功能且簡單容易操作。 此教育介入在藥物濫用防制教學有相當的成效,能有效影響學生拒絕藥物濫用之行為。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Item 某科技大學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成效研究(2013) 蔡靜君; Ching-Chun Tsai本研究旨在探討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科技大學學生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及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北部某科技大學校日間部一年級學生,實驗組181名、對照組149名。實驗組接受2節課(80分鐘)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對照組未接受介入。實驗介入前1週實施前測,介入後立即後測。收集的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分析方法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 一、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整體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 二、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高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三、多媒體教材介入可顯著增加低社經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運用藥物濫用預防多媒體教材介入,以強化大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生活技能、藥物濫用拒絕效能,另建議未來研究能針對不同社經狀況發展藥物濫用預防課程。Item 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016) 張瑜真; Chang, Yu-Chen本研究旨在評估「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預防態度、預防自我效能、預防生活技巧及成癮藥物使用意向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兩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於2011年進行,實驗組進行10單元(每單元四十五分鐘)的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僅進行傳統講述教學,共完成前後測有效問卷333人(實驗組157人,對照組176人)。分析預防教育介入對整體學生及有無偏差行為學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國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與批判思考生活技巧。依學生有無偏差行為分,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有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藥物濫用預防態度、藥物濫用預防自我效能、批判思考生活技巧;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無偏差行為學生的藥物濫用認知、增進藥物濫用預防態度。 依據結果,建議學校可參考本藥物濫用預防教育課程內容與架構,對整體或與高風險的學生進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介入,以提升學生拒絕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生活技巧。Item 探討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策略及團員輔導知能(2019) 高子修; Kao, Tzu-Hsiu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各縣市藥物濫用諮詢服務團目前執行現況以及團員對於各項執行策略以及輔導知能之評價,提供未來該團執行該策略之建議。依據此目的,本研究調查量表分為七大構面,分別為:發展校園輔導措施、建構專業諮詢關懷網絡、強化戒斷機制、輔導原則、專業輔導能力、計畫的執行與參與及工作認同。其中前三個構面目的為調查該團各項「防制學生藥物濫用執行策略」之現況,後四個構面為調查團員之「輔導知能」現況。本研究共至15個縣市收取72份問卷,運用重要性-績效表現分析(IPA)、非對稱影響分析(IAA)以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在「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策略」方面,IAA分析指出下列幾各項需要優先改善之策略,分別為「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期於『健康與體育』或『健康與護理』等相關領域課程內實施1堂課以上的『反毒教學』」、「運用評估資料來發展出個別輔導計畫」、「評估藥物濫用的學生對於戒毒準備的程度」、「協助藥物濫用諮商團體中的成員彼此相互支持」及「強化親職教育和家庭訪視」。在探究「輔導知能」方面,優先改善之項目則為「我能遵照專業建議(例如:計畫撰寫說明會、專家審查意見等)實施該計畫。」、「我能按照計畫書的內容及要點執行工作」、「我能在計畫時間內達到預期成效」、「我能正確的執行輔導策略,以幫助學生」及「不管學生人數有多少,我能有足夠的輔導能力,使輔導有良好的效果」。 在變異數分析中指出團員之人口背景變項僅有一項對於團員對各項執行策略及輔導知能並有顯著影響,即輔導員對於「專業輔導能力」該構面自覺重要性較高。 由分析結果可知,團員對於各題項之自覺重要性及目前現況滿意度皆給予較高的評價,也說明該團在執行各項策略時狀況良好,僅有少數項目需要改善,未來建議可發展出更多元以及個別化的輔導方式,幫助藥物濫用學生。Item 運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於青少年物質濫用預防之介入研究(2005) 蔡秉兼; Tsai, Ping-chien摘 要 本研究是針對高關懷青少年物質濫用的預防教育,並設計以電腦多媒體為輔助教學的教材,進一步探討教學介入後,對高關懷青少年成癮物質知識、成癮物質態度、拒絕物質濫用的自我效能、行為意向、拒絕同儕技巧的影響及對此教學課程的評價。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台北縣某高中國中部之高關懷學生為對象,學生人數共16人(實驗組8人,對照組8人)。研究工具分為兩種,包括:1.前、後測評量問卷2.過程評量表。實驗組接受二小時的「物質濫用預防介入計畫」,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教學介入課程。研究者在介入前一週均接受問卷前測,後測則於教學介入後一週內進行。所得資料以魏氏曼惠特尼檢定和魏氏帶符號等級考驗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得重要統計結果如下: 一、 運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於物質濫用預防之介入,在增進國中高關懷學生成癮物質知識和拒絕使用成癮物質自我效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二、 運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於物質濫用預防之介入,在增進國中高關懷學生成癮物質態度、拒絕使用成癮物質行為意向和拒絕使用成癮物質技巧方面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 有七成以上的實驗組學生對物質濫用預防介入課程表示喜歡。就成效上而言,八成以上的學生認為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引發學習興趣,並且會將拒絕成癮物質技巧運用於實際生活中,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此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他們有幫助,另有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內容、設計、動畫及圖片使他們更了解成癮物質的正確訊息。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進行高關懷學生物質濫用預防課程時,可著重MDMA、K他命等常見的俱樂部濫用藥物,搭配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並請電腦美工相關的專業人員,研發教學媒體,以引發高關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物質濫用預防工作的推行將更具有成效。 關鍵詞:物質濫用、藥物濫用、高關懷、青少年、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預防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11-12歲年齡群藥物濫用防制教具、教材之研發、推廣與追蹤(2012/1-2012/12) 郭鐘隆; 吳憲林; 陳富莉; 黃久美; 李明憲; 龍芝寧; 蔡宜螢; 林筱芸; 黃素妃教育部校安中心調查發現,年齡介於12-17歲的青少年施用各級毒品歷年通報件數有逐年升高的趨勢,且初次接觸毒品的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在2009年間曾發現小六學生集體吸K的案例,2009年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中,刑事案件嫌疑犯人數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者共47,400件,年齡區間介6-11歲之間有2件,為歷年來最低的年齡層,顯示國內藥物濫用的年齡層開始有下降趨勢。國外研究亦指出物質使用防制應從學生開始接觸及使用物質前(即國小階段)開始努力進行預防工作(Donovan, 2007; Pasch, Perry, Stigler,& Komro, 2008),因此,有必要將藥物濫用防制觀念的宣導,由中學生往下擴展,預防藥物濫用情形的發生。然而藥物濫用防制需以實際演練與生活情境實際連結的方式來教導學生,融入生活技能之教材運用,在促進健康行為的研究,於國內外均發現多能收其成效,例如幫助青少年設定目標、解決問題與建立社會支持的生活技能,青少年亦表示確有其正向效果,因此本研究將擴展以往的相關研究,針對11-12歲族群發展融入生活技能之教材與介入計畫。 本研究計畫期程預計為一年, 101年上半年為發展主教學課程教材與教具及進行某縣市4所國民小學之4節主教學課程介入,下半年為發展追加教學課程教材與教具,上半年某縣市4所國民小學繼續進行2節追加教學課程介入。藉由本研究計畫瞭解此課程教材與教具之介入成效及追加教學之再介入成效。本研究將使用GLMM、paired t test、ANCOVA等進行成效分析。 本研究團隊將在計畫推廣過程中,將與種子教師進行多次溝通、輔導,以瞭解計畫執行狀況。期望能透過此計畫教材與教具之推廣,結合中央、地方政府、學校以及學術單位,齊心建立起完整的國小高年級藥物濫用防制網絡,並落實11-12歲年齡群的藥物濫用防制工作